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
[摘要]“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經濟發展全面進入“新常態”,各項改革事業進入“攻堅期”。在對“十三五”規劃經濟發展思路進行全面分析,通過對“十二五”規劃以來的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發展狀況的評估,分析了“十三五”規劃時期經濟發展的總體背景,進而提出了“十三五”規劃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
[關鍵詞]“十三五”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目標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2.107
1 前 言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是全面落實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期,是經濟增長模式轉換的攻堅期,是落實全面科學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這一時期,我國將全面深化十八屆三中全會各項改革、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重大方略;繼續深化對外經濟開放,更廣泛地參與國際治理;繼續鞏固和深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綠色增長、創新增長、包容式增長的軌道上;不斷優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動產業結構、需求結構的不斷優化,把經濟發展建立在協調發展、公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道路上。
2 “十三五”規劃經濟發展背景
從世界經濟格局來看,全球經濟處于后金融危機的深度調整期,突出的表現為幾個主要方面:首先,主要發達經濟體表現不一,美國經濟呈現復蘇態勢,歐盟和日本經濟復蘇乏力,主要新興經濟體處于恢復期、調整期,世界經濟整體仍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次,科技競爭力成為世界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作為經濟轉型的突破口,新一輪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必將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深刻影響。再次,能源與氣候變化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格局轉變的重要因素,全球進入綠色工業革命的黎明期和發動期,中國有望成為綠色工業的參與者、發動者、創新者和引領者。最后,世界貿易格局隨著各類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呈現復雜化的特征。
從國內經濟發展來看,“十二五”時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特征是經濟發展向“新常態”過渡。整體的宏觀經濟指標表現良好,但是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仍舊突出。
(1)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明顯的階段性下調,經濟結構出現顯著性的改善。2010—2014年期間,經濟增長率從10.4%下降到7.4%;產業結構出現顯著性變化,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從46.7%下降到42.6%,第三產業從43.2%上升到48.2%。二、三產業比重出現逆轉。
(2)就業規模總體擴大,就業結構轉換特征突出。2010—2014年期間,總體就業規模從7.61億人上升到7.73億人(增加1000多萬人)。城鎮就業規模明顯上升,從3.47億人上升至3.93億人(增加了4600萬人),占總就業比重從45.6%上升到50.8%;鄉村就業規模顯著下降。就業的產業部門分布繼續呈現顯著變化,2010—2013年期間,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從36.7%下降到31.4%,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從34.1%上升到38.5%,服務業部門的就業貢獻顯著增強,凈增加3300萬人。就業的所有制部門繼續呈現多元化。
(3)物價水平總體處于穩定狀態和較低水平。其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總體趨向合理,從2011年的5.3%下降到2014年的2%;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出現通貨緊縮,2014年為-1.9%,反映了經濟結構的客觀現實,應當引起關注。
(4)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外貿盈余占GDP的比重處于合理范圍。盡管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貨物貿易繼續呈現增長態勢,貨物出口和進口分別從2010年的1.58萬億美元和1.40萬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21萬億美元和1.91萬億美元;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從1702億美元和1922億美元增加到2222億美元和3821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持續擴大。貨物和服務貿易凈出口對GDP的比重由3.7%下降到2.1%,對2010—2014年期間的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整體上是負的,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受外部需求影響,從較高速增長轉向較低速度增長的客觀現實。
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宏觀經濟指標是優異的。2011—2014年,經濟增長、城鎮新增就業和物價均是穩定的。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在世界經濟形勢更加錯綜復雜、發達國家經濟復蘇艱難曲折、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的條件下,中國的主要宏觀經濟指標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此外,“十二五”期間,結構調整明顯,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有所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績,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出現顯著下降。這些成績也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從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不安全性依舊存在,全球發展的不公平、不平衡依舊存在,這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需動力以及結構調整的影響產生外部不確定性。
從經濟發展的國內條件來看,推進經濟結構轉換的基本推動性因素仍需夯實,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首先,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領先優勢仍舊是顯著的,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雖有顯著增強,但總體競爭力仍落后于發達國家,總體上尚未形成創新驅動式的增長模式,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環境仍需大力改善。其次,收入分配格局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制約因素。最后,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資源供給、生態環境、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等約束矛盾更加突出。
3 “十三五”經濟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初步進入“新常態”的發展模式,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夯實期”。承接這一經濟發展態勢,“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全面進入“新常態”的發展軌道:經濟增長中高速“相對穩定期”;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度調整期”;以創新驅動、綠色驅動增長為主要特征的“新增長點培育期”;收入分配的“顯著優化期”;以人口布局、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格局的區域協調發展的“制度建設期和基礎夯實期”;以高效、包容、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升級期”;以創造價值為核心的“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綜合戰略,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升值期”;以及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升級期”。主要的經濟發展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保持經濟中高增長和宏觀經濟穩定。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7%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水平逐步接近高收入國家,進入較高收入富裕型社會階段。
(2)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大力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工業化基本實現,工業結構明顯優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戰略型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服務業就業占總就業比重、服務貿易占總貿易比重也相應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3)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明顯提高。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7件;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積極培育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4)區域協調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切實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推進城鎮體系優化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城鄉人口。
(5)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通過積極參與世界經濟、擴大對外開放,培育中國經濟競爭的新優勢,打造對外開放的“升級版”,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6)改革不斷深化。“十三五”時期是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財稅金融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胡鞍鋼,周紹杰.“十三五”: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與遠景目標[J].理論參考,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