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李亦亮
[摘要]農業物流是國民經濟命脈物流,與其他產業物流相比,農業物流有其顯著特點。目前我國農業物流發展存在基礎差、成本高、損失重、風險大、保障難等突出問題,發展好農業物流,需要下大氣力去破解這些問題。
[關鍵詞]農業物流;發展問題;流通方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025
農業是國民經濟命脈產業,農業物流是國民經濟命脈物流。農業物流發展滯后,必然影響農業發展。農業物流是基于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物流,與其他產業物流相比,有其顯著特點。目前,我國農業物流發展還存在一系列突出問題,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嚴重掣肘,直接影響到“三農”問題的解決。因此,當前必須下大氣力去破解這些問題。
1農業物流的內涵與特征
農業物流是指以農業生產為核心而發生的一系列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是沿著農業產業鏈發生的物流活動。農業物流包括農資供應物流、農業生產物流和農產品銷售物流。農業物流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農業物流發展有其特殊要求。農業物流主要有以下特點。
1.1規模龐大
農業物流對象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的產出物,涉及面廣,品種多,基本涵蓋了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和林業以及種苗、飼料、肥料、地膜等農用物資、農機具和農產品,物流量異常龐大。2014年,我國棉花、油料、肉類、禽蛋、水產品、蔬菜、水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分別達到617萬噸、3507萬噸、8706萬噸、2893萬噸、6450萬噸、76005萬噸和16588萬噸,均居世界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農產品基本上是進入社會流通渠道的,會帶來大量的物流。農業生產中還需要大量的農藥、化肥、種子、飼料,還有大量的農業生產衍生物如秸稈需要處理,還有大量木材需要采伐,這些也都會帶來大量物流。
1.2流量分散
農業物流的分散性主要表現在其生產的地理分散性方面。從物流產生的產品基礎看,工業生產集中性高,主要集中在狹小空間的工廠內,而農業生產往往是鋪天蓋地,分散在全國各地,農產品在廣袤的土地上生長,農業物流天然存在分散性。從物流產生的需求主體看,農業生產主體多,目前大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少,小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千千萬萬,很多物流需求主體就是單個農戶,物流需求在主體方面是分散的。可以說有多少個農業生產經營者,或者說有多少個農戶,就有多少個農產品供應者、農業生產資料需求者。
1.3波動無常
與工業產品不同的是,農產品的生產節奏不均衡,受節氣影響大,季節波動性強。旺季有大量產品上市,物流需求量大,對物流的運輸、儲存能力要求較高;淡季甚至沒有產品上市,物流需求低。盡管現在工廠化農業有所發展,但這不是農業發展的主流,糧食、棉花這些大宗農作物物流基本上是跟季節走的。農業作為弱質產業,生產受氣候和天氣影響大,風調雨順時和天氣異常年份農產品的產量不一樣,甚至市場對一些農產品的需求也不一樣,農產品物流需求可能出現較大的波動。農戶對市場需求趨勢的把握和現代工業對市場需求的把握,精準水平相差很大,很多農戶信息缺乏而且由于規模小存在信息處理偷懶現象,生產經營出現從眾行為,從而可能導致市場農產品物流出現強烈波動。
1.4條件苛刻
與一般工業物流相比,農業物流條件要求大都苛刻。養殖業的產成品,如家禽家畜、魚蝦,畜牧業的產成品,如牛羊等,甚至一些特殊產品,如鮮花等其價值體現在活體生命性上,物流過程中如果失去生命則商品本身的價值將大打折扣,甚至毫無價值;蔬菜果鮮以及很多農副產品的生化特性,決定了它們在物流過程中價值保護需要特定的儲存、運輸條件,而且還需要盡可能快地到達最終用戶手中,否則價值隨著時間的推延會大幅度下降;和工業品生產標準化不一樣,動物性或植物性的產品在物流過程中還存在因非標準化問題帶來的包裝難、裝卸難、運輸難、倉儲難等問題。有相當一部分需要冷鏈處理。比如在發達國家,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從采摘、捕撈、屠宰到消費者手中,都要經過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自選商場冷柜—消費者冰箱。
2目前我國農業物流的主要問題
2.1成本高
農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中國糧食物流成本在整個成本中占到40%左右;肉類、水果等其他鮮活農產品物流成本在整個成本中占到60%以上;蔬菜的零售價要比收購價高出80%~90%。而美國糧食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20%;鮮活農產品物流成本一般只有總成本的30%。
2014年“兩會”期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舉例說明農產品物流成本太高問題。他說:“我曾經跟蹤過從海南的青椒到北京的情況,一斤6~8毛的青椒在海南,到北京就賣到3塊錢左右。物流成本高,中間環節的獲利多,這頭生產者沒有得到多少好處,那頭消費者又付出了較高的價格,這個問題確實需要解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2.2損失重
損失重是指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因為物流不及時或物流條件差造成的損失大。農產品的易損性使得在收購、裝卸、運輸、儲存、包裝、配送、銷售等環節上都有較大的損失可能。目前中國大約有90%的肉類、80%的水產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輸。據農業部測算顯示,中國糧食、馬鈴薯、水果、蔬菜的產后損失率分別為7%~11%、15%~20%、15%~20%和20%~25%,每年僅糧食損失量就高達500億斤,每年只有60%~70%的蔬菜能得到有效利用,折算經濟損失達3000億元以上,相當于1億多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被浪費掉。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商務廳統計,新疆新鮮果菜冷藏保鮮比例不到10%,運輸費用占收購成本的20%~50%,平均損耗率超過20%。因為運距遠和冷鏈物流的不足,又使得很多產品過早采收,產品的質量不能保證。
此外,農產品副產物因利用不到位,也存在著嚴重損失。2013年我國農作物秸稈約8億噸,占農業生物質總產量的50%;糧油、果蔬、畜禽、水產品加工副產物58億噸,其中6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10%)被作為廢物丟掉或簡單堆放,形成秸稈、稻殼、酒糟、果渣、菜幫、骨血等農產品副產物的幾座“大山”。相當于7億畝土地的投入產出和6000億元的收入被損失掉。
2.3風險大
農業物流風險大表現在:一是生產資料的供應物流風險。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民的基本生產資料,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規模性決定了這些基本生產資料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假冒偽劣問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能是無法挽回的災難,不僅會造成減產和絕收,而且極易造成環境污染,直接威脅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二是農產品的銷售物流風險。農產品最終都是“進口”的,農產品的質量問題、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會對人民生活和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中,一些不法生產經營者在社會監管不力情況下,可能會采取一些非法生產和加工手段謀取高額利益,這種非法手段會直接導致農產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例如,在農業生產中,一些菜農、果農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劇毒農藥來噴灑蔬菜、水果,這直接導致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量超標,這樣的蔬菜、水果被消費者食用后肯定會帶來身體健康上的很大危害。
2.4保障難
農業是個弱質產業。農業的弱質性一方面體現在其近乎完全競爭型的市場結構特征。大宗農產品差異性較小,進入壁壘很低,生產者眾多且比較分散,農產品供給彈性較大,而其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卻較小。供給彈性大、需求彈性小的市場特點,使得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很容易形成過度競爭的不利局面,造成豐產不豐收的現象;其弱質性的另一方面體現在農業再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同時進行的,其生產者除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之外,還面臨著較為嚴重的自然風險。農業這種弱質性某種意義上決定了農業物流的不穩定性。農業物流不僅受有規律的季節因素影響,而且還受到農民難以控制的市場因素和自然因素影響。這些影響因素也決定了農業物流在滿足較為均衡的農產品市場需求方面具有艱難性。例如,農產品從“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辣翻天”“玉米瘋”的高價到菜農因蔬菜價太低而棄地不收現象,說明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不穩定,農產品物流在滿足市場需求方面有很大問題。
2.5基礎差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當前一種客觀存在。相比城市來說,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還相當落后。很多農村地區道路狀況差,物流成本高,現代物流工具無法發揮作用,甚至還有少數地區沒有實現村村通公路的情況;缺乏有效的冷藏、冷凍設備,保質期較短的農產品難以實現物流過程;現代化的集裝箱,散裝運輸發展很慢,農村物流用車仍主要靠中卡和輕卡,重型卡車擁有率較低,不利于大規模運輸和降低運輸成本。
3推進農業物流發展的措施
依據農業物流的特點和農業物流目前問題成因,推進農業物流發展當前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3.1加快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農村道路建設,盡快形成通暢、便捷、高效的農村道路網絡系統,消除 “腸梗阻”和斷頭路,使物流能順利通達千家萬戶。加快現代糧食物流設施建設,發展糧食儲、運、裝、卸“四散化”和多式聯運。加快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提升農村物流重要節點的冷鏈設施水平,完善冷鏈物流網絡。加快農產品檢驗檢測設施建設,確保農產品流通質量與食品安全。
3.2培育壯大服務農業的物流組織
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物流企業和大型食品連鎖超市的扶持力度,推動農村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支持物流企業跨部門、跨地區整合農村物流資源,推動物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聯合、合作等方式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力。鼓勵和引導物流企業與農產品供應者簽訂長期服務合同,提高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專業協會、農村經紀人、農產品流通企業等流通主體建設,形成主體多元、功能協調、相互配套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
3.3大力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加快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著力加強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健全農產品交易制度。清理整頓農產品運銷亂收費問題,降低農產品運輸成本。打破地區封鎖,建立農產品物流的綠色通道。建立科學和合理的糧食收儲機制,積極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推進合作社與超市、學校、企業、社區對接,開展訂單生產。積極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大力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發揮供銷社和郵政等物流體系在農村的網絡優勢,積極開展“農資下鄉”配送和農產品進城配送服務。
3.4努力降低農業物流風險
要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發展,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生產安全。推廣“公司+基地” 的管理模式,做大做強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的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農業物聯網技術,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建立農產品應急物流系統,抓好農產品戰略儲備系統建設,防止農業物流突發事件。
3.5推動農業物流信息化發展
信息不暢,無法得到及時、真實的市場信息,盲目種植是造成農產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農業發達的國家都擁有發達的農業物流信息設施基礎。美國有85%的農民上網,農業電子商務占總電子商務的比率,在各行業中列第5位。大力建設功能健全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有利于農產品走出去,有利于農產品價格平穩化,有利于農產品物流安全化,有利于農業物流資源的整合高效利用。國家要對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給予必要財政資金支持。
3.6推動農業回收和廢棄物物流發展
積極推動農業生產綠色化發展,減輕農藥、化肥對農產品品質和農業土地地力的不良影響。大力開發和推廣農業回收物流新技術,切實提高秸稈、稻殼等農林剩余物、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進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品種的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發展。對加工副產物和農林剩余物做到“吃干榨盡”,對終極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參考文獻:
[1]張長厚.發展農產品流通的瓶頸與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12(4).
[2]農村現代物流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農村物流發展報告[J].中國合作經濟,2013(9).
[3]丁麗芳.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的問題與對策[N].光明日報,2014-05-10.
[4]劉敏.發展農村物流服務體系[N].人民日報,2014-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