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3月7日,本刊發表封面文章《中國PPP大數據》,報道財政部利用“互聯網+”技術,組織搭建了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3月30日,財政部PPP中心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道PPP”發表文章,就《中國經濟周刊》報道內容及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作解答。現摘錄重點內容以饗讀者。
3月7日,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發表封面文章《中國PPP大數據》,報道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及其項目庫是“目前國內最權威、最完整、最實用的關于PPP的官方信息平臺和數據庫”。披露項目庫截至2月底已入庫PPP項目7110個,總投資8.3萬億元,涵蓋19個行業。報道刊登后,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媒體爭相報道,認為這是中國PPP信息公開化邁出的堅實一步,產生較大反響。
現就社會關心的幾個問題,解答如下:
問:PPP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的目的意義是什么?
答:一是貫徹落實國家PPP政策的具體舉措。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42號)等政策明確提出,要建立統一信息發布平臺,及時公開PPP項目實施情況等信息,確保項目實施公開透明、有序推進。
二是規范推進PPP工作的技術支撐。PPP綜合信息平臺發布統一、規范、權威的信息,既有利于PPP各參與方掌握信息、進行決策,也有利于政府全面、準確地了解實際情況,提高政策制定的針對性、有效性,支持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工作,防止利用PPP變相發債,引導PPP市場健康規范發展。
三是保障項目實施質量的基本前提。PPP項目大多事關公眾的切身利益,需要秉承公開透明的原則。項目庫信息公開,PPP項目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在陽光下運行”,將促進競爭、激勵創新,達到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增加人民福祉的目的。
四是政府提高治理能力的充分體現。按照國務院充分利用大數據理念、技術和資源的要求,搭建PPP信息平臺及項目庫,發揮PPP大數據優勢,是加強對市場主體的服務和監管,推進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有力體現。
問: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在規范管理PPP項目方面有哪些重要功能?
答:根據《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運行的通知》(財金[2015]166號),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將在PPP項目規劃、示范項目遴選、財政支出責任預算安排、PPP項目規范運行等方面發揮重要功能。
一是PPP項目規劃的來源。各地PPP年度規劃和中期規劃的項目均需從PPP項目庫中篩選和識別。
二是國家級和省級示范項目的備選池。國家級和省級示范項目的篩選和識別,必須依托和源自PPP項目庫。
三是PPP項目政府支出責任安排的依據。項目庫是各地財政PPP項目目錄的唯一來源。未納入項目庫的項目,不得列入各地PPP項目目錄,原則上不得通過財政預算安排支出責任。這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財金[2015]21號)的要求對接和統一。
四是監督PPP項目規范實施。項目庫將根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財金[2014]113號)規定的識別、準備、采購、執行、移交等5個階段,要求PPP項目按照國家PPP政策規范開發、實施,將每一階段的重要信息錄入項目庫并予以公開,便于各方監督。
問:個別媒體基于公開的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數據,認為全國假PPP項目高達2286個。對此應如何看待和理解?項目入庫有什么要求和程序?
答:財政部PPP中心公布的首份季報顯示,截至2016年1月底,全國各地通過PPP綜合信息平臺向省級財政部門上報項目9283個項目,經省級財政部門審核,其中6997個納入了項目庫。對兩個數字相差的2286個項目,個別媒體理解為都是“假PPP項目”。
根據《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運行的通知》(財金[2015]166號),綜合信息平臺內的項目經由省級財政部門審核通過,即可納入項目庫。省級財政部門主要根據國家PPP政策,結合本地區相關政策要求,對下轄縣、市錄入并上報的項目信息進行審核。經審核未納入項目庫的項目,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不屬于公共產品和服務范疇,比如商業性地產開發,或不符合PPP操作規范,比如采用BT方式;二是項目信息不完整;三是審核工作尚未完成。
財政部PPP中心通過綜合信息平臺內部管理系統,對上述2286個項目進行了粗略分析,發現只有少數項目屬于第一種情況。對于大部分未入庫項目而言,按照PPP政策進行完善和補充信息后,可以重新提請省級財政部門審核入庫。
此外,對于占已入庫總數78%的識別階段項目,因地方政府規劃調整、項目的物有所值評價或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未獲通過、項目對社會資本吸引力不夠等原因,其中一些項目未來也有可能不再采用PPP模式甚至不再實施,從而退出項目庫。
問: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截至2月底,項目庫中已簽訂PPP合同、處于執行階段的項目351個,僅占7110個已公開項目的5%;處于采購階段的項目247個,僅占3%;處于識別階段的項目卻有5542個,占78%。應如何正確理解PPP項目落地率,如何看待落地較慢的現象?
答:對于PPP項目的落地率,要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財金[2014]113號)規定的識別、準備、采購、執行、移交等5個階段,進行合理界定和理解。處于識別階段的項目,尚未通過首輪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此時只能說明地方政府部門在考慮采用PPP模式,一旦無法通過這兩項評價論證,將終止后續操作。隨著這兩項評價論證方法的完善,以及大量處于識別階段的項目可能總體上超出地方財政承受能力,則識別階段的項目進入準備階段的可能性將降低。可見,識別階段的項目仍屬于PPP備選項目,不適合用于計算PPP項目的落地率。
簽署PPP合同,標志著一個項目采購階段的完成和執行階段的開始。此時,雖然在融資方面可能會面臨一些不確定性,但基本上可認定為項目落地。
因此,嚴格地講,PPP項目的落地率應是執行階段項目數與準備、采購、執行等3個階段項目數總和的比值。截至2月29日,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中準備、采購、執行階段的項目分別為970個,247個,351個,由此計算PPP項目落地率為22%。
PPP項目落地較慢的現象可以從國際經驗和國內實踐兩方面得到解答。國際經驗表明,PPP項目從發起到完成采購,一般要一年到兩年時間,倉促準備和開發容易造成采購失敗或者給項目執行帶來較大風險。國內實踐方面,我國2014年啟動新一輪PPP改革,為規范PPP發展,避免“走偏”和“變異”,防止因“盲目上馬”PPP項目產生隱患,財政部在推進PPP過程中,強化頂層設計,著力構建保障PPP持續健康發展的制度體系,印發《PPP操作指南》《PPP合同指南》《PPP物有所值評價指引》 《PPP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 《PPP項目政府采購管理辦法》 等,對PPP項目“全生命周期”進行了規范。另外,政府方、社會資本、金融機構、中介咨詢機構等相關方開展PPP項目的能力都有一個提高的過程。當前推廣PPP模式,應當規范有序,穩扎穩打,注重成效,花必要的時間做更充分的準備,更有利于各方在PPP項目上的長期穩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