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驚天 本刊記者/陳俊伶
規范知產體制與民間借貸邁向智慧強國和金融強國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謝商華
文/陳驚天 本刊記者/陳俊伶
在我國逐步向智慧強國和金融強國轉型的過程中,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和民間借貸領域存在的問題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障礙。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把知識產權和金融工作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化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改革和規范民間借貸,是我國在“十三五”期間的重點工作。為探求這兩大問題存在的原因及解決途徑,本刊執行總編陳驚天、記者陳俊伶在兩會期間對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謝商華進行了專訪。

人民法治:謝院長您好!知識產權的管理體制改革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點之一,您提出的關于深化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一知識產權局的建議受到了廣泛關注。您認為我國目前在知識產權的行政管理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謝商華:第一,多部門分散管理長期存在,統一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構未能形成。在機構設置上,根據主要知識產權類別的不同,分別由三個政府機構來主管專利、商標、著作權。首先,國家知識產權局被賦予統籌協調全國知識產權工作的職能,但是并未實現機構職能的整合,實際上主要負責專利管理;其次,隸屬新聞出版總署的國家版權局主管版權;再次,隸屬國家工商總局的商標局主管商標。而地理標志由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農業部分別管理,植物新品種由農業部、林業局進行管理。如果涉及到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等各個環節,則分散管理的情況更加嚴重,如商務部門、經信部門、科技部門等。由于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分散,出現政出多門、職責不清、職責交叉、資源浪費等情況。這直接導致了在國家層面上難以統籌研究知識產權問題并制定相應政策,使得整體知識產權研究、政策制定缺失,影響了我國知識產權工作的整體水平;知識產權法律法規與經濟、貿易、科技等工作中的知識產權管理、保護政策之間不斷發生摩擦和沖突,無法形成科學有效的配套銜接和協調;在對外交流與合作中,不利于統一協調我國知識產權對外的立場和觀點,難以及時有效地應對國內外知識產權領域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
第二,知識產權協調機構重復設置且層級低,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管理體制的不統一、不協調嚴重影響了我國知識產權的有效管理和整體保護。為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相繼成立了各級知識產權協調機構,如建立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該聯席會議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擔任召集人,28個部委作為成員單位。但由于中央高層領導的缺位,面向眾多部委單位的協調工作難度較大。此外,國務院又成立了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工作領導小組,針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協調相關部門開展工作。作為政府的非常設機構,這些協調機構本質上屬于臨時性、松散型的跨部門議事機構,缺乏明確的職責描述,無權印發規范性文件,缺乏約束性和剛性,缺乏固定的人員和編制,因此,缺位、越位、錯位現象屢見不鮮,導致現有的行政資源無法形成整體合力,難以形成統籌協作、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
第三,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不健全的現象十分突出。地方各省知識產權局設置不一,有些列入政府序列成為政府組成部門,行政級別為正廳(局)級單位,有專門的人員編制,也享有地方一級財政支持;有些與當地科技行政部門合署辦公,不再另設行政級別,沒有單獨人員編制和地方一級財政支持;有些則作為科技行政部門內設的一個工作機構,負責處理與知識產權相關的行政工作;而有的省份知識產權局則作為事業單位。為解決協調問題,各地方也都設立了協調知識產權工作的臨時機構,如知識產權工作領導小組,這些小組多數由知識產權局牽頭,在知識產權局設立辦公室。由于知識產權局地位不高、權威不夠,特別是一些事業性質的知識產權局,本身不具有領導、指導、監督、檢查具體業務部門工作的職責,協調部門多,層次不一,因此協調工作難度大,協調成本高,協調效果不夠好。
人民法治:我國已經成為知識產權大國,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必將對我國邁向知識產權強國形成阻礙,您認為我們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謝商華:針對這些問題,我建議中央下決心整合相關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構的職能,建立統一的知識產權局。
具體來說,第一,中央層面盡快啟動知識產權統一管理改革,提升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協調層級。應建立職能統一的國務院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逐步實現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集中管理。推動建立國務院知識產權戰略委員會,統籌協調國際國內知識產權重大事項,研究和制定重大戰略政策。在我國現行體制下,“自上而下”比“自下而上”更有效果。
第二,推動政策制定和立法,有力支持地方體制機制改革探索。推廣上海浦東新區、蘇州市、長沙市設立統一的知識產權局,實現了專利、商標、版權行政管理和綜合執法“三合一”的模式和經驗,推進地方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構改革,集成知識產權管理職能,推動各級政府的專利、商標、版權等職能整合到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提高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和執法效果。
第三,制定政策和法律支持地方知識產權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目前,一是應盡快推動出臺相關文件,從中央或國務院層面為地方統一知識產權行政管理的體制改革提供明確文件依據;二是修改商標法等相關法律,從法律層面為改革消除障礙,予以法律制度支持。
第四,加大對改革先行先試地區的支持力度。對于上海浦東新區、蘇州、長沙等知識產權體制機制改革已取得實質突破的地區,國家知識產權局應全面予以政策、資金、項目傾斜,加強業務指導,全力幫助當地知識產權部門提升工作水平,凸顯工作成效,以示范全國并帶動其他地方跟進改革。同時,對于有條件、有意愿推進改革的地區,也應予以大力支持,強化與當地政府的合作,推動實現改革突破。
第五,統籌考慮在“自貿區”等區域規劃中推動實現知識產權統一管理和保護。目前,上海自貿區正在推進專利、商標和版權統一管理和保護的試點。國家知識產權局應加快相關調查研究,爭取出臺政策和建立機制,推動目前在建的各“自貿區”及有條件的產業、科技園區協同推進知識產權統一管理體制的改革探索,以在特定區域上率先突破。
人民法治:除了關注深化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改革的問題,您還密切關注民間借貸這一民生問題。近年來,在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發生的民間金融問題日益凸顯,據您了解,目前四川省在民間借貸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謝商華:今年以來,四川法院專門針對民間借貸、財產保全等加強司法應對,但是,經濟下行趨勢具有復雜性,相關問題僅通過司法手段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繼續發酵放大為區域性金融風險和社會問題的可能性。
第一,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民間借貸易觸發刑事問題。近年來,由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引導,越來越多的民營經濟、中小企業進入市場。企業的生產發展需要大量資金,但正規金融機構信貸門檻高、審核嚴、周期長,而很多企業規模小、利潤有限、抗風險能力弱,難以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巨大的融資需求轉向民間借貸等渠道。2015年整體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外部環境導致不少企業運營不暢,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增多,全年四川省同比上升41.8%。若企業資金鏈斷裂、借款人跑路,民事糾紛就很容易激化從而觸發刑事問題。
第二,公眾投資渠道狹窄,“逐利”導致投資缺乏理性。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民間閑散資本隨之增多,需要尋求更多的投資方式。但金融市場適合公眾投資的項目和產品不多,尤其是最近兩年證券市場持續下跌,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加大,銀行儲蓄利率一降再降,但通貨膨脹卻居高不下,如何讓個人財富跑贏CPI成為越來越多老百姓關心的話題。
第三,政府監管職能較薄弱,司法懲戒力度有待加強。現行的非法集資監管體系不全,難以形成監管合力。政府各部門之間職責分工不明,存在監管空白領域,信息共享不夠,對可疑的集資活動預警能力有限,反應不夠靈敏,易錯失最佳的調查取證和防范打擊時機。
人民法治:民間借貸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應當將其作為司法改革的重要課題及時采取合理有效措施進行防范,您認為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規范民間借貸行為?
謝商華:第一,建立、運用好黨政主導下的協調聯動機制,做好應對、疏導和化解工作。四川省已經開始由黨委牽頭,建立由地方黨政及相關主管部門、公檢法參加、金融機構配合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強化地方黨政在相關債務化解問題上的作用,大力解決存量資產和項目盤活、存量債務化解。同時還需要加大力度協調金融機構恪守誠信,避免突襲抽貸,預防恐慌性訴訟;加強司法部門的溝通和指導,把握刑民界限,避免刑事打擊擴大化。
第二,加強甄別,分類處理,引導企業以法律規定的正常程序重新運轉或者退出市場。建議地方黨政或主管部門對相關企業的情況及時甄別,與法院做好信息溝通和共享,統一處理思路,以便做好分類處置。對符合產業發展政策、有望“起死回生”的企業,運用法律規定的企業并購重組、破產重整、和解等制度幫助其恢復經營;對不符合產業規劃且經營不善的“僵尸企業”,共同引導推動其依法退出市場。
第三,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分散降低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建立平穩基金,為資質信譽較好的企業提供信用過橋,化解債權人集中擠兌的問題。探索建立民間金融行業借貸保險和互保制度,擴大風險循環系統,減緩違約風險傳遞。
第四,積極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加強對民間借貸行為的監管治理。緊密跟進國家轉型發展戰略,進一步建立健全民間借貸監管制度和行業自律監管制度。特別是加強對P2P網貸平臺、私募股權眾籌、互聯網保險等各類互聯網金融的研究,積極制定地方監管和指導辦法,防范互聯網金融演化為民間金融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