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99年高等院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事業進入了空前快速發展的十幾年。目前,我國高校教育在不斷調整自身專業結構,改革那些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方面,實行教育創新,但在現實中高校教育創新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從三個方面淺談高校教育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原因。
關鍵詞:教育創新;問題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可見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是推動高等學校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實現高校歷史使命的重大戰略要求。本文從三個方面簡要敘述高校教育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原因。
一、辦學定位不清晰
傳統的大學辦學模式與政府的集權管理有關。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相互間的傳統關系正在轉化,但大學還沒有完全從以往政府集權管理的模式中真正走向依法自主辦學。長期以來,高校學科專業的名稱及設置完全由政府決定。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學科專業的自身發展,也不利于各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滲透與融合,而后者往往是新專業、新學科、新知識產生的基礎。因此,在大學辦學定位的過程中高校應該有更多的學科專業發展的自主權,這也是大學從自身傳統與優勢出發,因地制宜辦出特色的基礎,是應該加以培育和提倡的。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大眾化、多樣化的今天,高校因辦學類型層次的差異、地域的差異、舉辦主體的差異、服務面向的差異、辦學模式的差異、學科專業設置的差異、管理水平的差異、資源占有及資源配置的差異也會加劇高校之間的競爭。“大學作為一種特定的組織,其運動發展具有規律性”。[1](P.134)面對這樣的競爭,政府要正確規劃和引導各個高校的辦學定位,要根據社會需要和學校條件引導學校在自身的類型和軌道上運行,引導學校在自身的社會分工上為社會發展服務。同時要根據學校類型的不同,建立新的各個類型各個層次的高校辦學水平的評估指標體系,使高校在自身的辦學層次上辦出特色。
二、管理體制較滯后
從教學方面看,我國現行的本科教學制度,是一套以管理者為本位,以教學控制為中心的制度。這一制度是對教學的控制過程,而對教學的支持與服務不足,并嚴重地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自由。首先,教育教學體制上的缺陷。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并延續至今,大學本科專業劃得過細過窄。學生入學時,不管是自愿還是無可奈何地調劑進入某個專業,只要跨進大學校門,就被限定在某一狹窄的專業學科,要轉換專業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學生中“不喜歡”當前所讀專業的學生占相當的比例,“學非所愛”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其次,表現為教學模式的整齊劃一。現行本科教學計劃、課程、教材、教學大綱是同一的,學生缺少選擇課程、教師和學習時間等方面的自由。一方面,學生喜歡的課程難以開出,或開出了不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某些學生不感興趣的課程,又不得不必修、不得不考試。大學現在雖為學分制,但卻是學年制下的學分制。學校對學生統一排課,統一畢業,學生不管有多強的學習能力和空余時間,不修滿四年,學生就不可能拿到畢業所需要的全部學分。所以要堅持科學的以人為本的觀念,“拓寬學校課程內容和學科范圍,使用新的教育和教學方法”。 [2](P.78)
從科研方面看,從事科學研究是高校發展的根本性任務。由于高校具有較為豐富的科研資源和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目前,衡量一個高校的學術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通常將科研成果作為一個重要標準,這就促使各高校對教師提出科研要求,要求每個教師每年必須完成多少科研工作量。這種科研工作量,具體到要有什么級別的課題、項目,要在什么級別的刊物上發多少文章等。這對于推進高校的科研發展起到了相應的作用,但由于科研制度的不合理、不完善,使得高校教師純粹為了評職稱而進行科研,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而進行科研,根本談不上創新。
三、教育投入不充足
教育投資體制的改革是關于教育經費的投資主體與投資客體關系的變革,以及它們的職、權、利的重新劃分,其目的是要使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從而能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保證教育事業的發展。它關系到誰來辦學、辦什么樣的學以及如何辦學的根本問題,因而教育投資體制的改革將與辦學體制改革、領導管理體制改革、招生就業制度改革以及校內管理體制改革等緊密相聯。因為教育經費就是辦教育的資源,任何教育工作活動沒有相應的經費作保證都將成為泡影,所以作為教育資源配置的教育投資體制改革,是整個教育體制改革體系中的基礎改革,它的改革成效將制約著其他一系列改革,甚至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
近些年來,國家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從科研、實驗室設備等方面加大了投入,高等教育的“硬件”(基礎建設)和“軟件”(實驗條件)也有了大幅度的升級和改善。國家也制定政策,保證教育投入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2012年已經達到4.28%。但對于高校而言,對高校的投入因為擴招的影響,大部分資金用于基礎建設,滿足教學場地和學生活動空間的需要。因此,即使近些年有所改善(近五年均達國民生產總值的4%以上),但因長期積累的投入的不足,影響了高等教育的發展。真正用于高等教育創新的投入在總體份額中,分得的蛋糕極少。目前高教經費僅僅維持運轉,很難提供發展的需要,更難進行創新。另外,教師待遇偏低導致教師流失量不斷增加,師資隊伍不穩;學校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嚴重不足和老化及實踐環節經費短缺,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某些政策性措施出臺事實上限制了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教育投資水平不僅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甚至也難以滿足現有教育事業的基本需要。
參考文獻:
[1]楊光欽.大學改革:功利的陷阱與出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單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段明玉,安徽宿松人,漢族,職稱:政工師,學歷:碩士。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