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淵
美洲杯出局只是巴西足球這些年疲軟的表象之一,巴西足球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甚至可以說是國民文化和時代發展的產物。
巴世界杯半決賽1比7慘敗于德國隊之后,僅僅2年的時間,巴西隊又一次創造了恥辱的紀錄,他們在美洲杯上無緣小組出線,創造了29年來的歷史最差戰績。
因為百年美洲杯上的失利,主教練鄧加下課,如同兩年前的斯科拉里,成了替罪羊,科林蒂安主帥蒂特即將接過鄧加的帥印。巴西隊4年換了4個教練,成績沒有太大起色,蒂特面臨的仍舊是滿目瘡痍。
球員85后球星皆拜金
雖然內馬爾沒有參賽,但巴西隊還是派出了至少一半的主力球員參加美洲杯,卻僅贏了海地隊,三戰1勝1平1負被淘汰。
看看巴西隊的名單,就知道要踢出好成績,簡直強人所難。23人中,8人來自巴甲聯賽,1人來自俄超,1人來自葡超,甚至還有2人來自中超聯賽,23人名單中有一半來自五大聯賽之外。這支隊伍以80后和90后球員為主,年齡最大的是1984年4月出生的前鋒若納斯,最小的是1996年出生的桑托斯隊前鋒加布里埃爾。名氣最大的是效力于切爾西的威廉,出生于1988年,已經28歲了。
從2014年世界杯到如今,世界足壇各隊的骨干都已經從70后過渡到80后,基本上是85后球員的天下,加上一些不斷冒頭的90后球員,但巴西的85后球員還處在青黃不接的狀態。
巴西球迷至今還在為阿德里亞諾的墮落和卡卡的下滑心痛不已,可是,即便這兩人能夠為巴西隊出戰,都已34歲高齡。世界杯上被稱作巴西隊“歷史最差9號”的弗雷德也33歲了。1984年出生的羅比尼奧成長不如預期后,巴西隊真正進入人才斷檔期。從1986年到1990年出生的球員去哪兒了呢?
在征戰美洲杯的這支巴西隊中,只有威廉、奧古斯托、浩克、吉爾和后來離隊的古斯塔沃5個人是85后球員,代表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第一種是古斯塔沃,在歐洲五大聯賽的小球隊或者非五大聯賽打拼,逐漸占據位置,成為豪門主力,但這類球員在巴西隊中主要承擔工兵苦力的角色,類似的還有埃爾納內斯、大衛路易斯、菲利佩。
第二種是吉爾,長期在本土踢球,后來去遠東聯賽淘金,如廣州恒大的高拉特和埃爾克森,阿爾希拉爾的里貝羅等。
第三種是浩克,從低級別球隊起步,在葡萄牙聯賽發揮出色后,轉賣到更有錢的亞洲賽場,如廣州恒大的阿蘭、江蘇蘇寧的
特謝拉等。
第四種是奧古斯托,本來是去歐洲主流聯賽踢球,由于各種原因沒發揮出來,于是返回巴西,有的又去亞洲聯賽淘金,如北京國安的克萊伯、廣州恒大的保利尼奧、江蘇蘇寧的若,也有的留在國內混跡,如帕托。
第五種是威廉,從小天賦異稟,小小年紀被賣到了俄羅斯、烏克蘭、西亞,踢到二十六七歲,技戰術能力已經沒有多大提升空間,才去歐洲主流聯賽踢球,如道格拉斯·科斯塔、費爾南迪尼奧、阿德里亞諾。
總之,巴西85后球員要么壓根兒沒在歐陸豪門踢過球,要么在豪門沒有立住腳,馬上就放棄了,要么是登陸豪門的時候已經過了成長期,沒有長進。
他們為什么長期遠離歐洲主流賽場?是實力不行么?顯然,不應該懷疑足球王國球員的能力。道格拉斯·科斯塔在巴西被稱作是小羅的接班人,歐洲足壇普遍對他感興趣。帕托16歲就加盟AC米蘭,埃爾克森登陸中國前也曾經接到來自意甲中上游球隊的報價。

過早離開巴西前往低水平聯賽,浪費自己的青春,成了這一時期巴西球員的通病。
問題的根源在于巴西經濟發展出現了問題。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發展中國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巴西經濟連續7年高速增長,成就舉世矚目的“桑巴奇跡”。70年代末、80年代初,巴西經濟曾經一度高居世界前八。但隨后,巴西開始為經濟高速發展積累的問題買單。
由于經濟增長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工業和制造業上,靠大規模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80年代中期通貨膨脹,外債累計增加了1.6倍,貧富分化嚴重,城市和農村、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間差距明顯,貧困人群越發貧困。
處于經濟體系中低層的有色人種雖然總數遠不如占全國人口近一半的白人,但他們卻是巴西足球的根基。小球員很早就被球探看中,球探利用他們急于擺脫貧困的心理,將之送到出錢更多的俄羅斯、烏克蘭、西亞以及中國。威廉19歲就從科林蒂安去了頓涅茨克礦工,到2013年,25歲的他前往英超踢球,黃金成長期幾乎都荒廢在烏克蘭聯賽。道格拉斯·科斯塔20歲去了烏克蘭,25歲才登陸德甲。
同時,一些白人球員則表現出不成器的一面。貧富差距給白人帶來優越的生活,養尊處優慣了,面對困難時往往無法戰勝自我。
北京國安的外援克萊伯19歲登陸葡超,21歲被波爾圖看中,隨后入選巴西國家隊,這樣的起步比起在冰天雪地里奔跑的威廉、科斯塔等人強了不少。但克萊伯面對波爾圖引進杰克遜·馬丁內斯后的隊內競爭缺乏勇氣,自暴自棄,和球隊、球迷鬧翻,徹底無球可踢。好不容易在2015年被租借到葡超埃斯托里爾,找回了狀態,又急于到中國掙大錢,加盟當時內部問題頗多的北京國安,表現不佳,淪為笑柄。
帕托、卡卡這些白人球員在職業生涯初期順風順水,但當出現傷病、競爭等問題的時候,往往都成為失敗的一方,至今無法找回當年意氣風發的狀態。
生活環境讓巴西的小球員從小對足球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同時,巴西國內的經紀公司、俱樂部也因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問題而變得更加唯利是圖,球員出國的年齡越來越小,送出去的地方也越來越偏僻,只要有錢,巴西球員甚至會去巴勒斯坦踢球,還能獲得巴勒斯坦國籍。
聯賽混亂的聯賽是溫床
對于巴西經紀人和俱樂部的貪婪行為,美聯社著名體育專欄作者費爾南德斯批評其為巴西的“現代足球殖民”,認為巴甲聯賽和球迷對巴西球員太過寵愛,讓很多球員都失去了闖蕩歐洲的勇氣。
費爾南德斯的話并不是沒有依據。巴西球員一旦在歐洲闖蕩碰了釘子,想到的不是努力克服困難,而是回家尋找慰藉。
這次美洲杯被鄧加委以重任的中場奧古斯托曾闖蕩德甲,遭遇了嚴重的傷病。身傷兼心傷的他離開德國,回到巴西,逐步在巴甲聯賽中找回了自信心。但是對比在巴甲和在德國勒沃庫森時的奧古斯托,踢法已經完全變樣,不再向對方禁區沖擊,很少帶球突破,進攻站在原地傳傳球,防守也只是做做樣子。
這樣的球風在巴甲不會有什么問題,球迷仍舊欣賞奧古斯托精準的長傳和直傳,欣賞他的“藝術足球”。他還可以獲得巴甲的MVP。在巴甲聯賽,大家都這么踢球,誰踢得藝術,誰踢得瀟灑,球迷就喜歡誰,教練也就喜歡誰。
但是,這樣的風格別說在歐洲,就是在中超也無法讓人接受。北京國安隊主教練謝峰就為奧古斯托在場上的戰術紀律散漫而苦惱,要求他不要總是只在邊路接應后衛的球,要在中間活動,攻擊對手的禁區。
帕托、羅比尼奧、若等球員都是這樣,在歐洲踢得不順了,就回到巴西,因為只有在巴甲聯賽,他們才能夠體會到那種萬人吹捧的感覺。
實際上,巴甲聯賽的水平距離歐洲主流聯賽已越來越遠,在進攻端更突出球員的個人能力,問題是如今世界足球的發展已經完全變成團隊技戰術的綜合展示。
巴甲聯賽自從2003年被統一起來,至今才13年的時間,一直處在數支老牌豪門球隊的掌控之中,導致實際競爭力不高。一些老牌球隊經營不善,戰績不佳,卻能夠高枕無憂,不擔心降級,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找到“替死鬼”。2009年,孔卡離開弗盧米嫩塞后,該隊戰績不佳降級,又因揪出另一支違規使用球員的保級隊,通過行政手段保級成功。
此外,巴甲聯賽的管理也非常混亂。由于巴甲誕生很晚,球隊都很重視過去各州的聯賽和錦標賽,州聯賽、州錦標賽、巴甲聯賽和巴西杯等比賽疊加,賽程十分混亂,甚至有一天踢兩場比賽的情況,直接導致球隊無暇進行技戰術方面的訓練。
教練遠離世界足壇的指揮官們
直到今天,巴西球迷和教練員還是更相信球星的個人能力。在巴甲聯賽中,如果球隊有幾名巴西國腳,只要把他們的特點發揮出來,就能取得好成績。至于團隊足球,教練根本沒有興趣去打造。在巴西,人人都踢球,都覺得自己有資格當教練,大家都喜歡個人能力優秀的球員,對技戰術的研究并不感興趣。
就在巴西隊鎩羽美洲杯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賽場,前巴西國家隊主教練盧森伯格和梅內塞斯先后在天津權健和山東魯能下課,如今在中國只有斯科拉里一名巴西教練執教。
天津權健擁有中甲最豪華的陣容,部分主力球員的實力甚至在中超平均水平以上,教練團隊多達15人,卻連戰不勝,已經基本宣告沖超無望。山東魯能的球員質量在中超也是前三的水平,梅內塞斯帶隊雖然在亞冠成績尚可,但聯賽卻一團糟,已經跌入降級區。
他們兩人加上去年在山東魯能執教的巴西名帥庫卡,基本上是巴甲教練的頂尖水平。但是他們執教的球隊問題都很突出,體能不佳,防守混亂,進攻只能靠外援。這也跟巴甲聯賽的整體風格相近,體能以賽代練,防守強調一盯一,進攻強調一對一,沒什么體系可言,打到哪兒算哪兒。
這些巴西教練的履歷極其相似,基本上在巴甲各支球隊輾轉,有的帶一兩年,有的帶幾個月,稍不如意就更換球隊,直到把哪支球隊帶出佳績,拿了巴甲或解放者杯冠軍,有的甚至只是州錦標賽的冠軍,就成了名帥。如此再借機去巴西國家隊執教一年半載,就坐實了響亮的名頭。
相比之下,鄧加與盧森伯格、梅內塞斯、庫卡等名帥不同,第一次執教巴西隊時基本上是個菜鳥,這次帶隊打美洲杯,經驗上也沒什么增長。從兵敗南非世界杯到重回巴西隊的4年時間里,他只是在巴西國際隊當了一年主教練,成績差強人意。

巴西隊用鄧加當主教練,恐怕也是希望效仿各支世界強隊,由年輕教練帶給球隊更先進時尚的打法。畢竟,鄧加當年踢球時是巴西隊說一不二的鐵血隊長,還在德國和意大利這兩個足球戰術最嚴格的國家踢過球。此外,與鄧加同時代的球員如今都成了名帥,法國的德尚、意大利的孔蒂、西班牙的瓜迪奧拉、阿根廷的西蒙尼、比利時的威爾莫茨等,有的在俱樂部成功,有的則正帶著自己祖國的國家隊。雖然球員時代的鄧加是比德尚、孔蒂、瓜迪奧拉更知名的鐵漢,但他帶隊的經驗太少,早在1995年就遠離歐洲足壇,所掌握的訓練方式、技戰術理念比德尚、孔蒂、西蒙尼差了至少10年。
目前,歐洲五大聯賽的98支球隊中已經沒有任何一名巴西教練,即便是在跟巴西足球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日本J聯賽,也只剩下1名巴西教練。在西亞的沙特、阿聯酋等國家,巴西教練也鳳毛麟角,成功者更是幾乎為零,連中國都認識到巴西教練在訓練方法和技戰術理念上落后于世界潮流。
總的來說,鄧加算是巴西教練中對整體戰術執行比較嚴格的教練。上一個在巴西成功的教練斯科拉里也是以打造團隊戰術而聞名,但他的成功僅限于10年前在巴西和葡萄牙國家隊層面,他在切爾西的執教成績就無法令人恭維。不可否認,斯科拉里是訓練水平最高、戰術要求最細致的巴西教練。不過,斯科拉里不是純粹的巴西人,而是典型的意大利后裔。
對手此消彼長 美洲老大難復返
2010年世界杯時,巴西隊的低迷就已釋放出信號。但當年還有卡卡這批80后球員撐腰,不至于出現斷崖式的失敗。如今,隨著阿根廷的持續強勢,智利和烏拉圭的崛起,巴西在美洲足壇已告別老大地位,就是前三都未必排得上。
與之對比最明顯的就是阿根廷。同樣是南美足球強國,阿根廷這些年發展依舊保持著高效。在梅西身后,天才球員沒見有萎縮的趨勢。除了阿圭羅、伊瓜因外,還涌現出伊卡爾迪、迪巴拉這樣的新星。
與巴西球員不同,阿根廷球員即便不在歐洲五大聯賽踢球,也很少去西亞和中國,即便闖蕩歐洲不順,也不會著急回本土踢球。對于他們來說,阿根廷聯賽更像是告老還鄉的場所,不像巴甲那樣被巴西球員當作避風港。
阿根廷的經濟比巴西衰退得早,二戰以后在軍政府和民選政府的交替治理下,經濟狀況一直沒有明顯好轉,國內政局也十分動蕩。可能正是這個原因,阿根廷不會出現明顯的貧富分化,也沒有那么明顯的商人投機。對于阿根廷球員來說,背井離鄉去歐洲享受更純粹的足球,比留在政局動蕩的國內踢球要好得多。所以,阿根廷球員去歐洲踢球的意愿更強烈,對個人價值的考慮也遠高于巴西球員對于金錢的顧慮。
新生代球員都在五大聯賽踢球,教練也不例外。過去兩年的歐洲足壇,兩位阿根廷教練紅得發紫,一個是馬競的西蒙尼,一個是熱刺的波切蒂諾。兩人是與鄧加同時代的球員,但是退役以后就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小球隊走馬上任,經過學習實踐,如今走上名帥之路。
除了他們,像貝爾薩、桑保利、佩克爾曼等阿根廷教練在美洲各隊執教,一些美洲國家的足球成就少不了阿根廷教練的功勞。

結語巴西足球 奮起直追吧
巴西足球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甚至可以說是國民文化和時代發展的產物。但因此就放棄自己“足球王國”的地位,巴西民眾不答應。
2008年,巴西足協出臺轉會法案,限制球員過早出國踢球,有效地保護了巴西的年輕球員。可俱樂部和經紀公司還沒有醒轉的意思,大批巴西球員到中國踢球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歸根結底還是巴西俱樂部和經紀人的唯利是圖。
如今,巴西90后球員的發展還可以,內馬爾、小盧卡斯等球員能夠在歐洲足壇站穩腳跟,尋求進一步的提高。但提升教練員的質量也很關鍵,巴西教練已經落后現代足球太多了。希望鄧加這次下課以后,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學習歐洲足球的先進理念。世界足壇早就不是巴西人想象的那個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