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單一良 姚炎中
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日臻成熟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
本刊記者/單一良 姚炎中
2016年3月2日下午3點,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一樓新聞發布廳舉行,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作為“兩會”的首場發布會,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的“首秀”出場,給媒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國慶有著20余年新聞工作經驗,長期作為新聞部門官員和媒體打交道。談到初任政協發言人的感想,王國慶用“誠惶誠恐”來形容。“要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做好這份工作不容易。”
王國慶此前有著豐富的媒體工作經驗。“無論是新聞發言人,還是做新聞發布工作的同志,有點新聞從業的背景對做好工作很有幫助。”王國慶曾說,新聞發言人有媒體從業經驗,會很清楚發布的信息有哪些是具有新聞價值的、是記者會感興趣的。
在黨的十八大期間,王國慶就分管各場記者會的內容策劃與主持工作。對于新聞發布會的流程非常熟悉。這次接下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這個工作,也并不陌生。“這些年在國新辦一直做這些。盡管這些年我們自己出來說話很少,但是從主題策劃、現場組織,從媒體報道評估整個這一套程序性的工作,應該說心里還是很有底的。”
在過去十余年間,王國慶主持了幾乎所有中央和國家機關等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培訓工作,可以說是許多新聞發言人的老師。他笑稱,“原來都是紙上談兵,告訴大家應該怎么做。我在培訓過程中與大家交流的時候也是看得比較多,旁觀者清。”
王國慶笑談,過去總是作一個旁觀者來和大家交流,作為一個新聞發言人應該具備什么素質、遇到什么情況應該怎么處理。這次是把自己推到臺上去了。
王國慶認為,作為新聞發言人,非常明確的一點就是“代言人”的身份。“你在新聞發布平臺上的時候,不是自己,應該想是代表你所代言的那個機構來說話的,這個定位一定要準確。比如說這次的政協新聞發布會,政協發言人就要講政協。”
王國慶表示,作為新聞發言人的基本素質有以下幾點:
一要有政治素質。新聞發言人不是娛樂角色。即便在美國也是一樣,“政治正確”是必須的。譬如白宮的新聞發言人,一定要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與價值觀,在這一點上絲毫不含糊。作為新聞發言人,政治上一定要非常堅定,離開了這一點其他都無從談起。
二要有政策水平。作為新聞發言人,不管是哪個部門的,都是在解讀政策,解讀與國家大政方針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水平,只能是照本宣科讀文件,這樣的效果不會好。所以作為一個發言人,需要有這個政策水平,能把文件里面的政策性語言表述出來,轉化成媒體公眾能接受的方式。
三要有業務功底。這其中包括兩部分,首先,對于你所代言的這個機構、部門的工作,要非常了解、熟悉。比如作為政協大會的新聞發言人,難度就非常大。因為政協有9個專委會,34個界別,涵蓋了工業、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等方方面面。作為發言人,應該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講,難度當然很大。所以在發布會過程中,我專門聽取了9個專委會辦公室的情況介紹。
四要懂得信息的傳播規律,以及媒體的運作規律。一共就一個小時的時間,怎樣更好地向媒體提供有價值的新聞?不是把話正確地講出去就可以了,而是要想到,我講出去的這些內容,怎么能讓媒體覺得有新聞性,有價值。
還有,知識面要寬。“比如前幾年當過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的,也是國新辦的老主任趙啟正先生,我非常佩服他。他知識面很寬。我開玩笑說,他那個大腦就是一個大容量的計算機,什么東西都很快,進去一個關鍵詞就出來了。那幾年大家對他高度評價,不是沒道理的。作為新聞發言人,要內知國情、外知世界。最后,當然很重要的就是個性語言和溝通能力。”

談到新聞發布制度的發展,王國慶充滿信心,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王國慶說,現在我們有一些領導干部在內部講話的時候沒問題,可以講得很好。可是一旦面對記者、面對攝像機,就容易滿腦袋冒汗,一緊張腦袋就空白了,然后雷人雷語就出來了。
王國慶說,去年我寫過一個提案,關于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問題。他建議,媒介素養應列入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考慮條件,以此來督促領導面對媒體。“在這方面需要加強培訓,來提升他們的能力水平。所謂‘藝高人膽大’,有本事了,他就不害怕了。”此外,領導干部平時跟媒體打交道的成效,也要納入業績考核。但坦率來講,考核就得量化,當然這個量化是很難的,因為評價標準不好確定。現在有關部門正在研究,需要有個過程。
王國慶認為,媒介素養教育不僅僅是當了領導干部以后培訓。需要將其納入國民教育,中小學就得培養孩子。尤其是進入全媒體社會,所面對的媒體環境越來越開放了,想躲是躲不了的。“所以應該從小就培養,要學會如何面對媒體。”
王國慶說:“此外我還呼吁,需要共同營造一個寬松的輿論環境。現在不少官員、新聞發言人不敢說。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怕說錯話,被窮追猛打,媒體不依不饒。可能有時候因為一句話,媒體、公眾不夠寬容,倒逼著政府那邊也不寬容了。”
據了解,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才全面確立。而王國慶從本世紀初開始,擔任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13年,全面見證了中國新聞發布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王國慶準備編寫《政府新聞發布會風雨十年路》一書。他把2003年一直到2012年這10年,我們國家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新聞發言人隊伍建設等,歸納成“風雨十年路”。
“這不是我個人的回憶錄。很多新聞人都表示,這將對我們國家的新聞發布制度的建設和進一步完善,會有價值。現在來看,工程量還是挺大的。”王國慶說。
王國慶說,我國新聞發布制度一路走來,已經到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階段。這些年,我覺得是在逐漸完善,日臻成熟。
王國慶說:“一直到我2013年離開國新辦行政領導崗位時,我都這樣說,新聞發布制度一直是在低谷,呈L型,就在下面的低谷一直出不來。”
王國慶介紹,我國新聞發布制度現在已走出低谷。從2014年開始,國家開始推動,國務院也更加重視。國務院后來還專門有一個副秘書長與國新辦一起來協力推動,并且國務院還建立了“吹風會”,每個星期都有活動,又發了100號文件來加以推動。“去年一年,國新辦共舉辦了100多場新聞發布會,前兩年不愿意露面的一些部委的一把手,現在都出來了。我們的新聞發布制度在整體生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王國慶說,“對于中國的新聞發布制度,我一直充滿信心。所以我們盡管現在還有一些困難,咬咬牙、往前挺,這件事一定能夠做好。”
王國慶說,目前從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大家對于政府的新聞發布工作、黨委的新聞發布工作,都相當重視。這是觀念、認識上很大的進步。“但是現在要真正做到層層落實,還有一段距離,還有空間。現在不少地方對新聞發布工作不夠重視。此外,我們新聞發布會的新聞性、針對性、輿論引導的有效性,現在也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對于兩會的“部長通道”,王國慶說,“部長通道”的設立非常好,是我們主動做工作的一種方式和態度。我一直堅信,政府在做的事情,宗旨和出發點都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當然現在出現了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大家可能有想法、有意見,這也很正常。王國慶說:“在我看來,‘部長通道’的設立,是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溝通機會,也是倒逼我們有關部門去思考一些問題。但是,我們要有一個更加寬松、寬容的輿論環境,讓部長們別怕,即使說錯話了,有機會解釋幾句,媒體們不要不依不饒。只有這樣,今后才能形成一種更好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