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琰
[摘要]內部審計的目標能否真正得以實現,內部審計價值能否真正發揮作用最終反映在內部審計工作成果是否被組織有效利用。因此,加強內部審計成果管理,確保審計項目成果最大化,推進內部審計成果運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內部審計;審計成果;成果運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2.180
1 內部審計成果運用概述
內部審計成果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實踐中實施審計程序,匯總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審計結論與建議。內部審計成果運用包含審計問題整改與審計意見的落實。
2 內部審計成果運用的意義
有效的內部審計成果運用對于內部審計的目標實現、組織價值的增值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效的審計成果運用可以改善組織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審計發現組織制度建設方面的不足,只有通過審計成果的運用,可以彌補制度的漏洞,織密制度的籠子,預防腐敗案件的發生。
(2)有效的審計成果運用可以提升組織經營效率,內部審計通過對國有資產、財務收支等的審計,提出管理中的意見,只有通過審計成果運用,才能使得內部審計真正做到從管理中出效益,保證管理措施落實到位。
(3)有效的內部審計成果可以提升審計部門的權威。審計成果的運用使得內部審計的工作在組織具體管理工作中得到具體體現,使得內部審計真正在醫院管理中發揮作用,從而進一步促進內部審計的發展。
3 內部審計成果運用存在的問題
(1)內部審計運用的“力度”不夠。內部審計部門在審計成果運用中占主導地位,內部審計完成審計工作后形成審計報告,并根據審計報告對審計成果運用情況進行督促。內部審計單位成果是否運用由內部審計部門負責監督,而對于組織管理層,無須對內部審計成果運用情況進行監督,這使得審計成果運用部門對審計成果運用的積極性不高,或者甚至對審計成果視若無睹。
另外,因組織機構設置的問題,大部分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部門與其他部門屬于同級部門,而在審計及審計成果運用過程中,內部審計部門屬于監督者,被審計對象或者其他職能部門屬于被監督者,這種同級之間的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使得內部審計部門在整個審計成果運用過程中處于唱“獨角戲”的狀態。
(2)內部審計成果運用的“韌度”不夠。對于審計成果的運用,往往是通過審計報告的方式,提出整改意見,要求被審計部門開展整改。而內部審計部門隨即開展下一個審計任務,對于上一個審計成果的運用與否,很少做到有效的監督。
(3)內部審計成果運用的“廣度”不夠。內部審計成果的運用實際過程中,往往僅限于對審計報告中提及的某一事件開展整改,但并沒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無法做到標本兼治,部分審計發現的問題往往可能屬于組織管理體制或者制度層面的問題,本質原因得不到解決,屢審屢犯的現象也就會一直存在。
(4)內部審計成果運用的“亮度”不夠。目前內部審計成果的運用體系中,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內部審計結果予以公開,組織管理層、內部審計部門均不希望將內部審計成果廣而告之,因為審計成果的公告,不僅增加了內部審計部門審計質量的要求,也造成了組織管理層的無形壓力。也正是因為審計成果不公開,審計發現的問題是否得到運用,運用多少,組織內部其他成員或者社會大眾都不了解,更無從提及如何監督。
4 內部審計成果運用問題的原因分析
內部審計成果的實際運用中存在力度、廣度、韌度、亮度四個方面的問題,導致這些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1)領導對審計成果的認知理念存在偏差。領導對內部審計成果的作用認識不夠。一是由于領導認為內部審計屬于馬后炮,發現的問題都屬于過去式,從而對審計意見和建議不夠重視,進而形成屢查屢犯的惡性循環。二是領導認為內部審計部門提交的審計報告中反映的內容對組織沒有帶來直接的經濟流入,因而不會重視內部審計結果的運用,從而導致出現內部審計審而不用,審計部門的工作以提交審計結果報告為終點。
(2)內部審計機構設置缺乏獨立性。由于內部審計機構不獨立,組織地位不權威,內部審計部門與被審計部門屬于同級,內部審計部門難以指揮被審計部門開展整改工作,大部分被審計部門對內部審計工作存在抵觸心理,對內部審計成果的運用也僅限于表面上,沒有從根本上去整改,尤其牽涉到多個部門共同整改,反而會使其他部門將矛頭指向內部審計部門,導致審計成果無法充分運用。
(3)內部審計人力資源匱乏。內部審計成果能否得以運用,需要以足夠的內部審計人力作為保障。但目前內部審計機構的現狀是人力資源相當有限,這主要體現在量和質兩個方面,“量”的方面指的是內部審計人員數量有限,而“質”的方面表現為內部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單一,人才的匱乏直接限制了內部審計工作成果運用。
(4)內部審計結果不透明。導致內部審計結果不透明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表現為政策制度、組織內部領導層、理解風險等。審計署對審計機關的內部審計結果是否予以公告,沒有法律法規或者制度層面的要求。此外,部分內部審計結果內容有可能反映的是管理層面存在的問題,內部審計部門將審計結果報告給組織管理層,管理者自然不會愿意承認在管理方面的缺失,從而不會同意對內部審計結果進行公開。再者,審計結果公開存在理解性風險。部分內部審計結果專業性較強,涉及較多的專業術語,使得審計結果不便于理解,對于社會大眾來講,很容易造成理解性偏差,使得審計結果公告的公布背離了其最初的積極意義。
(5)內部審計成果運用缺乏有效的問責機制。第一,問責意識不強。只要審計發現的問題沒有對組織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即使造成一定的后果,管理層也不愿進行問責,因為一旦開展問責,勢必會影響組織未來的發展。第二,審計問責客體難以界定。內部審計問責主要還是以部門或組織為問責客體,很少涉及對具體責任人的問責。盡管報告中有涉及具體經手人,但是經手人往往拒絕承擔責任,并將責任推給集體決策。
5 改進內部審計成果運用的建議
(1)加強管理層對內部審計成果運用的認識。加強管理層對政策法規的認知程度,接受內部審計工作的本質,理解內部審計結果運用的真諦,主動接受和重視內部審計結果的運用。
(2)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成果運用制度,完善審計成果運用依據。協調內部審計結果運用,明確內部審計結果運用的目標、原則、方式、途徑、責任、要求和考核檢查辦法等,推動內部審計結果運用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
(3)實行上下聯動機制,實現審計成果信息共享。開展多種方式宣傳審計成果運用的重要性,使領導干部重視對審計成果的運用,促進各項成果落實到實處。建立以單位負責人為責任人的審計成果運用監督體系,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審計等相關部門共同協調,切實加強審計成果的運用。
(4)培養組織內部審計隊伍,適當引入社會審計力量。充實內部審計隊伍,從組織內部其他部門選取相關的專業知識人才,與現有內部審計人員形成優勢互補。此外,對于內部審計人員不了解的領域,可以適當購買社會審計力量完成,在與外部審計合作的同時,加強自身的學習,逐漸做到獨立完成,充實內部審計隊伍。
(5)推行信息公開機制,促進成果運用公開透明、建立內部審計成果通報機制。通過結果公開的手段促進審計結果落實,探索擴大內部審計結果運用的新形式和新平臺,提高監督透明度。加大審計成果的宣傳力度和廣度,擴大審計成果信息公開,推進審計結果公告制度。
(6)嚴肅問責機制,實現審計成果執行剛性。建立審計成果運用評價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審計成果運用評價內容可以包括被審計單位或個人對審計成果提出的整改方案的可操作性及整改落實程度等。責任追究制度可以實行將審計成果運用情況納入部門考核指標,同時納入干部個人考核指標,并將考核結果納入領導干部個人檔案,影響領導干部選拔或人事調動,加強領導干部對審計成果運用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冬蓮.淺談企業內部審計成果運用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會計師,2008(6):63-65.
[2]祝松梅.企業內部影響審計成果運用的因素及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4(18):135.
[3]徐貴蓮.淺談內部審計成果價值的提升[J].財經界(學術版),2008(1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