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穗 孫萍 王秋金
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有些孩子覺得自己沒有了束縛,沉溺于玩樂之中,學習成績下降。雖然父母外出打拼會使家庭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但物質上的滿足難以彌補孩子心靈上的缺憾。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狀
1孤僻抑郁
留守兒童自小便與父母相隔兩地,盡管身邊有爺爺奶奶的陪伴,但這與父母之愛比起來還是有明顯不同的。相對來說,兒童是很容易滿足的,只要給他們好吃的或者陪他們玩,他們就會很開心。但是,兒童也具有強烈的攀比心理,他們喜歡與其他的小朋友進行比較,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自覺沒有資格與那些父母在身邊的兒童相比,覺得自己家里貧窮,父母才會丟下自己外出打工。
留守兒童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們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了,感到無助、抑郁、孤獨,這種想法使一部分留守兒童產生了極大的自卑心理,從而造就了他們孤僻的性格。
2不善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莫不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可以指導孩子的行為習慣等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墒菍τ诹羰貎和瘉碚f,父母無法隨時密切關注他們的成長,他們身邊沒有父母的陪伴,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擔,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著,壓抑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愿再向父母傾訴,更不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
調查顯示,僅有28.1%的父母會經常與留守子女進行溝通,15.4%的父母從來不與孩子談心。溝通情況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最為顯著,不少女孩子會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而有些男孩子則會惹是生非,破壞了自己的人際關系。隨著父母在外務工時間的增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他們就更不愿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了。
3厭學心理
父母在外務工,與孩子相隔甚遠,而大多數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在學習上不能指導孩子完成作業,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監管孩子的學業,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來就差,他們會放任自己去玩游戲,致使學業荒廢。
另外,留守兒童的內心比較孤單,對父母有些想念,在課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夠專注于學習。在學習上不會的東西多了,就會感到學習壓力大,厭惡學習,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有的留守兒童干脆放棄學習,甚至產生輟學的想法。
4對生活敏感
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保護,內心比較敏感。生活中一點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讓他覺得自己被欺負了,產生仇恨心理,對他人充滿敵意。而大多數老人都比較疼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無論是否合理都盡量滿足,無意中助長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圍著自己轉,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孩子就會對他人發脾氣、怨恨他人。
5不良行為習慣
有學者調研發現,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為41.3%,遠高于全國標準(12.97%)。兒童期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而外出務工的父母不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得一些留守兒童出現違反學校紀律、對長輩的管教產生逆反等心理行為問題。比如,一些孩子沉溺于網絡游戲,還有的孩子結交了一些社會上的不良朋友,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優秀的留守兒童
小金為,安徽省廬江縣某學校的學生,他的父母遠在廣州務工,自小跟隨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身體不好,生活長期難以自理。從懂事開始,小金為就在每天放學后,一邊做功課,一邊照看爺爺。在爺爺心情不好的時候,他總是講些有趣的事情,讓爺爺高興。農忙時節,他不但會承擔日常的家務勞動,如煮飯、掃地、喂豬等,還到田間地頭幫奶奶干農活,盡量減輕奶奶的負擔。
在學校,小金為是一個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每次期末考試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績。他興趣廣泛,是“校園廣播站”的播音員,也是學校美術小組、科技小組、寫作小組、環保小組等多個課外興趣小組的成員。他還是班里的班長,熱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作為留守兒童的一員,在老師的幫助下,他還組織了“留守學生小分隊”,帶領同學們開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動,比如幫助特困生、幫助孤寡老人。
幼稚的面龐,粗糙的小手,樂觀的生活態度,優異的表現……小金為就是這樣用言行告訴人們:留守兒童也能夠活出自己的風采,也能夠表現出當代中國少年應有的品質和風范。
不是所有留守都會出現問題
留守兒童最初是作為一個緊迫的社會問題提出的,媒體報道的極端案例更是直接推動了全社會對它的關注。
長期以來,留守兒童被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簽,被“問題化”或“污名化”的傾向比較突出,甚至出現了把留守兒童等同于“問題兒童”的趨勢。人們也普遍認為,留守兒童處于父母親情的相對缺失和家庭監管力度相對不足的環境下,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有的留守兒童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這實際上反映了人們持有的一種觀點:處境不利的留守兒童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存在或輕或重的缺陷及問題。媒體報道以及調查的結果使大眾不僅懷疑甚至認同了留守兒童就是“問題兒童”的結論。
然而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兒童都出現了“問題”,其中不乏小金為這樣的優秀兒童,他們不僅沒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而產生各種問題,有的甚至比非留守兒童發展得更好。這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留守兒童有積極發展的可能嗎?
筆者在訪談中也發現,同大眾對留守兒童的認知不同,絕大部分留守兒童對自己有著積極的認知評價,比如“我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我很愛跟同學交往,有很多朋友”,“我很愛學習”。留守兒童的同伴對他們也有很積極的評價,比如“他喜歡幫助別人”,“學習成績好”,“自理能力強”。一位教師在訪談中提到,雖然某同學是一名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但她并沒有表現出問題行為,相反,其在生活、學習上的表現都很優秀。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更激發了她的學習勁頭,她愛幫助和照顧同學,自理能力強,在家中也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經常幫爺爺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幫助照看自己的妹妹。
所以,作為成長和發展的個體,留守兒童同樣蘊含著巨大的成長力量,具有積極發展的潛力,他們與其他兒童一樣都具有良好發展的態勢和可能。我們在看待留守兒童現象時,不能只關注負面影響、心理和行為問題,而是要多用積極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發掘他們自身發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