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剛
?
疏肝和胃降逆湯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趙明剛
【摘要】目的 探討疏肝和胃降逆湯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江城趙明剛中醫內科診所收治的7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湯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情況及復發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中醫癥候積分為(4.1±1.0)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6±1.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51,P<0.05);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24,P<0.05)。結論 疏肝和胃降逆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復發率。
【關鍵詞】疏肝和胃降逆湯;反流性食管炎;中醫癥候
江城趙明剛中醫內科診所,吉林吉林 132022
反流性食管炎作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導致食管黏膜出現潰瘍、糜爛及纖維化等病變,主要臨床表現為燒心、惡心、反酸、胸骨后痛、腹脹及吞咽困難等,其治愈率較高,但易反復發作。本研究就疏肝和胃降逆湯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我診所收治的7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于2003年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西醫)[1],且滿足《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中肝胃不和相關診斷標準(中醫)[2]。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16~72歲,平均(51±9)歲;根據患者內鏡下食管黏膜損傷程度進行分級:Ⅰ級18例,Ⅱ級14例,Ⅲ級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16例,年齡18~73歲,平均(51±8)歲;內鏡分級:Ⅰ級19例,Ⅱ級14例,Ⅲ級4例。所有患者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內鏡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湖南方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20417,規格:20 mg),20 mg/次,2次/d;口服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21125,規格:10 mg),10 mg/次,3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湯進行治療,組方:白芍15 g、柴胡12 g、枳實12 g、黨參10 g、半夏10 g、烏賊骨15 g、旋覆花12 g、黃芩8 g、黃連10 g、吳茱萸5 g、炙甘草6 g、丁香6 g,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情況及復發情況。觀察患者燒心、噯氣、吞酸、胸脅脹滿或脹痛、呃逆、情志抑郁、納差、喜太息、胃中嘈雜等癥狀,根據其無、輕、中、重分別記為0分、1分、2分、3分。采用中醫癥候積分下降率來作為療效判定標準[3],中醫癥候積分下降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4 療效判定標準[4]痊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中醫癥候積分下降90%以上,胃鏡檢查顯示食管黏膜有瘢痕形成或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癥候積分下降60%~90%,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食管黏膜損傷程度由Ⅲ級變為I級或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緩解,癥狀積分下降30%~59%,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患者黏膜病變程度下降1級;無效:不滿足上述標準者。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2 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中醫癥候積分為(18±3)分,對照組為(18±4)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中醫癥候積分為(4.1±1.0)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6±1.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51,P<0.05)。
2.3 復發情況比較 隨訪半年,觀察組出現1例復發患者,復發率為2.7%(1/37);對照組出現6例復發患者,復發率為16.2%(6/37);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24,P<0.05)。
反流性食管炎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可見明顯的器質性病變,有特定的理化改變,生物因素及理化因素為主要致病因素,且其發生與患者心理狀態密切相關。相關研究表明[5],長期伴焦慮、抑郁且缺乏社會支持人群發生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性較大。病情反復不僅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同時也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西藥治療中,臨床常采用質子泵抑制劑或受體拮抗劑來抑制胃酸分泌,并使用促動力藥來提高患者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促進胃排空,消除致病因素。奧美拉唑是臨床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常用藥物,對胃黏膜壁細胞具有特異性,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壁細胞中H+-K+-ATP酶活性,減少胃酸分泌,減輕大量胃酸對食管造成的化學性刺激。但西藥療效不穩定,停藥后易出現復發現象,且長期接受西藥治療,不良反應較大。
在中醫學中,反流性食管炎屬于“反胃”“噎嗝”“吐酸”等范疇,脾胃為主要病變部位,木郁土虛、胃氣上逆,是導致該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需堅持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基本原則。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多伴有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在中藥組方中需添加疏肝理氣類藥物。疏肝和胃降逆湯中君藥為柴胡,其具有疏肝解郁、調達肝氣之功效,與白芍聯合應用,發揮其斂陰養血、平肝及健脾和胃功效;半夏溫燥化痰、和胃降逆功效理想,且可提高柴胡疏肝解郁效果;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旋覆花可化痰行水;吳茱萸疏肝下氣功效理想,與黃連聯合應用可提高黃連和胃降逆功效;烏賊骨具有抑酸止痛功效;丁香降逆、暖腎功效理想;炙甘草可調和諸藥、益氣補中。諸藥聯合應用和胃降逆、疏肝理氣作用明顯,且與常規西藥聯合治療,可實現標本兼治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潘桂英和馬莉[6]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疏肝和胃降逆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復發率。
參考文獻
[1] 張紅芳,宋建平,王國秋.埃索美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6):34-35.
[2] 孫麗麗.奧美拉唑鎂腸溶片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療效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6):239-240.
[3] 余瓊華.和胃降逆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48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9):43-44.
[4] 黃新貽,蔡敏.反流性食管炎中醫證型與內鏡下表現及胃腸激素的關系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2(4):594-597.
[5] 聶山文,路小燕,孫曉娜.疏肝和胃法對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4,21(3):219-221.
[6] 潘桂英,馬莉.疏肝和胃降逆法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5):413-414,422.
【中圖分類號】R289.5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