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可邁
摘 要:民國初期,西方選舉思想傳入中國,經過萌芽與演變,為民國時期選舉制度的確立莫定了思想基礎。本文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歷史背景,從六個方面對民國初期的選舉制度進行評價,分析制約民初選舉民主性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民國初期;選舉;制度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致力于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之后,全國大部分省宣布了成立軍政府,湖北軍政府制定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對人民享有各項民主權利進行了規定,說明了將采用三權分立的原則,其勾勒出議會民主制的雛型,可以說,從制度上奠定了資產階級民主選舉制度的基礎。南方獨立各省的代表組成的各省都督代表聯合會具有國會性質的機關,其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參議院議員及大總統選舉的方式,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南京臨時參議院,進行第一屆臨時大總統的選舉。之后,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參議院法》的制定,完善了議員選舉及總統選舉在選舉資格、選舉方式上的規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民主選舉制度的基本內容進行規定,臨時參議院制定了一整套包括國會議員選舉制度、省議會議員選舉制度及大總統選舉制度在內的選舉制度,進行了民國初年的第一次國會選舉、省議會議員選舉及大總統選舉。在北京臨時參議院的時期,又相繼制定了《國會組織法》、《參議院議員選舉法》、《眾議院員議員選舉法》以及《大總統選舉法》,這些法律的形成確立了民國初年的選舉制度。但在具體的實踐中,民國初期選舉還很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黨競選的方式還不成熟
政黨與選舉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民國初期競選的情況看,有這么一些特征:一是設有類似的競選機構。例如,國民黨設選舉科,同時到各省成立支部,加強在各省的選舉。共和黨也在全國各地設立分部,加強對選舉的組織;二是通過公開演說,宣傳黨綱。例如:國民黨大造輿論,介紹國民黨的政治主張,呼吁國民選擇支持國民黨,宋教仁到全國各地到處進行演說、宣講。民主黨亦要求把的黨綱早日刊行、通告各地,民主黨的領袖湯化龍也到全國各地發表演說。總體而言,這些候選人的競選方式比較單一,基本上只有公開發表競選演說這樣的形式,而且各黨的綱領大部差不多。在競選中也常常出現賄選、搶票的種種拉票方式,雖然,當時的法律并沒有對此進行明確的規定,但從民主政治發展角度來看,民國初期這樣的政黨競選的方式還很不成熟的。
二、選民投票心態多元化
據統計,民國初期的選舉,登記的選民、投票率同晚清的咨議局時期有很大的提高,總的來說,當時選民投票的心態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主要分為這么幾種:一是“重視民主權利”、二是“盲目投票”、三是“諷刺選舉”等幾種類型,第一種表現出對投票權利的重視,這部分選民通常是接受過西方民主政治教育的知識分子還有一些士紳等,相對來說,在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體現得較多。但更多的選民對當時的選舉并不了解,也沒有興趣,這些人之所以參與投票,是由于政府宣傳、政黨誘惑、人情關系等因素,例如:在廣西,國民黨和民主黨就曾利用城鄉居民教育水平低的特點,施之小恩小惠,拉攏選民的選票。另外,還有一部分選民出于對現實政治的不滿,對選舉則持的是游戲諷刺的態度,出現過選民在選票上書寫“錢運動”等字樣,發泄對選舉中舞弊現象的不滿。大部分國民尤其是農民階層對選舉是冷漠的,這些也是民國初期議會政治的失敗重要因素。
三、選舉變成軍人執政的工具
民國初期,在軍人政權執掌范圍內,各種選舉活動都遭到了軍人的干涉,在國會議員及省議員選舉中,各黨派“威逼脅迫,手槍相向”、“搶票、毀票”、“拉票、冒投”的現象很多,在總統選舉過程當中,袁世凱在挑起“先選總統,還是先定憲法”之爭后,使用武力干預選舉,直到其當選大總統。這樣的選舉淪為軍人政權執政的工具,背離了選舉制度的目標,選舉變成為專制獨裁政權成為合法政權提供一個合法的途徑。
四、選民政治參與程度有一定的加深
民國初期選民的數量急劇增長,當時平均每省的選民人數達150多萬人,總數達到4000多萬,這大大超過清末諳議局時期的選民人數,而且選民主體也大大拓寬,其包括工業、金融業資本家、紳商、教育、新聞業者、小業主、中小官僚、農村地主、富農,以及城市中產階級。出現選民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放寬了選舉條件,一部分農民和城鄉小資產者也獲得了選舉權。當然,由于選舉調查工是由各省行政長官派員辦理的,他們也希望自己主管地區有較多的選民從而為本黨競選提供方便,這也會出現浮報的現象。當然,并不是所有選民都會參加選舉活動,參加實際投票的選民不多。雖然如前所講,選民在投票時會有各種心態和表現,但總的來說,民國初期選民政治參與的程度有所加深。
五、選舉過程組織不到位
在民國初期選舉中,由于選舉中組織、監督不到位,選舉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前所述,選民調查的漏報、浮報的現象比較嚴重。當時的選舉對選民資格有許多限制,這些限制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年限、財產、教育程度等等,要求進行詳細的登記,當時大部分選民并不了解選舉調查,選民調查過程中漏報、浮報選民情況嚴重。像當時的上海閘北地區就曾因為選舉調查的失誤使整個區的選民全部漏報。另我上,投票的秩序也因為組織不力而混亂,投票的準備不充分。設置的投票所不足,投票所經常出現選民擁擠而使投票沒辦法正常進行的現象,影響了投票的過程,進而導致選舉的結果沒有公平。
六、選舉訴訟形同虛設
雖然民國初期的選舉法中有產于選舉訴訟的規定,對于舞弊違法的行為,選民可以提起訴訟,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司法機關不可能做到真正秉公執法的實不多見。當時雖然形成了三權分立的原則,但其實司法權沒有真正的獨立,其受到政府很大的干預。同時,黨派控制司法機關,司法人員的產生不是通過適當的制度化方式選撥產生,對一些訴訟請求很難真正的公平裁決。在當時,選舉法所規定的選舉訴訟沒有真正起就應有的作用,選舉法的規定和選舉的真正實施與嚴重脫節,這樣的情況更是助長了腐敗行為的產生。
從民初選舉的實施情況來看,民國初期選舉出現了的弊端與當時政治社會不穩定的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當時采取了,“制限主義”,對選舉人的財產、教育程度、性別、方面做了很多限制,這些選舉資格方面的限制使選舉所代表的“民意”范圍就比較狹窄,也沒有形成完整地候選人提名機制,無視女界要求,剝奪了婦女的參政權。當時國民的意識還沒有完全改變,民主的意識還只是在知識分子當中傳播,選舉對于占人口大部分的農民來說是陌生的。從民國初期的選舉制度與實際的來看,民主政治的發展需要經歷一個過程,這是要同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相適應的,任何民主政治都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環境下運行,需要制度保障下的實踐。
參考文獻:
[1]1931年國民會議代表選舉述論[J]. 劉會軍,張雪. 史學月刊. 2012(04).
[2]南京國民政府監察制度探析[J]. 姚秀蘭. 政法論叢. 2012(02) .
[3]晚清民國時期現代選舉制度研究述評[J]. 劉會軍,鄭禮麗.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1) .
[4]中西之間的民國監察院[J]. 聶鑫. 清華法學. 2009(05) .
[5]制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與產生述論[J]. 劉會軍,楊磊. 民國檔案. 2008(02).
[6]政治精英與權力監督——1931-1949年國民政府監察委員組成分析[J]. 劉云虹,李青玉.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7]南京政府監察制度的歷史考察[J]. 孫學敏.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