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會計行為是在利益驅動與倫理約束的共同作用下發生的。會計行為導向會計結果,會計結果實現決策有用和受托責任的會計異標,進而實現最終自然人股東價值最大化的企業目標。市揚經濟、企業目標和會計目標需要真實、公允、客觀反映經濟交易或事項實質的會計行為。會計舞弊行為是在社會、企業、個人倫理存在缺陷的環境下,缺乏利益制衡機制時,會計行為主體在面時多重利益沖突時的理性選擇。
關鍵詞:利益驅動;會計倫理;會計行為;會計舞弊行為
安然一安達信、世通公司、銀廣夏等等會計舞弊事件極大地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阻礙了市場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正常發展。對上述事件進行分析,發現會計舞弊事件發生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而且不分國別和市場經濟程度,這說明會計舞弊行為的背后有共同的邏輯關系。會計舞弊行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本文僅就利益驅動和倫理束縛兩個方面研究,即理性的經濟人受利益的驅動而行為,以期實現最大化收益的目的;倫理的社會人受到倫理道德的束縛,采用正當的行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會計行為主體的經濟人和社會人屬性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交織、沖突,最終決定會計行為的發生。
一、會計倫理、會計行為、會計行為主體
會計行為的研究,首先應界定會計倫理、會計職業道德、會
計行為等基本概念。會計倫理是經濟社會內在約束的一種形式,可以分為會計職業倫理和經濟組織有會計交易處理與會計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倫理問題(吳中春.2008)。會計倫理作為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之外約束會計行為的發生。會計行為主體是會計行為的實旌者.首先是企業內部從事會計工作的會計人員;會計人員受會計主體和現代契約關系的約束,其行為往往受管理層的支配,管理層也就成為會計行為主體;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需要有注冊會計師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公允性做出評價,因而注冊會計師也會左右會計人員的行為。
二、會計行為的邏輯起點: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
會計行為從邏輯上源于企業目標的需要,當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目標時,必然以提供投資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作為會計目標,要求真實、公允、客觀反映經濟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行為。
1.企業目標:最終白然人股東價值最大化
當“股東價值最大化”成為企業目標時,企業作為法人實體而存在,股東價值最大化轉化為以自然人(股東)為依托的自然人價值最大化。科斯對此早已有論述:為了更有效率地節約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為滿足人不斷嘭脹的利益需求。
2.會計目標要求真實、公允、客觀的會計行為
為實現股東以及代理者管理層的決策有用。需要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但股東與管理層在信息上處于不對稱狀態,處于信息優勢的管理層極易產生機會主義行為和道德風險,處于信息劣勢的股東于是更加重視會計信息的真實、客觀、公正程度。在必須實行“兩權分離”的情況下,會計信息起著界定并分配雙方權責利的作用,以使得雙方都不侵占對方應得的利益。
三、會計行為與會計行為主體利益、會計倫理的邏輯關系
隨著股東的社會化,股東與企業實際經營者之問的委托代理環節小斷增加,導致企業目標與會計行為主體目標經常不一致。
1.利益驅動下的會計行為。任何有生命的自然物種和社會組織其存立和行為都需滿足兩個基本目的:一為個體的延續,二為種族的延續。人的行為自然也服從于此目的,延續生命的時候盡其所能追求物質與精神的舒適。人的行為總是源自一定的動機,動機產生于利益需求的驅動,而行為的結果又指向行為的目標(利益需求),形成循環。
2.倫理約束下的會計行為。人的利己之心和由此驅動下的行為會造成社會沖突,但人具有利他因素,源于倫理對欲望的約束,并未出現社會秩序的全面混亂。道德的經濟功能主要有:①道德節約信息費用的工具;②良好的道德能有效地淡化機會主義行為;③道德能減少強制執行法律的費用以及實施其他制度的費用。
四、會計舞弊行為的利益、倫理視角解析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會計行為是會計行為主體在利益驅動和倫理束縛共同作用下產生的行為。據此分析,會計舞弊行為并不天然等同于會計人員財務造假.也并非源于會計人員的倫理缺失,它是在社會、企業倫理存在缺陷的環境下,會計行為主體在面對多重利益沖突時的理性選擇。
1.“理性經濟人”在多重目標沖突下的選擇。會計行為的利益相關方有各自的利益目標,在以會計信息為利益分配依據的環境下,會計信息生產過程的中立、客觀、真實、公正尤為必要,但會計行為主體自身利益的驅動,難以保證會計信息的中立、客觀、真實、公正。
2.社會人的選擇。企業舞弊的產生需要三個條件:壓力、機會和借口。壓力是舞弊的直接理由,受利益驅使:機會則是舞弊的可能性,如制度的缺陷、企業的價值取向;借口則是舞弊者的自我合理化的需要,找出自認為合理的理由說服自己,從而使得舞弊行為與其道德觀念、行為準則相吻合,減少舞弊的心理壓力,實質就是舞弊者進行的倫理變通或者說是倫理扭曲。
從個人倫理看,市場經濟將個體從計劃經濟時代的集體解脫出來,個體被壓抑的欲望出現急劇式增長,集中表現為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的滿足感。
五、結論與建議
會計人員、管理層、注冊會計師的會計舞弊行為一次次發生,沖擊社會和市場的信心,阻礙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利益作為行為驅動的一方,其存在合乎人的理性,應充分尊重并將其導向良性的行為與社會的進步;而倫理作為行為約束的另一方,其存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應通過相應制度設計和職業教育加強其力量.以實現兩股力量的平衡.產生真實、公允、客觀的會計行為。
1.尊重利益導向的機制設計,提供沖突解決方案。人對利益的需求是其天然的權力.表現出的實際行為應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據此解決會計舞弊行為應當尊重利益導向的機制設計,提供各方利益沖突時的解決方案。會計行為主體的風險與收益出現不對稱的狀況,利益沖突時只能做出有利于己而損害股東利益,因而必須提出物質和精神的補償方案或者激勵機制。此外,還應提高會計舞弊行為的成本,使風險與收益配比,將會計行為主體與委托人目標、社會目標差異降到最小。
2.建構經濟轉型時期的社會倫理和企業文化。社會倫理的缺失急需建一套公認的價值體系,形成內心的“呼喚”和約束,內心的監督遠比外在的有形制度有效。市場經濟是倫理經濟,企業文化應當與市場經濟相契合,明確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關系。培育公正、正義、講究信用的企業文化,并通過物質和精神激勵真正落實貫徹。
參考文獻:
[1]啞當·斯密.國青論fM].北京:華夏fiJ版社,2005:14.
[2]曾慧慧.利益倫理稅角下的會汁行為規范研究[D].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