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芳
【摘 要】目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現狀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在角色認知、角色轉換等方面的欠缺。現擬運用社會角色理論,從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出發,以淺析其角色認知與角色轉換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角色認知;角色轉換
引言
社會角色理論認為:所謂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及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及義務、規范與行為模式,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角色認知是行為主體對自己的身份、權利與義務的認識;而角色轉換是指人們伴隨著身份角色和社會位置的變化而發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轉換。任何一個人只有在清晰地認知自己的角色后,才可能適當地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才可能在必要時,準確地轉換自己的角色。可以說,角色認知是角色轉換的前提。
一 、高校學生生活現狀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大學校園里依然有部分學生忙碌地穿梭于圖書館與自習教室、實驗室,或是積極地投身于各項實踐活動。然而,卻也有為數不少的學生無所事事,出現了種種令人擔憂的現象:他們或沉迷于網絡游戲、玄幻小說,或專注于談情說愛,熱衷各類兼職,諸如此類,大學時光逐日荒廢,等到畢業時才驚覺自己毫無知識或技術儲備。另一方面,即使能夠就業,在工作之初亦存在種種不適與窘境。
我們不難發現,以上種種的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特定時期的特定角色,以及該角色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沒有意識到客觀環境的變化要求他們及時轉換自己的角色,從而履行新的權利和義務。
二 、大學生的角色轉換
角色轉換之一:中學生到大學生
從中學時代邁入大學時代,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跨越,由此也必然給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巨大變化。首先,從思想方面,告別了高考這一明確目標,很多學生在思想上完全松懈。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許多學生不明白自己到底有何目標,因而無所事事。其次,大學的學習方式與中學時代亦有著天壤之別,不再是以應試為目標,重在技能的培養知識的積累;不再面臨家長與老師的時刻監督,重在自身的自覺、自主學習。再次,在日常生活方面,他們面臨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需要能夠獨立安排好時間,管理好自己的財務,處理生活瑣事。
以上客觀環境的變化必然要求廣大新生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適時地從中學時代的未成年角色轉換為大學時代的成年人角色,要在思想、學習、生活各方面,按照成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當然,這個轉換絕不是一蹉而就的,但學生至少要有這種意識,從一個備受家庭庇護的孩子過渡到遵章守紀、自主自覺而獨立的公民。
角色轉換之二: 大學生到社會職業人
經過三到四年的學習,每年都有大批學生離開校園踏入社會。首先,從擇業來看,很多學生的擇業過程往往并不順利。究其原因:第一,缺乏清晰的職業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領域或性質,如此盲目必然給就業帶來難度。第二,大學期間并未認真學習,自身有限的知識或技能儲備,當然會給就業擇業增加難度。第三,有些學生有著相對清晰的職業目標,亦具備一定的知識或技能,但對工作環境或薪資待遇等的期望或要求過高,沒有能夠適時適當地進行自我調整,導致用人單位望而卻步,人為地提高了自身就業難度。
其次,從人際關系來看,大學時代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相對簡單,然而職場的人際關系卻復雜微妙。最后,從日常生活來看,大學時學生們基本住寢室集體生活,同學之間相互關心相互照顧,而畢業后多數學生需要自己解決住宿吃飯等問題。
由此,畢業生們應適時地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認清新環境對自身在心理、工作能力、人際關系、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新要求,順利由在校學生轉換為社會職業人。
三、 角色轉換的路徑
對于廣大學生來說,無論是由高中時代的未成年人角色轉換為大學時的準成年人角色,或是由大學時代的學生角色轉換為畢業后的社會職業人角色,這兩次轉換都是至關重要的。
(一)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學習,科學自我評估
如前所述,目前很多大學生在入學之初并不清楚自己的學習的目標,對將來要從事的工作領域也毫無概念。另一方面,在畢業選擇職業的時候,既不能準確評價自身的能力,也不能正確把握自己的性格、興趣、物質需求、心理需求等影響擇業的重要因素,必然會影響到其決策是否正確。
因此,學生們應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了解和學習。高校輔導為其提供了正確的方式方法,但學生自身科學的自我評價、定位以及對外部就業環境的了解更為重要。有了清晰的學業、職業規劃,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大學時光。
(二)加強角色學習,強化職業角色意識,運用角色規范
所謂角色學習,是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時期扮演的特定角色、以及該角色的行為規范、權利、義務、態度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綜合學習與掌握,從而使自身達到他人或社會對該角色應表現出的特定行為的期望。從中學生到大學生,再從在校大學生到初入社會的職業人,學生的角色在自覺與不自覺中都發生了變化,只有加強角色學習,增進角色認知,才能從不自覺走向自覺,最終順利實現角色轉換。
首先,自覺地進行角色學習。目前各院校在學生入學之初組織有相關的專業教育,詳細介紹了各專業的專業特點和主要就業領域;學生即將畢業之際也安排了就業講座,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的動態和要求。學生應做個有心人,了解相關信息,領悟社會或崗位對其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社交禮儀、人際溝通等多方面的期望,從而努力縮小自身與社會期望之間的差距。
其次,積極參與角色訓練。在角色學習后,學生對自己的角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應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盡快進入角色,體驗角色,適應角色。就目前的條件而言,各專業的安排的企業頂崗實習、就業培訓、沙盤模擬等形式都是具有角色訓練意義的實踐活動。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從而增進角色認知,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而且還能夠豐富他們社會閱歷,為將來走向社會,適應職業人的角色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礎。
最后,自覺運用角色規范。無論是前期的角色學習或是角色訓練,其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有意識地規范自身行為。第一,在學習方面,無論是大學期間抑或今后走向工作崗位,都要不斷學習,可能仍有他人的引導和幫助,但在學習方法、學習主動性方面與中學時代都存在很大差異,我們應探索一條適合自己專業特點的自主學習方式。第二,在生活方面,要增強獨立自立意識,妥善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第三,在人際關系方面,要用成人或未來社會職業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有團隊精神、懂人際禮儀、具備較強的溝通技能。最后,在日常行為方面,應嚴格要求自己,能夠吃苦耐勞,在校學習期間,部分學生動輒會因一些瑣事請假缺課,不妨試著從一名在崗工作人員的角度想想,隨意請假及其影響和后果。
四、結語
從中學時代到大學時代,再從大學時代到走向社會,學生面臨的不僅僅是從“中學生”到“大學生”或是從“在校大學生”到“在崗人員”頭銜的外在改變,更主要的是學生在學習方式、日常生活、人際關系、社交禮儀、獨立意識等方面的內在改變。這是一個長久漸變的過程,既需要高校的適當引導,家人朋友的鼓勵,更需要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從角色認知到角色轉換,在校期間積極規劃自己的學習和將來,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儲備;畢業之際結合自身的專業、興趣性格以及就業市場的要求就業擇業;畢業后在新的環境里找準自己的角色,不斷完善自己,適應新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鄭素娟,張水心.探析大學新生的角色轉換與適應[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06.
[2]涂永紅.大學畢業生的"角色轉換”困境探究[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