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均勝
瀾湄合作機制是第一個由我國發起和主導的新型周邊次區域合作機制,是對我國政府所倡議的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一個示范。成立伊始,中國從3月15日起對湄公河下游實施應急補水,以緩解五國所面臨的干旱。在水資源日趨寶貴的今天,瀾湄合作很好地解決了對跨境河流的水資源的競爭,彰顯了“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的地區合作命運共同體精神。
實際上,瀾湄合作是一種創新型的區域合作模式,無論從合作的內容,還是合作的理念上看,同該地區現存的合作有著顯著的區別。瀾湄合作秉承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精神,體現開放包容心態,不會替代該地區原有的機制,而是一種新的補充。從中國實力繼續增強和亞洲崛起的角度看,瀾湄合作在中國的周邊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合作內容上,不但有功能性合作,還有規制性合作。瀾湄合作屬于南南合作范疇,以功能性和發展性合作為主要內容,涉及水資源管理、扶貧、公共衛生、人員交流、基礎設施、科技等領域合作等一批具體的合作項目,目的是各國作為平等伙伴,共同謀求可持續、包容發展,縮減發展差距,實現合作共贏。同時,瀾湄合作強調規制性合作,通過簽署次區域運輸便利化協定等,加強規制聯通。
瀾湄合作的內容符合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原則。盡管亞洲將成為世界經濟的重心,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但解決發展問題仍然任重道遠。根據2015年的統計,全世界經聯合國批準的最不發達國家有44個,其中亞洲就占9個,人均GDP低于2000美元的國家,亞洲就有12個,占亞洲國家總數的26%,而這些國家又主要集中在我國周邊。中國只有實現同周邊國家的和諧共贏、共同發展,才會實現真正的富強。
為了解決瀾湄成員的發展問題,一個方法是中國主動提供給周邊國家分享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成果,實現中國技術、資本的良性外溢。瀾湄合作對規制性合作的重視也反映了中國作為世界關鍵性大國和地區大國參與全球和地區治理機制建設,累積經驗的一次嘗試。實際上,盡管瀾湄地區已存在一些國際或地區合作機制,但瀾湄合作強調的是以內容和規制上的創新來對現有機制實現完善和補充。
在合作理念上,瀾湄合作追求全面對接東盟共同體建設的三大支柱,開展在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三個重點領域的合作。除中國外,瀾湄合作的成員國都屬于東盟成員,其中柬埔寨、老撾、緬甸屬于后加入東盟的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同東盟共同體建設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中國主張瀾湄合作同東盟共同體建設的對接,實質上反映了中國對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承諾的履行和對東盟共同體建設的支持。在當前東盟面對TPP外部沖擊下,瀾湄合作通過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對地區合作做出貢獻。
當前中國正在全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瀾湄合作的成員處于該戰略的重要節點地區,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會之處。從合作歷史上看,該地區是中國與周邊國家最早開展區域合作并取得顯著成效的區域。作為“一帶一路”的關鍵聯結地區,瀾湄合作可以發揮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引領作用。為了推動瀾湄合作,中國政府表示愿意通過無償援助、優惠貸款、區域合作基金等對瀾湄項目提供支持,并積極爭取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制和發展基金的參與。除金融支撐外,還有政策支撐和智力支撐。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構建命運共同體上的勇于付出和擔當精神。
可以看出,瀾湄合作是中國在新時期探索主動參與區域合作,塑造有利于自身周邊環境、示范打造地區命運共同體的一次積極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