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禹
?
通貨膨脹率周期分析
◎張思禹
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 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在宏觀經濟運行中,貨幣當局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和利率水平來影響物價進而引導投資和消費,從而維持一國經濟的平穩發展。隨著各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通貨膨脹率及其動態特征已成為近期經濟穩定運行的最重要的監測指標。本文通過對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的通貨膨脹率進行觀察,將其劃分為5個周期并結合當時的宏觀經濟對各個周期背后的原因進行分析。其次本文分析介紹了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并就標準型和混合型進行細致分析。
通貨膨脹的定義。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由于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紙幣、含金量低的鑄幣、信用貨幣等過度發行都會導致通脹。
通貨膨脹的類型。目前的理論研究根據通貨膨脹的產生因素,大體上把通貨膨脹分成四種類型即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過剩流動性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以及國外通脹傳遞導致的通貨膨脹。造成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是在現有匯率體制下央行由于巨額外匯儲備而向市場投放過量貨幣的貨幣被動超發以及信貸擴張。而對于過度需求,一方面來源于外匯占款,即由于凈出口擴大導致的巨額外匯儲備留在國內形成的龐大的純購買力,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宏觀經濟發展的推動。此外,過剩流動性和過度需求還會相互影響,即過度需求以市場上充裕的貨幣供應和寬松的宏觀政策環境為條件,從而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物價上漲。
自進入21世紀,我國市場經濟機制初步形成,通脹率的波動也反映了更為豐富的經濟影響因素。我國的通貨膨脹呈現出周期特征,并且近十五年來我國已經歷了五次通脹周期,而每次通脹周期的特點都有所不同。下面從宏觀經濟角度給出分析:
2001年1季度~2002年1季度通脹周期:通貨膨脹水平基本維持在較低的水平,2001 年上半年通脹率小幅上漲,這是受到國內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油價波動、糧食價格上漲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但是與此同時由于銀行系統的“惜貸”,使得這個期間峰值并不高對數通脹率低于1%,并出現了一段時期的回落。
2002年2季度~2006年2季度通脹周期:中國于2001年11月加入WTO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內經濟日后的發展使得通貨膨脹率有所提升,并且從我國平均房價折線圖來看,2002年—2006年期間的通貨膨脹走勢與房地產價格的關系密切,兩者的波動時間以及幅度驚人的一致。這說明了,這種硬資產價格的變動在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上,可能很大程度上影響市場對于通貨膨脹的預期,進而影響人們的消費投資模式,最終作用于通脹率水平上。并且這個區間的通脹率峰值較前兩年有所提升。
2006年3季度~2009年1季度通脹周期:本輪通貨膨脹周期是近十五年來波幅最大的一次。2006年受房價低迷引起的低通貨膨脹沒有持續多久,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自 2007 年 4 月開始,通貨膨脹便呈現出逐月攀升的態勢,從 3.0%(4 月份)一路飆升至 6.9%(11 月份)。這個期間國內豬肉、糧食的供應短缺造成物價上漲的壓力,此外,美元的貶值、原油期貨的炒作使得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給國內能源價格也形成強大的壓力,導致物價上漲。與此同時,此時股市也在人們對未來的無限美好預期和憧憬中達到了瘋狂的狀態,從2005年6月的998點一路高歌到2007年10月31日6124點。股市的癲狂,房價攀升與通脹率的飆升相伴而行,無疑,當時經濟已經過熱,也預示著下一階段的巨幅調整。果然2008年1季度開始,事情發生了轉折。我國在內有天災(2008年春南方雪災、五月汶川地震等)外有人禍(全球金融危機,美元加速貶值,黃金、石油、原材料及大宗商品價格的急劇飆升)的情況下,物價水平面臨著巨大的下行壓力。2008 年 4 月以后,通貨膨脹出現了連續數月的下降。2009 年上半年我國的通貨膨脹水平下降為負值,并一直在谷底徘徊。
在這輪通脹周期中,我國央行主要采用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方法來應對通貨膨脹問題,主要政策措施為2006年7月5 日-2008年6月7日的上調法定準備金,凍結流動性操作(在這一階段的短短兩年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連續上調17次,由7.5%上調至17.5%)以及2008年6月7日-2008 年12月25日的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注入流動性(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央行連續3次調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使得中小型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降至13.5%,大型金融機構也下降至15.5%)可見,我國通脹率表現出倒V的形態,有很大程度上與央行相機抉擇的“巨斧”調準有著密切關系,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通貨膨脹的波動能夠充分的反映出我國的經濟情況,央行應該更加重視對于通貨膨脹的管理。
2009年2季度—2012年2季度的通脹周期:為了刺激經濟、擴大內需,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了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隨著經濟的復蘇,通貨膨脹水平從谷底開始回升。2010 年是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年,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持續推動下,我國經濟穩步回升至平穩、較快增長的軌道上。通脹率隨著政策的實行開始掉頭向上。與此同時,由于 2009 年實施的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的流動性過剩,世界經濟復蘇對能源、鐵礦石、棉花等大宗產品需求的增加,以及人民幣升值、國際熱錢大量流入等因素,我國的通貨膨脹壓力逐漸增加。體現在數據上,2010 年我國消費者價格指數第一季度只有 2.2%,第二季度上升到 2.9%,第三季度上升到 3.5%,第四季度上升到 4.7%。2011 年以來,世界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壓力劇增,中國的物價水平似乎在一夜之間變成蓄勢已久的洪水,各種消費品的價格開始輪番上漲。4 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 5.3%,國內經濟通貨膨脹壓力逐漸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再次從 1 月份開始連續六次上調準備金率,7 月份的通貨膨脹水平出現峰值(6.5%),之后開始顯現政策效果,再次呈現倒 V 形狀。
2012年2季度~2015年1季度的通脹周期:盡管2008年金融危機的余波即將平息,各國的經濟開始回暖,然而,歐債危機,金磚四國的發展動力下降等有使得經濟處于小幅波動之中,因此我國的通脹率波動幅度并不是很大。而在最近的習李政府的經濟改革之中,穩增長促就業,央行降準,股市再次繁榮,中國經濟加快市場化、全球化步伐,以上所有的舉措都將意味著不久的未來,我國通脹率有將進入下一個上升周期。
標準的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NPKC)。在交錯契約模型下,假定所有的公司在制定新的價格水平時都是前視的,從而得
到了前瞻式的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NPKC):
Π t = E t Π t + 1 + α y y t +ε t (1)式
其中EtΠt+1 為基于 t 期及 t期之前的所有信息做出的對t+1期通脹水平的預期,Πt 、Πt+1分別為t期及t+1期的實際通貨膨脹水平, yt為產出缺口。
另外, EtΠt+1=Πt+1 –et+1 , αy >0.通過迭代并前推一期,可以得到:
Δ Π t = -α y y t - 1 + e t (2)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基于微觀基礎的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暗示了當期通脹率的變化與滯后期而非當期產出缺口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決定當期的通脹水平的完全是對未來總產出缺口的預期,而與滯后期的通脹沒有對其產生影響。然而,標準的NPKC模型對于現實數據的擬合并不理想,因為現實的通脹率表現出很強的慣性特征。
混合式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此模型由Gali and Gertler(1999)提出:將可重新設定價格的企業劃分為兩類,一類釆取前瞻式預期形式,另一類企業根據上一期的通貨膨脹水平對上期的行業最優價格水平加以調整作為新設價格,即后顧式的價格調整方式。基于此假設,推導出得到
更為一般化的菲利普斯曲線形式:
Πt=αf EtΠt+1+αbΠt-1+αy y t+εt (3)式
該模型包含的三大因素:即理性預期通脹水平、滯后期通脹(通脹慣性)及產出缺口。都是可能影響當期通脹水平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到,該模型更具一般性,即當αf = 0,αb= 1時,模型變為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形式;當αf = 1, αb= 0時,模型變為NPKC,即標準的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形式;當αf = 0.5, αb= 0.5時,模型變為相對契約模型推導下的菲利普斯曲線形式。

本文對2001年1季度~2015年1季度的通貨膨脹率指標進行觀察并分析,結合各個時期的宏觀經濟形勢,聯系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的最新發展成果得到了一系列關于通貨膨脹慣性及其短期動態特征的相關結論:
我國自進入21世紀以來大致經歷了五個通脹周期,且每個周期的特征表現均不同。
菲利普斯曲線自產生至發展,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變遷已經加入了越來越多的解釋變量和影響因素,目前我國的情況比較適合用混合式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的形式來進行建模分析。
參考文獻:[1]傅強,朱映鳳,袁晨.中國通貨膨脹主要影響因素的判定與闡釋[J].中國工業經濟,2011年第05期.[2]陳彥斌.中國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研究[J].經濟研究,2008年第12期.[3]張成思.中國通脹慣性特征與貨幣政策啟示[J].經濟研究,2008年第02期.[4]孫音,郭凱,鄭重.通脹慣性、混合菲利普斯曲線與最優貨幣政策規則:理論模型與實證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