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正華
?
慈善的春天和春天的慈善
● 牟正華
春天到了,慈善的春天也來臨了!3月16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慈善法是我國社會領域和慈善事業第一部基礎性和綜合性法律。慈善法的通過,標志著我國慈善事業邁上了法治軌道。從本質上說慈善法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它讓捐贈者得到更好保障和尊重,讓救助者有章可循,讓欺詐行為受到懲處。更具意義的是慈善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而不像其他法律由人大常委會通過,說明該法的鄭重、權威、普惠,它的制訂和實施,能普遍提高全社會的慈善意識,更多樂善好施者參與其中,并帶動一大批先富起來的人群投入這項偉大的事業之中。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成立以后,全國從上到下均建立了相應的慈善組織,臺州市黃巖區慈善總會成立于2003年6月27日,迄今已有13年的歷史。13年中,黃巖慈善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助學、助醫、助困、助老,助公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全區人民的贊揚與鼓勵。新聞媒體與慈善組織合作連續六年舉辦慈善征文,近400篇歌頌德行黃巖,慈心為民的文章,為全區60萬人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涌現出一大批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人物。如入選中國好人榜的王丹萍;入選浙江好人榜的鐘秀根;一心撲在民間興學協會上的張士馨;嚴寒氣候下落水救人的鄭小虎;36年無怨無悔躬行在革命老區三尺講臺的楊小友;榮獲中央財政直接支持50萬元濟危助困項目的黃巖義工協會;以一個女人最樸素方式35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在床丈夫并撫養了3個孩子成長的周春琴;搭建起“外來人口之家”,為1000余名安徽老鄉遮風擋雨的任其為;被譽為“光明天使”,無償為群眾免費驗光配鏡的鄭丹紅……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山東曲阜孔子故鄉時,寫下了“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十個大字,強調全社會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我區區委宣傳部、文明辦、新聞信息中心、廣播電視臺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多年來開展“橘鄉新事雙月評”活動,大力宣傳和弘揚我區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領域的先進事跡,樹立起一批又一批富有時代特征和感召力的先進典型。伴隨著慈善法的公布,標志著慈善的春天已光臨美麗的橘鄉。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慈善是對善良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的追尋,崇善向善之風正如春天的慈善給社會大眾帶來了無限向上的生機勃勃。特別是黃巖義工、慈善義工、環保義工,志愿者人數達到了一萬人,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最美護士王丹萍以她本人的魅力為黃巖義工在短短的幾天里增添了100多名志愿者。由省委宣傳部主管的“萬朵鮮花送雷鋒”今年3月5日有10位杰出志愿者入選,筆者近日接觸了茅畬小學的校長戴飛洪與年逾古稀為興學而奔走的張士馨老師,他們正在為籌建我區第一座少年宮而廢寢忘食;慈善義工舉辦多年的“72巷攝影展”今年又平添了新特色,影展把城鄉的人文風貌與好人好事送到普通群眾的心坎里,一幅幅感人的故事為參觀者傳遞著正能量。黃巖義工正在為山區上洋小學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學生蔡昌毅動手術而多方募捐籌款。“日行一善,做美德少年”正在全區中小學全面開展;“五水共治”使全區江河清澈透明,“三改一拆”使城市更美麗;全民治堵,使道路更寬暢清潔。這種春天里見到的善事,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衷心期盼春天里的慈善,播種到夏天,傳遞到秋天,奔跑到冬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