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浩瓊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優化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成為學術界和理論界熱烈探討的話題。而近年來,學者們也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進行了多方探討。文章在借鑒學者關于一流大學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回顧我國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歷程,提出我國構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議。
[關鍵詞]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建設;重點大學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245
1世界一流大學的理念
“理念”一詞表示人們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觀點或思想,“大學的理念”顧名思義就是大學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即它是何種大學的一個描述。近代大學最早源于中世紀的歐洲,它作為一種社會制度進行傳播,如當時的巴黎、劍橋、牛津大學。直至工業革命初期,關于大學的理念即大學應是一個教化或教育機構,它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有教養的本國或是本民族的紳士,對應于現今的大部分本科院校可稱為“博雅學院”。
2我國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建設,從強調重點大學建設到“985”“211”工程的實施,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2.1重點大學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經濟建設急需人才,我國高等教育引起政府重視。1959年,《中共中央關于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確定了20所高校為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在《中共中央關于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中,全國重點大學增加了44所,共64所,這些都是計劃經濟時期的計劃性人才,“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等教育中斷。1978年,國務院轉發教育部的《關于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最終88所大學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其使命是提高教研水平,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2“211工程”建設
1992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有關部門提出的面向21世紀,重點辦好一批高等學校的‘211工程規劃意見”。1993年,原國家教委發出《關于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決定設置“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211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重點建設工作,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是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211工程”是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前奏。
2.3“985工程”建設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個國家經濟實力的競爭愈加體現出科技和人才的較量。1998年5月2日,李嵐清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開幕式的講話中表示中國一批大學要力爭在21世紀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向高水平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3構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議
3.1一流的學生
(1)一流的學生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知識面及開闊的視野。知識是大學生立身高等院校的基礎,是其成才立業的根基。只有掌握了過硬的專業知識,才能在社會行業領域占領一席之地,而廣博的知識面及開闊、敏銳的視野有利于本專業知識的進一步擴充,從而為形成完善、具有創新性的知識結構奠定基礎。
(2)一流的學生要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人文修養。一流學生的培養必須符合國家的需要,一流的學生必然將國家利益和民族危亡置于首位,并能夠將個人命運與整個社會和國家的前途聯系在一起,他們是國家建設事業所需的精英和棟梁之才。所以,大學生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豐厚的人文底蘊。
3.2一流的師資
(1)在教師聘任上實行合同與終身制并存的制度。在高校普遍實施終身制的基礎上,借鑒美國“非升即走”制度。二十年前,清華大學醞釀“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改革,雖然它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了阻力,但這項制度卻有利于健全高校教師的遴選和退出機制,打破了教師“鐵飯碗”的固化思想,“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在鼓勵競爭、促進師資流動、保證優秀的師資力量和打造一流大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在教師職稱評定上實行嚴格的評審機制。在我國的教師職稱評審中,唯教師發表論文數量論,而非重視論文質量,以至于教師出現功利化思想,并未發揮一名大學教師應履行的教學與科研雙重職責。因此,師資結構的優化需要有嚴格的晉升機制,如評審人員由校內和校外專家組成;評審指標的設定兼具定量和定性雙重指標,并賦予其一定的比重;尤其重視論文發表的質量等。
3.3一流的校長
(1)一流校長具備出色的學術領導力。與政府機構和社會上的行業組織不同,大學作為一個學術組織,校長必須具備一定的學術造詣,達到一定的學術水平。因為作為一名大學校長,一方面其首要的身份是教師,即能夠從事某一專業或所攻專業相關科目的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其職稱一般是教授,作為教授,必然具有相當的學術和科研水平,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
(2)一流校長具備全面的統籌及規劃能力。作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校長,需要具備宏觀的統籌及規劃能力,具有戰略家的思維和素養,能夠適應時代要求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使命,明確大學的辦學和教育理念,并將大學的戰略規劃和教育教學實踐付諸實施。
3.4一流的學科
(1)優化學科管理體制。在構建學科管理體制的過程中,既要符合學科建設的自身規律,又要結合高等院校當前的實際管理情況。為了便于學科建設的統籌管理,學校可成立有關學科建設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校性的學科建設計劃,協調學科間的資源配置,根據實際情況出臺引導學科健康發展的有效制度和學科建設的評估機制。
(2)創新學科評價機制。學科的科學和快速發展需要科學的學科評價機制,一方面,建立校內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定期評估制度,在對本校學科進行研究的基礎上,了解并分析國內同一領域的學科發展狀況,以便準確地評析本學科發展的情況,進而引導學科的科學發展;另一方面,建立同行專家評審制度,邀請同行專家分析學科目前存在的問題,明確學科進一步發展的思路,從而促進學科沿著良性的道路發展。
4結論
美國如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標桿,對于世界其他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借鑒意義。而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任重而道遠,可以在學習美國一流大學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高等院校目前的實際情況,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一流大學發展道路。當然,建設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卻是光明的,相信在國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將會高效率、優質量實現。
參考文獻:
[1]謝和平培養一流的學生建設一流的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1-25
[2]江惠云,陳金彥研究型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思考[J].高等農業大學,2013(1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