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與共產主義學說有著緊密的聯系。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共產主義的設想是一種科學的預測,這其中有著嚴密的邏輯論證。盡管不是所有民族都經歷了馬克思劃分的所有發展階段,并不表明社會形態的銜接沒有規律。當前,在世界范圍內,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尚未超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商品交換關系所能容納的限度,因而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那種共產主義特征還沒有出現。但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種種跡象表明,人類社會正在向共產主義前進,而不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形態;共產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人類社會有哪些社會形態的觀點,是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社會形態”不只是立足于某個角度對社會形態進行認知的一個范疇,而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范疇。可以說,社會形態理論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用以研究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本范疇。
一、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的論述
馬克思從不同角度涉及社會形態的論述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五種生產方式理論和三種社會形態劃分理論。五種生產方式理論是從生產關系的角度論述的,即認為人類歷史是沿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發展的。馬克思關于五種生產方式理論的有關論述主要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科學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經濟形態發展的根本動力,比較完整的提出了五種生產方式理論—“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1]馬克思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對社會形態的分析內含著唯物辯證法的精髓,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是螺旋上升的過程,我認為對于五種生產方式理論應該理解為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能簡單的用經濟邏輯來考察其合理性,而應該強調其客觀規律性。三種社會形態劃分理論是馬克思從個體同整體的關系的角度提出的,即:“以人對人的直接依賴關系為特征的最初社會形態;以人對物的依賴關系為特征并實現人的獨立性的第二社會形態;以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為特征并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第三社會形態。”[2]在未來社會,實現自由個性的基礎是個人的全面發展,自由發展比全面發展更能代表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三種社會形態劃分理論和五種生產方式理論各自從不同角度說明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共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二者互為補充,可以使我們對社會形態的發展有著更立體的認識。
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論與共產主義學說間的聯系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論與共產主義學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尤其是五種生產方式理論與共產主義學說聯系緊密。沒有共產主義學說,就不會有五種生產方式理論。有些人對共產主義學說持否定態度,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沒有嚴格的按照馬克思所預想的那樣具有規律性,從而對五種生產方式理論持懷疑態度。那么,馬克思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預測是否是科學的呢?我認為馬克思對未來共產主義的預測是正確的。首先,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預測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基礎上的。馬克思認為:社會化生產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矛盾一方面表現為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對立,另一方面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這個矛盾發展到最后只能靠以社會化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沖破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來解決。隨后,馬克思對未來社會進行了科學的預測。在共產主義社會,整個社會作為唯一一個經濟主體,占有全部產品,社會根據對各種使用價值需要的比例直接把勞動和物的生產條件分配到不同的生產部門,個人勞動直接成為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在這個社會的初級階段,由于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必須實行勞動者個人之間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與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的直接交換。在這個社會的高級階段,社會才可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從社會成為唯一的經濟主體那一天起,商品形式和貨幣就消失了。由于每個人與物的生產條件的關系都相同,所以階級也消失了。國家沒有專政職能,政權消亡,政黨也不再存在。整個社會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所得出的結果,他對未來社會特征的推測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分析的基礎上的,他們采用的邏輯方法是嚴密的,正確的。馬克思說:“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
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3]出現馬克思所設想的這些共產主義社會特征,條件就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性質超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能容納的限度。
當前,從全世界的范圍來看,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那種共產主義社會特征所要求的條件還沒有出現。我們不能根據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特征出現的條件還未出現時的社會發展狀況,就斷定這種條件出現時那些社會特征也不會出現。還應該看到,在發達國家,馬克思所預測過的趨勢比一個多世紀前不是減少了,而是又增加了很多。在這些國家里,三大差別越來越小。雖然雇傭勞動制仍然存在,但是雇傭勞動者的狀況已經逐漸改善,工資和福利呈現逐步提高的趨勢。生產資料占有社會化的趨勢日益增強,出現了許多向馬克思設想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跡象。這表明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很有實現的可能,具有預見的驚人科學性。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頁.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第104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設,1975年.
[3]《論五形態論與三形態論的內在統一》孫來斌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11月.
[4]《馬克思的社會經濟形態理論疏論》唐正東 《重慶社會科學》 2007年第5期.
[5]《馬克思人類解放視域中的社會形態理論》劉同舫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6]《準確把握社會形態演進的規律》黃斌 《理論探索》2013年第1期.
作者簡介:劉攀(1989—),男,寧夏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