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源遠流長,但也存在一些與現代法治不相容的因素。本文在明確法治及法律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成演變切入,分析中國法治建設面臨的法律信仰缺失、立法缺陷、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正、司法監督部到位等問題。
關鍵詞:法治;法律文化;司法監督
雖然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尤其是近代以來,一些仁人志士為了實現法治理想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新中國建立后,對法治也越來越重視,甚至將依法治國載入憲法,作為治國的基本方略。但在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問題,下面重點從文化角度剖析中國法治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一、法律信仰缺失
在中國,與權力崇拜相伴始終的就是法律信仰的缺失。在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日益強化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大眾所耳聞目睹的無不是權力支配法律的社會現實。加之中國古代“法”即“刑”,封建國家的法律均為刑事法律或是法律刑罰化,容易讓人們覺得法律是一種血腥暴力的手段,而且由于封建司法黑暗給社會成員帶來的曠日持久的“訟累”,更加強了社會成員尋求更為便捷的糾紛解決方式。建國后,我國在法制建設方面不完善,社會成員很多時候只能通過法律之外方式來解決問題。“人們習慣于用情感化、倫理化與道德化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對于倫理道德以外的通過法去處理和協調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做法不屑一顧。”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法律意識淡薄,法律信仰便更難確立了。
二、立法存在缺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立法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已基本做到了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有法可依,然而,在立法上仍有不少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過去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制定的一些法律己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甚至己成為嚴重障礙;另一方面,在進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廣泛領域,立法又明顯滯后,以至在某些領域無法可依。第二,己出臺的部分法律也不配套,未能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而且,有些法律規范過于原則,難以具體操作。第三,法律規范相互矛盾,很混亂。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職能部門林立,職權重疊,另一方面,一些行政部門借起草法律法規之機謀取部門私利,設法逃避責任和義務,結果導致了許多法律法規的相互矛盾。
三、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普遍
執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有三個方面:首先,重立法、輕執法的現象比較普遍,大家往往注重于每年頒布了多少法律法規,而不管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其次,行政執法中的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比較普遍。一些行政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局部利益置法律于不顧,知法犯法,以行政手段參與市場競爭和市場封鎖。第三,濫施行政處罰,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現象比較普遍。由于執法人員素質較低,特別是部分領導干部受權大于法、官大于法的特權思想的影響,不依法行政,設立沒有法律依據的義務,亂收費、亂罰款、濫用自由裁量權,或者消極不作為等。執法者,特別是作為機構最多、人數最眾、權力最大、與公眾關系最密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的行政機關,他們的違法行為不僅使法律得不到良好的實施,而且嚴重地傷害了公民對法治的信心。
四、司法不公正現象明顯
在一些地方的司法機關,司法腐敗嚴重地影響了司法公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一些司法機關往往容易受行政權力的干擾,屈服于權力,而做出枉法裁判,不能真正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第二,在司法審判中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偏袒本地方,做出不公正裁決。第三,人情案、關系案無孔不入,隨處可見。第四,部分司法人員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缺少公平正義的司法品質,缺少對法律的忠誠和敬業精神,缺乏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在金錢的誘惑下,以權謀私、濫用權力、貪贓枉法、欺詐群眾。這些司法不公的現象己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的法治建設的順利實現。
五、司法監督不到位
傳統文化上的“尊上卑下”的心理影響,以及權力結構設計、法律規定上的局限,使得國家司法機關既不能超級監督上級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也難以監督平級乃至下級行政機關的行為。中國的司法機關在國家的政治法律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價值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我國,國家司法機關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它們的職責包括,首先,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監督;其次,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監督。受制于各種因素影響,在實現法治的進程中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況,司法監督還遠遠不到位。
無論是法律信仰缺失,還是立法存在缺陷,抑或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正,監督不到位。固然和表面制度層面上的原因有很大的關系,法律體系不規范,行政和司法合一,王權大于法律,法律由王制定。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治的困境,但更重要的是深層觀念上的原因。等級特權觀念濃厚,中國法律傳統中不存在平等觀念。道德教化是法律的主要內容,法律只是次要手段。受制于這些傳統觀念的影響,于是在漫長的中國法制進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法律文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以“天人合一”、“內圣外王”、“中庸之道”為哲學基礎,主張以倫理為中心建立宗法制度,宣揚“三綱五常”、崇尚“人倫”,確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等級特權思想;主張“德主刑輔”,重視道德教化,輕視法律的作用,漠視個體權利的保護。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儒家倫理道德的原則始終支配和規范著法的發展,成為立法和司法的指導思想。雖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治建設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接下僅從其中消極因素對現代法治形成束縛的角度切入,可以發現,中國現代法治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難都是中國古代法律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帶來的文化束縛。這些法律文化已經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對法治建設造成了很多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3]周天瑋.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5]陳顧遠.中國法治史. 北京:中國書店, 1988.
[6]周桂鈿.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7]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 2007.
作者簡介:高玫梅,女,白族,云南大學法學碩士,工作單位:云南新興職業學院馬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