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國林
?
心差
● 劉國林

求。心里自然也沒有什么落差和不平衡。
90年代初,到《中國社會報》工作。下去采訪開始有人接待,雖說大家對媒體比較重視,但比起掌握行政權力的機關還是要差一些。記得那是一次和報社一位同事出差去西南某省發生的一件事。入住后,過了晚飯時間也不見人影。心里還犯嘀咕:“就是不請我們吃飯,至少要見見面打個招呼吧。”過了一會兒,對口接待的一位省廳處長才趕過來,并連聲表示歉意。仔細想來,人家公事公辦也沒什么欠你的。交談中才知原委。原來,某部一個司的一個科級干部要從鄰省趕來,廳里領導已派人到省界去接,等人到了之后再請我們一塊吃飯。啊,原來如此。我嘴上沒說,心里卻感到很不平衡。“好歹我也是個副局級的副總編輯,難道還不如一個科級干部的地位?”顯然,那個司對省廳的重要性要比我們大得多。我的同事聽后憤憤不平,我們決定“罷宴”,到街上去吃過橋米線。來的處長左右為難,怕在領導那里不好交差,死活勸我們一定要去吃這頓飯。席間,我們沒說一句話,心里并不痛快。這無疑是一種“心差”,當時的風氣已開始漸變,如果還像第一次出差那樣,誰的心里會有這些想法呢。人家不請你吃飯你鬧心,人家接待“不周”你憤怒,這恰恰折射出由于風氣變差、變壞,對人們心靈的侵蝕有多大!
再后來,調到出版社工作,雖說也是堂堂正正的正局級事業單位,我這個當社長兼總編輯的,也不過是一介“書商”,面對生產商印刷廠,面對購買商新華書店,時時處處畢恭畢敬,凡事要求人,稍有不慎就要影響單位利潤和職工利益。還哪有機會和條件挑剔人家接待不周和渴求人家宴請你呢。既任其職當適其俗,慢慢也就變得適應了。但在觀念上似乎亦有所改變:“管它地位不地位,掙到錢,大家腰包鼓了,不一樣揚眉吐氣嗎?”
再再后來,到慈善機構的社團工作。雖說這是個無職無權單位,但總是要與各地的會員單位發生密切的關聯與合作。尤其像我們這樣全國性的慈善機構,它的一些大的項目和捐款總是要無償地分撥給地方。由于感情加利益使然,合作單位在接待上勢必顯得很熱情,并把它看作是“爭取外援”的良機,時不時地還會送些小禮品、土特產,自己受之,似乎還感到心安理得。“世風尚如此,眾濁我何清?”殊不知,此風不煞,長此下去勢必脫離人民,思想演變,個別者甚至會滑向無可挽救的萬丈深淵!
這次海南行是我近30年來第8次入瓊。與前7次相比大不相同。以前因全系公出,有人接待有人陪。那年月受對方邀請順路看一眼當地人文自然景觀,似乎很平常,沒有人把它上綱到“公款旅游”的高度。何況也只是走馬觀花看一眼,并未主動提出什么特殊要求。什么亞龍灣、鹿回頭早就沒什么印象了。關鍵是“公務員該不該利用身份地位享有特殊權利,該不該無償地花納稅人的錢為自己行方便”的觀念淡薄了,消失了。
這次旅游,純屬私人活動,是地地道道自己做主、自掏腰包的自由行。因為老伴和兩個妹妹平時很少外出,從取票登機到入住酒店,從景點選擇到安排食宿,“組織工作”幾乎被我一個人包攬了。我既是領隊,又是服務員、導游員兼司機。我們在三亞除了飽覽令人倍感舒適愜意的海灣外,還沿著新修建的環島高速路往返300公里去了趟難得一見的興隆熱帶植物園!看到三亞、海南這些年的巨變,心中感到由衷的高興。
更感到欣慰的是:遠離了官場世俗。不再把別人接來送往作為衡量自己身份地位的價值尺度。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本從民間生,何與民不同?不要總以為自己大小是個“官”,就端著架子,忘記了吃幾碗干飯。美國總統下來回到自家莊園,不照樣可以做農活嗎?挑戰鍛煉了自我。雖說年近古稀,凡事親歷親為,既有一種付出后的成就感,也是一種樂趣。在海南,朋友、同學和往日在職時的同事并不少,但一個都未見。看來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實則少打擾兩方便。打了招呼見見面,千里相逢,人家總要招待一番。這既添麻煩又占時間,莫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何況真情不在酒肉間。
公私分明,本來就是我們黨的好傳統。風清氣正,不僅是民所盼,更應成為官所為。這次旅行,心里特別踏實,硬氣。仿佛又回到了幾十年前平民原點,“心差”自然消失殆盡。因為普通百姓,他們從未獲得也未想過有什么特權,用自己勞動收入去消費,才玩得痛快,活得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