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金希
盤錦的“生態紅黃藍”
——國家海洋局“海疆生態行”盤錦站
撰文|金希

一望無際的紅海灘,是翅堿蓬帶來的恩惠
2016年9月底,國家海洋局“海疆生態行”考察團來到年度考察的最后一站——“濕地之都”盤錦市,考察盤錦市藍色海灣整治修復項目和遼河口受損濱海濕地植被修復情況。
盤錦市位于遼寧省西南部,地處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總面積8萬公頃的雙臺子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位于全國十大魅力濕地之首,丹頂鶴、黑嘴鷗等260余種鳥類在這里棲息、繁殖,因而盤錦又有“鶴鄉”的美譽。
碧海藍天之中,一眼望不到邊的是一片如火的紅色。不是朝霞,也不是夕陽,這令人心醉的火紅一直綿延幾十千米長,它就是國家4A級景區——紅海灘風景廊道。那宛如夢境般的紅色,則是由翅堿蓬組成的紅色海灘。
看著這世界罕見的景色,很難想象,幾年以前,這里還隨處是光灘和密集混亂的養殖池。據統計,在盤錦遼河口海域灘涂上共有700多個養殖戶,圍海使用面積近5400公頃。養殖戶使用過的殘餌、殘藥、化肥和排泄廢物每天都要通過換水排放到海區,導致海區污染和富營養化。為了全面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改善遼河口濱海濕地生態環境,2016年初,盤錦市自加壓力,主動作為,決定用5年的時間,逐步將現有近5400公頃海水養殖池塘恢復原生態。

一片退養還灘之后的濕地,退養還灘只是第一步

翅堿蓬是一年生植物,每年的分布都不固定。這塊沒有長翅堿蓬的灘涂上,卻有大量的鳥類在此歇息
“現在我們看到的紅海灘,全部是‘退養還灘’修復的成果。”盤錦市海洋與漁業局高級工程師李晉告訴記者。據了解,修復遼河口受損濱海濕地植被的部分資金來自于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的生態損害賠償補償款。2011年6月,蓬萊19-3油田發生嚴重原油泄漏,造成了海洋環境容量損失、海洋生態服務功能損失等嚴重后果。負有主要責任的康菲公司被判處16.83億元人民幣用于進行渤海海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渤海入海石油類污染物減排、受損海洋生境修復、溢油對海洋生態影響的監測和研究等。根據《國土資源部關于“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生態損害補償使用有關工作報告》和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遼寧省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生態修復項目總體方案》,盤錦市組織編制了《“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補償款專項——盤錦遼河口受損濱海濕地植被修復工程實施方案》,2014年10月由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批復立項。項目批復專項資金4291萬元,全部用于修復遼河口受損濱海濕地植被。
項目選取了混江溝至老鴉夾的四處區域作為受損濱海濕地植被修復工程區。在探明項目受損濕地的現狀、演變過程的基礎上,按照遼河口東岸濱海濕地翅堿蓬生長受損狀況,通過開展生境修復工程和灘涂植被種植過程,修復了近1470公頃灘涂植被。項目自2014年3月起,歷時1年零9個月,并在2016年6月24日完成驗收。
目前,盤錦市已經修復了約1400公頃受損濕地。而5年之后,全部近5400公頃濕地灘涂將全部修復,在整治后的灘涂種植翅堿蓬。翅堿蓬屬于濱海濕地的先鋒植物,對污染物、氮、磷的吸收能力很強,對改善整個海區綜合水質有很大作用,翅堿蓬的根系可以把大量的泥沙聚集在這里。在種植翅堿蓬的同時,通過放殖沙蠶幼體,改良灘涂底質,消除原養殖污染物。光灘通過翅堿蓬進入改良之后,其他植物才能逐漸在灘涂上生長。翅堿蓬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后,蘆葦、藨草就會“占領”翅堿蓬原來的陣地。“這里的紅海灘不算什么,往前走更加壯觀。”在紅海灘生態修復廊道混江溝修復區,李晉笑著對記者說道,“翅堿蓬是一年生植物,所以紅海灘每年分布的面積也不是固定的。”果不其然,順著風景廊道一路前行,紅海灘面積不斷擴大。更加令人心醉。

登上稻田中間的臺樓,可以看到活靈活現的“稻畫”

蘆葦蕩的規模比起紅海灘來,一點也不遜色
道路兩旁,一邊是壯觀的紅海灘,一邊則是浩瀚的蘆葦蕩。蘆葦的大量生長,表明區域內的灘涂底質已經得到了改善。而蘆葦同樣有著改良鹽堿和沼澤地的作用。鹽堿地上栽植蘆葦,伴隨著葦田灌溉的實施,土壤的含鹽量逐年減少,長葦年限越長,脫鹽效果越顯著,據有關調查表明,栽植蘆葦10年后,土壤的脫鹽效果高達90%以上。
種植蘆葦不僅能改善土壤狀況,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據了解,盤錦市葦田收割面積達到5.5萬公頃,年產蘆葦50萬噸左右,位居世界前列。
廊道另一側除了高聳的蘆葦,還有無垠的稻田。金黃的稻田中央是曲折的棧道,讓游客們可以穿梭在稻田中,沉醉于燦爛的顏色與稻谷的芳香中。盤錦不僅是“濕地之都”,還是“魚米之鄉”。提到盤錦的特產,非大米和河蟹莫屬。而稻與蟹,恰恰形成了完美的良性生態循環。在稻蟹種養的環境內,蟹能清除田中的雜草,吃掉害蟲,排泄物可以肥田,促進水稻生長;而水稻又為河蟹的生長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和良好的棲息條件,形成稻養蟹、蟹養稻、稻蟹共生的良性循環。2014年,盤錦糧食總產量達到115萬噸,河蟹產量6.5萬噸。盤錦大米在2007年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而盤錦也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河蟹第一市”的榮譽稱號。
從遼河口至大凌河口之間的濱海濕地,是盤錦市藍色海灣整治工程項目的實施范圍。通過項目實施,盤錦市計劃改善遼河口西側濱海濕地生境面積2萬公頃。整個項目共分為6項工程,分別從海岸整治修復與生態廊道建設、濱海濕地植被種植、近岸構筑物清理與清淤疏浚整治、生態島礁建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監測能力建設方向入手,最大程度地恢復遼河口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確保濕地的穩定性和生態平衡,提升濕地服務功能,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并全面提升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監測能力。項目從2016年6月開始實施,計劃2017年12月結束。
目前通過“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盤錦市實現整治岸線14.6千米;海水水質穩中趨好,整治區域內劣四類水質面積下降5%;恢復濱海濕地面積3000多公頃;翅堿蓬種植667公頃;清理鴛鴦島周邊廢棄工程殘留物43萬立方米。
在鴛鴦溝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區,記者們走進了設立在這里的盤錦濱海濕地生態站。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生態室副主任劉長安向記者們介紹了濕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2015年,生態站新建立了3座碳通量監測塔,布設了觀測灘涂淤積的儀器設備,密切觀測濕地修復以后在生態功能上的作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劉長安告訴記者,“通過‘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今年計劃再布設4個小型智能浮標,通過浮標和天上的遙感,形成一個‘天地一體化’的觀測網,實時地對濱海濕地進行觀測。”

“海洋局不研究鳥類,不過近年來鳥的數量確實增多了。”劉長安這樣說道
目前,鴛鴦溝計劃在不改變濕地屬性的前提下,適度發展生態旅游,打造國家級海洋公園。2016年9月初,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來到盤錦調研時也指出,希望盤錦繼續做好生境修復工程和灘涂植被種植工程,恢復濱海濕地原生風貌和景觀,可以將紅海灘建成國家級海洋公園,這一做法符合綠色發展理念,是國家海洋局推動實施“南紅北柳”生態工程的典型示范。
壯麗的紅海灘,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游客來到盤錦旅游。濕地的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不久的將來,翅堿蓬將會讓紅海灘變得更加美麗壯觀。也許經過自然的演替,紅海灘在若干年后會被蘆葦和喬木所代替,但那恰恰說明這里的灘涂濕地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護,土壤的鹽堿度進一步下降。到底是保持著這一片火紅的壯觀,還是任由它演變成茂盛的蘆葦蕩,還真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