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
?
牛黃解毒丸(片)所致不良反應分析
李 冰
【摘要】目的 探討牛黃解毒丸(片)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方法 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門診處方中使用牛黃解毒丸(片)治療的處方2400張(2400例患者),因牛黃解毒丸(片)發生不良反應患者共56例,統計56例患者的不良反應類型。結果 56例患者中,發生過敏反應17例,占30.4%;消化系統反應12例,占21.4%;呼吸系統反應10例,占17.9%;神經系統反應8例,占14.3%;泌尿系統反應6例,占10.7%;成癮3例,占5.3%;超常量組患者的過敏反應、呼吸系統反應、神經系統反應、泌尿系統反應、成癮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常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牛黃解毒丸(片)可導致多系統系發生不良反應,醫務人員需提高用藥科學性,最大程度地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牛黃解毒丸(片);不良反應;防范措施
沈陽市皇姑區三洞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遼寧沈陽 110031
牛黃解毒丸(片)最早出現于明代《保嬰撮要》中,在民間疾病治療中流傳范圍較廣,處方藥味次數也經歷多次變化。目前,《中國藥典》中收載的牛黃解毒丸(片)主要由8味中藥組成,分別為牛黃、雄黃、石膏、大黃、黃芩、冰片、桔梗、甘草,屬于一種中成藥,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降火通便功效,在火熱毒熱引發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苔黃、脈滑數患者治療中具有重要價值[1]。本研究就牛黃解毒丸(片)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門診處方中使用牛黃解毒丸(片)治療的處方2400張(2400例患者),因牛黃解毒丸(片)發生不良反應患者共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3~54歲,平均(29±10)歲。
1.2 方法 根據2000年版《中國藥典》中對牛黃解毒丸(片)收載內容可知,其用藥途徑為口服,丸劑用量:1丸/次,2~3次/d;片劑用量:大片每次2片,2~3次/d,小片每次3片,2~3次/d。56例患者用藥劑量符合上述標準者為常量組,共22例;剩余34例患者為超常量組。統計56例患者的不良反應類型。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19.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56例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 56例患者中,發生過敏反應17例,占30.4%;消化系統反應12例,占21.4%;呼吸系統反應10例,占17.9%;神經系統反應8例,占14.3%;泌尿系統反應6例,占10.7%;成癮3例,占5.3%。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分布情況比較 超常量組患者的過敏反應、呼吸系統反應、神經系統反應、泌尿系統反應、成癮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常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分布情況比較[例(%)]
牛黃解毒丸(片)是臨床常用藥物,主要用于咽喉及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大便干結、目赤腫痛等的治療,是家庭常備藥品。有相關報道指出,牛黃解毒丸(片)在治療帶狀皰疹、蔭囊濕疹、藥疹等皮膚病、預防兒童感冒以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中也有一定價值[2],但仍需進一步研究。隨著牛黃解毒丸(片)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該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隨之升高,因此積極分析牛黃解毒丸(片)所致不良反應,并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臨床意義[3]。
本研究中,牛黃解毒丸(片)所致不良反應主要有過敏反應、消化系統反應。呼吸系統反應、神經系統反應、泌尿系統反應及成癮,且超常量組患者的過敏反應、呼吸系統反應、神經系統反應、泌尿系統反應、成癮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常量組。提示牛黃解毒丸(片)所用劑量越大,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也越多。牛黃解毒丸(片)所致的不良反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過敏反應 主要包括皮膚反應及過敏性休克。藥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反應,可分為蕁麻疹型藥疹、固定型藥疹。蕁麻疹型藥疹可發生于全身皮膚,固定型藥疹主要是固定出現于手部、雙踝關節、陰莖周圍。部分患者可見剝脫性皮炎、過敏性單狀皰疹、慢性砷中毒等反應[4]。過敏性休克患者可見呼吸急促/困難、四肢厥冷、胸悶、口唇青紫及面色蒼白等臨床表現,繼而發生皮膚瘙癢癥狀,最后失去意識,嚴重患者可出現呼吸停止現象,甚至病死。
3.2 消化系統反應 包括上消化道黏膜損傷、上消化道出血、酸中毒或脫水引起的腹瀉等,患者可見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及飽脹不適、大便增多且為柏油樣;繼而可出現嚴重腹瀉、便血現象,隱血試驗結果為強陽性;患者逐漸消瘦,皮膚失去彈性且易煩躁;胃鏡結果顯示,胃黏膜出現充血、水腫現象,甚至可見出血點及糜爛面[5]。
3.3 呼吸系統反應 主要為支氣管哮喘,如呼吸急促/困難、面色蒼白、口唇發紺、胸悶,有白色泡沫樣咳咯物,雙肺可聞及哮鳴音。
3.4 神經系統反應 主要表現為精神失常,患者可見四肢抽搐、面色發灰、呼吸困難、肢端發涼、煩躁、嘔吐、嗜睡、皮膚彈性下降、神志失常或神志不清等癥狀。
3.5 泌尿系統反應 主要表現為血尿、出血性膀胱炎等,患者可見尿急、尿頻、腰部酸痛等臨床癥狀,該不良反應一般在用藥24 h內出現,且多發生在未成年患者中。
3.6 不良反應防范措施 ①嚴格控制藥物劑量。長期或大劑量服用牛黃解毒丸(片)可導致機體對該藥物的敏感性下降,或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引發藥物中毒現象,或產生依賴性。牛黃解毒丸(片)服用劑量不宜過大,牛黃解毒丸每日最大劑量不能超過3丸,牛黃解毒片小片每日服用劑量不能超過9片,大片不能超過6片,且老人及兒童需酌情減少用藥劑量。②提高聯合用藥的科學性及合理性。牛黃解毒丸(片)中含有雄黃成分,其主要成分為硫化砷,該成分可與亞鐵鹽、亞硝酸鹽發生反應形成硫化砷酸鹽,從而明顯降低藥物療效;且牛黃解毒丸(片)與硫酸鹽類藥物或硝酸鹽類藥物聯合使用時,在患者胃液中可產生硝酸及硫酸,對硫化砷進行氧化,增加藥物毒性;牛黃解毒丸(片)中含有石膏成分,硫酸鈣是石膏主要成分,硫酸鈣中的鈣離子能夠和四環素類藥物發生反應,形成金屬絡合物四環素鈣,腸道吸收難度大,降低了藥物應用價值。此外,為了進一步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性,還要進一步提高藥物質量,在藥物說明書上詳細標注用藥方法、劑量、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等內容[6]。
綜上所述,牛黃解毒丸(片)可導致多系統系發生不良反應,醫務人員需提高用藥科學性,最大程度地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范亞剛,左文松,楊琰.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牛黃解毒片中黃芩苷大黃素的含量[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5):80-81.
[2] 郭娟.中成藥牛黃解毒丸(片)的不良反應及其防范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192-193.
[3] 劉寶生,王少俠.牛黃解毒片在臨床應用中的問題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33):116-117.
[4] 倪建騰,趙奎君.牛黃解毒片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3,35(4):295-297.
[5] 李琴,趙寧.129例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 7(6):51-52.
[6] 王志,李萍,劉東華,等.中藥不良反應現狀與預防對策[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10):226-228.
【中圖分類號】R288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