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七月流金。縣域的田野里,稻穗孕育,吐翠灑金;瓜果盈枝,雞鴨和鳴。
萬物在熱辣的陽光下競相生長,“十三五”全面奔康的首發年,扶貧攻堅亦邁出鏗鏘步伐。
扶貧的主戰場在縣域,攻堅的核心區在貧困地區;貧困縣域的脫貧,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最近,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已聯合發布《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產業扶貧成為主要選項,也是打贏攻堅戰的重要保障。
通過產業扶持,要實現3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而當前的困局是:貧困縣域,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成為農村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瓶頸。
如何培育并壯大縣域產業,開辟一條產業扶貧的“縣域路徑”,不僅事關貧困縣域脫貧“摘帽”任務的完成,還事關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實現,貧困縣域尤需奮發,勠力而為。
產業扶貧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各地資源條件千差萬別,貧困戶經營能力和脫貧需求也不盡相同,必須因地制宜選擇產業,不能不顧實際,一哄而上,引進水土不服的產業。九部門提出,要在分析貧困縣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市場空間、環境容量、新型主體帶動能力和產業覆蓋面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選準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要按照全產業鏈理念打造產業,積極發展產品加工,拓展產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閑康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扶貧需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縣域應共享理念貫穿到產業發展鏈條中,精心設計一套機制。在這套機制中,開展股份合作,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等可以折價入股,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受集體收益分配權;有關的扶貧資金或財政資金,投入扶貧項目中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貧困戶在機制的保障中,獲得項目收益,形成脫貧的長效機制。
產業扶貧需金融保障,龍頭帶動。貧困者“造血”不足,貧困縣域的“造血”“活血”機制尤其薄弱。金融正是其血液,沒有金融的支持,產業扶貧便成空談。中央要求,要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向金融機構提供長期、低成本的資金,用于支持扶貧開發。設立扶貧再貸款,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要延伸服務網絡,增加貧困地區信貸投放。龍頭帶動方面,培育壯大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
產業扶貧需不等不靠,真抓實干。“等”“靠”“要”是脫不了貧的,空喊口號不行,坐等脫貧不行,唯有立足優勢真抓實干,方能業興家旺,人和村美。
產業是根,是扶貧攻堅的利器。讓我們以創新為牽引,開辟縣域脫貧奔康的產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