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業生產中,耕作技術是最直接的生產力,它把單項增產技術科學地組合起來。吉林省耕作技術在不斷改進,為糧食產量創新高,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由于氣候、土壤、技術水平不同,地區間、年度間、農戶間的產量差異都相當懸殊。由此可見,吉林省農業生產潛力還很大,若能綜合多方面的力量,不斷總結及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成果。以機械動力為基礎的我省現行耕作技術,已經形成機械化和半機械化耕作技術體系,并正在向現代耕作方向穩步發展。
關鍵詞:翻耕技術;整地環節;播種環節
中圖分類號:S233.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DOI編號: ? 10.14025/j.cnki.jlny.2016.02.009
吉林省現行的機械化耕作體系是深耕輪翻平播后起壟。其主要作法是:秋天深翻谷茬或高粱茬,來年春天機平播大豆、玉米,中耕時起壟;大豆、玉米茬不耕翻,原壟機播或耙茬機平播高粱、谷子;在秋翻地上施農肥作底肥,播種時施口肥,生育期追化肥;2~3年輪翻一次,這種耕作方法省工、省油、增產,經濟效益好,合乎傳統習慣,深受農民歡迎。
1 翻耕技術
耕翻茬口。主要是谷茬、糜茬、高粱茬、麥茬和部分玉米茬,以及低洼草荒地;耕翻時期。春翻,降雨較多的地區和墑情較好的地塊,可少量春翻。在化凍20厘米左右(3月末至4月中旬)進行。春翻不宜過深(不超過20厘米),并做到隨翻隨耙,及時播種、鎮壓,以免跑墑;耕翻方法。嚴格的進行內翻、外翻、三區或四區套耕翻的方式,進而減少開壟閉壟。例如上一年已經開壟了那么在今年就要做好閉壟。上一年已經閉壟的在今年就要做好開壟,如此的互相進行輪換;耕翻深度。進行合理的深耕就要是建造深厚的耕層,來提升農作物產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據多年試驗結果來看,把翻耕深度從12厘米增加至30厘米,農作物的產量就明顯的隨著深度的增加而不斷的提高,其后效還可延續3~5年。因此,每隔2~3年耕翻一次,是比較適宜的。
2 嚴格把握整地環節
2.1 合理進行翻耕地
秋天耙地。秋天進行翻耕就必須要秋耙,如果秋天不去耙,等來年遇到春旱,土塊干透就不容易再耙碎,自然就會影響到平整地塊和播種的質量,就更談不上保苗。春天耙地。如果是上一年秋天時候翻耕的地塊,在3月底之前,土壤化解到10厘米上下,就可以采取春耙,這個時候地里面的土塊還沒有干透,會很容易耙碎。耙地之前先要把糞堆揚開,早些讓糞堆的底子融化,免得耽誤耙地的時間,如果是地表不太整平,土塊也較多的地塊,應該在耙后面帶上耢子。
做好播種前的鎮壓。在干旱的地區翻耕過后土壤會變得過于松散,很容易出現失墑的情況,所以耙完之后一定要進行全面的鎮壓,才更有利于保墑。最適合使用環形的鎮壓器來進行鎮壓,使得地塊表面仍保持著粗糙的狀態,這樣更能夠來抗御風蝕。如果在風害不很嚴重的地方,也可以用“V”型的鎮壓器來鎮壓,鎮壓之后,要使土壤表層的容積比重達到1:1狀態為合適。
2.2 耙茬播種地塊的耕種技術
耙茬的時間:一般情況下,耙茬的時間可以是在秋收后、早春時或者是在播種之前。播種之前耙茬,就需要事先清理除掉茬子,把糞堆揚開,如果是頭一天晚上耙的茬,則第二天上午便可墑進行播種。播完之后要及時的鎮壓。在這一時間段里,一般夜里的氣溫都很低,耙過的地不容易出現跑墑現象,而在白天,氣溫就很高了,土壤的蒸發變快,如果播種要是不及時的話,便會落下干的種子,這一點一定要嚴格把握。
耙茬的質量:一般情況下,耙茬的深度在9~10厘米,削平原來的壟臺,不留下硬的格子為準。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可以深耙一點,一般為14~15厘米,來替代淺耕。
耙茬的次數:如果要是用重耙來進行耙茬的話,一般土塊大,直接帶上耢子,耙一遍就可以了。要是用輕耙來進行耙茬則要耙2遍:第一遍是順著耙,到第二遍便斜著耙,或是采用對角線的方式耙一遍也可以。
2.3 原壟不動機播地的耕種技術
首先是要除茬,之后便是趟春壟了。如果是原壟不動的機播地,在除茬之后,就要馬上趟扶壟,以便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一般情況下,壟形若是很整齊,同時土壤的水分又十分充足的地塊,就可不進行趟春壟了。
2.4 掌握旋耕播種技術方法
近些年,很多的地區都采取了旋耕除茬來替代翻耕的耕作方法。一般旋耕既可以在秋天進行,還可以春天融化解凍之后再進行。一定要保證旋耕的深度為12~15厘米,把上年的根茬都旋干凈,以便保證播種的質量。如是春季旋耕,之后一定要壓緊,不然暄土就會過厚,致使播種過深,會影響出苗率。
3 抓好播種環節
掌握好播種技術是保證一次性全苗、苗齊、苗壯、增產增收的關鍵。由于地勢、土壤、氣候、作物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播種方法。其中有:秋翻機平播,壟上機播,高位播種,原壟機播,耙茬機平播和旋耕播種。
同時要注意適期播種,由于機播具有進度快的優勢,因此能夠合理的搶農時,做到適時播種。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土壤條件和作物品種確定適宜播種期,以便充分利用水、熱資源,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作者簡介:高文麗,大專學歷,鎮賚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