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嵩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是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探究教學活動的倡導者薩其曼博士認為:“兒童具有探究問題的天性”,“探究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只有通過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也才能使課堂教學走出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束縛,給課堂注入生命的活力。探究式課堂教學方式,對推進基礎教育的教學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認真總結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和教訓,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我們一線教研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正是抱著這樣的愿望,管中窺豹,求教大家。
一、探究式教學首先要樹立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一種獨立性、創造性、批判性的思維品質。亞里士多德曾說:“人的思想是從疑問開始的”。是的,常使學生處于問題意識當中,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去積極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意義是深遠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成功地實施探究式課堂教學,首先必將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物理問題來源于生活,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很多的物理現象,產生過強烈的好奇心,甚至對未知的世界充滿著幻想。教師如能因勢利導,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重力”一節,教師可提問:樹上的蘋果為什么總是往地面掉?人造衛星為什么總是繞著地球運轉而不脫離軌道?這兩種現象之間是否有什么共同的規律在起作用?這樣提問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求知欲。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疑問,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啟迪智慧、激發興趣、主動參與的效果。
在實施問題教學的課堂中,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交流合作和思維碰撞的過程,也就成為學生成長、教師提高、教學相長的過程,也就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角色由以往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其發揮的主要作用是創設情境、激發志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的狀態轉變為提問質疑、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狀態。隨著問題教學法的實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知識能力和整體素質得到培養、發展和提高。這正是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該努力實踐的。
通過教師的精心引導和長期實踐,以問題為載體,以思維發展為主線,在師生互動中定能把課堂推向高潮。
二、探究式課堂教學必須要經過實踐探索
實踐是物理探究式學習的靈魂。實施探究式課堂教學,必須加強實踐探索活動,讓學生圍繞研究的問題,在實驗、觀察、閱讀、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分析現象和數據等大量實踐、探索活動中,豐富感性認識,提高實踐能力。加強實踐探索活動。
1.變教師演示為學生演示,激發學生探索熱情
傳統的課堂教學,演示實驗通常是教師演示學生看,但是很多實驗學生根本看不清。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礙了學生智能和潛能的發展,直接影響學生實驗心理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變教師演示為學生演示,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2.注重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都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希望親自動手多做實驗。實驗課中,應先提示學生如何作好實驗計劃的制定和安排,自由設計實驗,選擇好必要的器材,注意科學的實驗方法的運用,引導學生對實驗的不同的方案進行評估、交流、取長補短,比如“研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探究的結論,先讓學生獨立地假設、猜想,讓學生充分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等方法進行猜想。有的同學提出“物體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的密度有關”這一猜想,學生們有一致的共鳴,于是抓住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求異質疑、探究方案,此時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通過討論確定運用控制變量法,在液體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的條件下,物體的密度不同,研究所受的浮力是否相同,簡略步驟:用彈簧測力計稱出鐵塊和鋁塊在空氣中的重力,然后使鐵塊和鋁塊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根據兩次示數求出浮力,然后進行比較。通過以上實驗的探究,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對于一些探索性的實驗,學生對于觀察到的現象,實驗所揭示的物理事實感到驚奇,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心理,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思維,促使他們去尋求答案。新穎有趣的問題,特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耐人尋味的問題,又是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基礎。即使對于一些驗證性實驗,通過實驗表達出來后,也更為生動形象,易于被學生接受,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們老師樹立一種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思想,充分利用物理實驗教學的特點,就能培養學生對自然,對科學的興趣和終身學習意識,使其成為終身的學習者和科學探究者。
三、把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
在新的課程標準中,重要的課程思想:“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科技”無不揭示出: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依托生產、生活實踐中與物理知識相關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知識、經驗和感受。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識水平提供或指導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課題,開展課外探究活動。如在討論與社會發展、生活生產、科學技術、自然等領域相聯系的課題中考慮“溫室效應”“熱島效應”“人體與物理”“交通與物理”“廚房與物理”“雜技中的物理”等等實際問題,從而達到利用物理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最終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探究科學的愿望。
課外探究活動可以大大減輕課堂教學的壓力,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教師對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要認真選題、精心組織,跟蹤學生的探究過程,使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課堂延伸的手臂。
四、探究式課堂教學為培養學生的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
探究式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探究式課堂教學,應根據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例如,在設計研究某個問題的方案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思維能力;在完成某個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觀察分析、實踐探索能力;在研究某個物理知識與科技、生產、生活的聯系的問題中,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總之,在探究式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要過分地關注結果,而應更注重過程的探究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如此長期堅持下去,方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彰顯教師的科學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