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立群 周曉波
?
釋放區縣的后發優勢 夯實天津發展新支點
◎文/周立群周曉波
摘要:本文對天津市中心城區、濱海新區、近遠郊區縣的發展特點進行了梳理分析。認為,我市“東重、西輕、中空”的發展格局已發生變化。區縣經濟持續高位增長,后發優勢逐步顯現,已成為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天津經濟版圖呈現出濱海新區創新引領、中心城區產業優化、區縣后發優勢正在釋放的全新格局。文章認為:1)將區縣作為天津發展新支點,構建三大經濟板塊相互支撐、錯位發展新格局。2)根據區縣梯度結構和雙輪驅動的特點,培育特色產業和優勢企業,壯大區縣綜合實力。3)釋放區縣后發優勢,將區縣發展作為破解發展瓶頸和重繪天津“五都之城”新版圖的重點。
關鍵詞:三大經濟板塊;區縣經濟;后發優勢;五都之城
隨著十二五期間天津市區際經濟的再平衡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的大背景下,天津市傳統的經濟格局逐漸被打破,曾經高速發展的區縣也進入了經濟發展調整升級期,而這種調整期給這些區縣帶來的影響就是發展速度明顯緩慢下來(比如市內六區),而過去不被看好的外環和遠郊區縣則步入高速發展機遇期,尤其是武清區和西青區2015年GDP總量將毫無懸念的突破1000億,成為繼濱海新區后,天津市再次突破千億級別的兩個區。外環和遠郊區縣經濟的覺醒,促使天津在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上形成三大經濟板塊和三駕馬車格局,即濱海新區龍頭帶動,市區產業優化,遠郊區縣后勁十足的新格局。
基于各個區縣經濟結構和稟賦特點,報告將全市經濟劃分為市內六區、濱海新區以及其他外環和遠郊區縣三個板塊,從經濟規模、發展速度、人口分布、產業結構、增長動力以及產業承接和招商引資六個方面對上述三大經濟板塊“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特點進行了梳理分析和總結。
(一)從總量規模看,區縣已成為天津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從十二五期間的前四年看,全市16個區的經濟比重正在發生快速調整。市內六區的占天津經濟比重逐漸下降,從2011年占全市的18.90%下降到2014的15.65%,四年的下降幅度是3.25%;濱海新區的占全市的經濟比重開始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從2011年占全市的50.61%下降到2014的48.86%,四年的下降幅度是1.75%;環城四區和遠郊五區縣占天津的經濟比重開始穩步上升,從2011年占全市的30.49%下降到2014的35.49%,四年的上升幅度是5%。從單個區縣來看,濱海新區這四年經濟比重下降最多,下降了1.75%;武清區這四年的經濟比重上升最多,上升了1.59%。作為十二五的收尾之年,2015年有四個區的GDP將會突破和接近1000億,分別是西青區和武清區邁入1000億以上大關,北辰區和東麗區接近1000億。此外,濱海新區在天津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依然很明顯,2015年濱海新區的經濟總量將逼近萬億大區,這在全國應該是唯一。
(二)從發展速度看,區縣經濟高位增長,后發優勢逐步顯現
從走勢看,市內六區經濟增長有所放緩,環城和遠郊區縣加快發展態勢明顯,濱海新區依舊保持平穩增長。在2010-2014年,全市16個區的平均經濟增速呈現由外到內的遞減。在2014年,市內六區經濟總量增速最慢,低至2.65%;濱海新區經濟增速居中,仍然高達9.22%,其他外環和遠郊區縣的經濟總量增速最快,高達17.54%。在十二五的前四年里,全市16個區縣的經濟總量增速都處于下降的趨勢,其中濱海新區的經濟增速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14.17%;市內六區其次,下降了9.76%;其他外環和遠郊區縣的經濟總量增速下降比較平緩,從2011年的21.89%下降到2014年的17.54。從單個區縣來看,2010-2014年平均增速最高的是武清區,高達18.7%,其次是津南區和濱海新區,分別是17.3%和17.0%。

表1-1 天津各區縣的經濟比重

表1-2 天津各區縣的經濟比重
(三)從人口布局看,區際人口的分布預示著近遠郊區縣在承載產業集聚和推進城鎮化方面具有更大空間
在2011-2014年,全市16個區的人口比重出現了和經濟比重變化相反的趨勢。其中,市內六區的總人口占全市比重上升了0.04%;濱海新區的總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上升了0.36%,其他外環和遠郊區縣的人口占全市比重下降了0.4%。從各個區縣經濟比重和人口比重的協調性看,市內六區和濱海新區的經濟比重減少了,同時人口比重卻增加了,而其他外環和近郊區縣的經濟比重增加了,但是人口比重卻相當下降了,這一結果導致其他區縣的人均經濟比重增速快于市內六區和濱海新區,從而有效的縮小了區際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同時也優化了區際之間人口和經濟的空間配置。
(四)從產業結構看,市內六區第三產業占據主導,其他區縣二三產業雙輪驅動
從各區縣的三次產業占全市的比重看,全市第三產業在濱海新區、市內六區和其他區縣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全市第二產業主要集中在市內六區以外,濱海新區和其他區縣的比重分別是61.32%和35.86%。其中,市內六區的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均發生了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分別是8.14%和3.87%;濱海新區第三產業占全市的比重也發生了小幅度下滑,下降了1.37%,濱海新區第二產業占全市的比重也發生了小幅度上揚;上升了2.67%;其他外環和遠郊區縣的第三產業比重從2010年的24.11%上升到2014年的33.62%,上升幅度高達9.51%,其他區縣的第二產業占全市的比重也發生了小幅度上揚,上升了2.67%。
從單個區縣看,濱海新區的二產比重和三產比重占全市都是最高的,其次二產比重較高的三個區縣依次是北辰區、西青區和武清區,分別是5.81%、5.80%和5.62%;三產比重較高的三個區縣是和平區、河西區和南開區,分別是8.50%、7.78%和5.94%。此外,從2014年各區縣二三產業比例來看,市內六區均是第三產業比例非常高,尤其是和平區,第二產業只有3%;濱海新區的二三產業比例剛好接近二比一,在其它外環和近郊區縣中,除了薊縣和寶坻區以外,其他都是第二產業比例高于第三產業。

表2-1 天津各區縣的經濟增速

表2-2 天津各區縣的經濟增速
(五)從產業承接和招商引資看,區縣已成為吸引內資和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
從2011-2014年各區縣引進內資比重變化看,區縣上升幅度最大,累計上升3.66%,已成為招引內資和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的重點區域。各區縣主動承接和對接北京的產業外移和功能外溢,并在投資環境和創業生態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優勢和定位明晰的承接平臺。西青、北辰、寶坻、武清、靜海等已成為制造業的重要承接區域;西青、東麗、津南、寧河正在成為服務業的重要承接區域。
(一)釋放區縣后發優勢,培育天津發展新支點,構建天津市三大經濟板塊相互支撐、錯位發展新格局
“十三五”期間天津市三大經濟版塊的發展將進入協調優化期。以服務業為主體的中心城區的增速已降至3%左右,其內涵式發展主要靠優質資源的集聚和現代服務功能的高端化。以先進制造研發為主體的濱海新區則以做優做強先進制造業并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而區縣經濟則持續高位增長,其后發優勢將進一步顯現。三大經濟板塊將形成相互支撐、錯位發展的全新格局。

表3-1 天津各區縣的人口比重
在這一新格局中,區縣經濟在天津市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一方面,區縣日漸成熟的工業園區已成為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構建完整產業鏈條和配套群落最合適的擴散地和支撐地。另一方面,區縣經濟的持續高位增長不僅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成為環渤海地區現代制造和服務業配套的最佳投資地,成為研發、商務、金融等總部功能性機構在津拓展和延伸的承載地。

表4-1 各區縣二三產業占天津的比重

表4-2 2014各區縣二三產業占天津的比重

表4-3 2014年各區縣二三產業比例
(二)根據區縣梯度結構和“雙輪驅動”的特點,培育特色產業和優勢企業,壯大區縣綜合實力
區縣經濟發展的好勢頭改變了濱海新區“一頭獨大”和“東重西輕”的經濟版圖,區縣經濟階段性梯度結構開始形成。
與中心城區不同,區縣正處于工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發展階段。區縣要依托先進制造業基礎,壯大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培育特色產業和帶動作用強的優勢企業。
(三)將區縣發展作為破解天津市發展瓶頸的突破點和重繪天津“五都”新版圖的重點
首先,做足區縣文章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和連續發力的重要一環,也是建設經濟發達之都的著力點。其次,根據區縣在天津城鄉規劃的定位,區縣是天津市輔城、中等城市、特色小城鎮建設的重要載體,承擔著新型城鎮化、現代都市農業以及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使命,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同步發展的改革探索也必然從區縣入手。
最后,區縣是實現“五都”目標的重要承載地,其承擔的新型城鎮化、生態綠色發展功能是其它區位不能替代的。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實現生產生活安全安定,其重點也要落在區縣。
責任編輯:虞冬青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255-(2016)04-0005-04
作者簡介:周立群(1951—),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郵編:300071。周曉波(1988—),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郵編: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