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廣樂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商業秘密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本文擬對商業秘密進行界定,并提出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商業秘密;法律;保護
一、商業秘密的界定
在我國商業秘密作為一個法律用語最早出現在1991年4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但未對商業秘密作出明確界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4條將商業秘密解釋為“主要是指技術秘密、商業情報及信息等,如生產工藝、配方、貿易聯系、購銷渠道等。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正式將商業秘密納入了該法的保護范圍。該法第10條第3款規定 “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如下:第一,秘密性。秘密性是商業秘密構成的核心要件。一項為公眾所知、可以輕易獲得的信息,無法借此享有競爭,法律亦無需給予保護一項商業秘密公開化后,會使其持有人失去競爭優勢,也就沒有必要再施以法律保護。因此,筆者認為,商業秘密的秘密性條件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與“權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這兩個方面的統一。第二,價值性。價值性是指商業秘密通過現在的或者將來的使用,能夠給所有人帶來現實的或潛在的經濟利益。價值性最本質的體現是,所有人因掌握商業秘密而保持競爭優勢。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商業秘密的價值性是指其具有 經濟價值,不具有經濟價值而具有其他價值如精神價值的信息,不構成商業秘密。第三,新穎性。商業秘密還需具備一定程度的新穎性。雖然我國 《反不正當競爭法》并沒有明確規定新穎性,但從商業秘密保護的原理以及從國外商業秘密保護的實踐來看,應當將新穎性作為商業秘密構成的要件之一。
二、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現狀
目前,我國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己初步形成整體框架,從民事、行政、刑事各個角度為商業秘密提供法律保護。但還存在下述一些問題。
1.未規定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供的商業秘密的保護問題
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其他成員的企業或個人,均有權要求中國保護其商業秘密。我國必須履行所承諾的保護義務,為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供的商業秘密提供法律保護。而我國現行法律對此規定并不全面,僅有國家工商局發布的 《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這一行政規章中作出了相關規定,即“國家機關及其公務人員在履行公務時,不得披露或者允許他人使用權利的人商業秘密”,以及2002年1月1日實施的《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國務院外經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技術出口管理職責中,對國家秘密和所知悉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這里的有關部門是否包括非政府機構并不明確。
對于政府的代理機構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也很欠缺,僅有《會計法》 第三十四條規定“依法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在監督檢查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律師法》第3條規定“律師應當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當事人的商業秘密”。上述法律、規章并不能涵蓋所有的“政府的代理機構”,因此,應在今后的商業秘密立法中予以體現。
2.保護商業秘密的立法過于分散
我國現行立法對于商業秘密的保護散件于各種不同的法律法規中,由于這些不同的法律法規在立法宗旨和側重點上各有不同,因此,散見于諸法中的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法規,很難保證其內容上的統一性、協調性和體系的完整性。
3.商業秘密的概念模糊
現行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還存在商業秘密的概念模糊如商業秘密的主體、 構成條件不夠明確,保護分散,不夠全面系統;原則性規定過多,規范不夠細密,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有待于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完善。
三、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完善
1.規定對于外國企業為進入中國市場而向我國政府主管部門提交的關于醫用和農用化工產品的秘密數據的保護
對保密期限的規定應該與國際法及國際慣例接軌,即商業秘密的受讓方任何時候都負有基于商業秘密法明確了上述兩方面的內容,就使我國的商業秘密保護以促進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發展。
2.盡快制定專門立法,注意各部門法的配合
我國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以加強和完善我國的商業秘密保護,從而趕上時代的步伐與世界接軌。盡快起草制定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修改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體系的協調性,如修改《刑事訴訟法》第52條,增加對商業秘密案件不公開審理的規定。
3.明確商業秘密的概念
明確規定商業秘密的保護范圍和構成條件,使之更加具體,易操作。以區分商業秘密與其他概念,明確商業秘密與專有技術、技術秘密等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
4.擴大商業秘密侵權主體范圍
我國現行法律中對商業秘密侵犯主體的規定,主要限于經營著、合同相對人。應彌補法律規定這一不足,將商業秘密侵犯主體進行全面規定,不論是經營者、合同相對人,單位或個人都要追究其責任。現行對于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的處罰主要是補償性的賠償,并非是懲罰性的賠償。所以這就導致了在實踐中很多不法行為人在實施了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后雖賠償了損失但還是獲了利,這樣反而達不到抑制犯罪的目的。
想要從源頭遏制這種行為的要堅持民事賠償與刑事處罰并重的原則總而言之,我國應該適應時代的潮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盡快的制定出統一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從而更好地保護相關權利人的權利。
參考文獻:
[1]劉春茂,《建立合理競業禁止的法律保護體系》,載《知識產權》1998年1期
[2]楊艷,《商業秘密侵權訴訟相關法律問題研究》,載《法律適用》2004年3期
[3]肖文、謝曉堯,《審理商業秘密糾紛案件的切入點》,載《人民司法》2003年2期
[4]劉春田,《知識產權解析》,載《民商法學》2003年1期
[5]鄭思成,《知識產權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