何小明
摘 要: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對話為內容的課堂教學文化,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有效課堂。因此,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效的情境、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有效的自主探索,讓學生從中體驗數學的“生活味道”、感受數學的“抽象之美”、享受學習的“成功樂趣”。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素質教育;探索有效教學
一、對有效教學的理解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如學生在形成知識、技能和技巧的過程中,在形成某種個性特征、提高每個學生的教育和發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師生用最少的必要時間取得一定的成果;師生在一定的時間內花費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為在一定時間內取得一定的成績而消耗最少的物資和經費等等。
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相對應的是課堂教學的“低效或無效”。高效的教學就是學生獲得充分發展,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是了解學生
新課程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要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教師就必須不斷地優化組織學生學習的形式,使之最大程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而教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充分地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現狀、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的了解程度、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的期望值、了解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等。
三、如何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
1.創設實際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驗數學的“生活味道”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運用有效的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感受數學的“抽象之美”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利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啟發引導學生,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觀察、實驗、討論等數學活動中自主學習,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各種有效的形式,先予啟發,讓學生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規律,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密切關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如有位教師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學時,呈現了這樣的情境: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相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盡可能少嗎?對此引導學生進行分類研究。對學生的不合理分類,教師要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不同策略,要予以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
3.在自主學習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系
布魯納曾說:“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課堂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變抽象為具體,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有效學習。讓學生在親歷中獲得知識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教學中,多數老師都會采用演示法引導學生學習新知,但還是老師講的多,動得多,往往沒有留給學生充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而一位老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先是指導學生畫出一個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邊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這個平行四邊形轉換成學過的平面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呢?接著是學生的小組合作與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只是適時的點撥、引導、合作,沒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語,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就發現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他們的形狀不一定相同,但能拼成相同的長方形,對知識有了深層的感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因此,在數學的學習活動中,老師應當轉變角色,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動手操作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寬容的氛圍中探索新知、點燃智慧、樹立信心,感受數學的魅力,以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4.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享受數學的“成功樂趣”
由于智力發展水平及個性特征的不同,認識主體對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顯差異,由此所建構的認識結構必然多元化、個性化和不盡完善的。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識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作為一名教師要及時了解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才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和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的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的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鼓勵努力改正、爭取進步,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讓學生創設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自己學習的熱情,享受數學學習的“成功樂趣”。 關注差異,鼓勵不同的學習歷程,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總之,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標所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結合自己的特色和學校學生的特點,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教學行為必須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到新課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程的總目標,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