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CBD綠色建筑 引領未來

在北京CBD的眾多樓宇辦公區,有很多人還不了解“綠色建筑”這個國際建筑概念時,他們已經工作在綠色建筑里了。
這里有著全北京市數量最集中的“綠色建筑”,9個正式認證項目、總認證面積達137萬平米;這里也有全市最多的LEEDCI認證項目,數量占北京市的37.7%。身在其中的人們能全方位地感受到這種建筑帶給人們的舒適體驗,那么,這種被稱為“綠色建筑”的特殊建筑給人們帶來的辦公空間該如何定義?被眾多外企追捧的LEED-CI認證又是指什么?這種高標準的辦公環境要求又會對商務中心區的樓宇經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一切源于五十多年前,人們開始剛剛意識到環境惡化的后果。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幾個國家相繼發生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之類的環境污染事件,人們感到生活越來越陷于不健康的環境中。十年之后的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提出了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從此,以關注生態環境為主旨的綠色運動便一直活動躍在國際社會的最前沿。
而七十年代的兩次能源危機,再次在全球范圍內引起輿論恐慌,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建筑界興起了節能設計運動,相繼出現了“低能源建筑”、“誘導式太陽能建筑”、“生態建筑”、“風土建筑”等熱潮,降低耗能、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稱為環境設計思潮的主流。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中,與會者第一次明確提出“綠色建筑”的概念,綠色建筑由此漸漸成為了一個兼顧環境關注與舒適健康的研究體系,并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踐推廣,成為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重要方向。
“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準確來說,是指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綠色建筑的室內布局十分合理,盡量減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陽光,節省能源,為居住者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感覺。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目前全球公認的評價標準時是由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建立并推行的國際綠色建筑認證體系LEED。2015年,北京市的綠色建筑發展已經過了第一個十年,LEED項目(含各子系統正式認證和注冊)數量為236個,其中,朝陽區交了一張不錯的答卷:LEED項目(含各子系統正式認證和注冊)總數為119個,占北京市LEED項目總數的50.4%,成為北京市發展綠色建筑的主要區域。值得一提的是,CBD區域內的正式認證項目以其數量和體量分別占全市LEED認證項目20%、37%的比例,成為全市綠色建筑最集中的區域。
在入駐CBD的眾多外企中,認可度最高的LEED-CI認證項目近年來得到熱捧。
LEED-CI認證項目是針對租賃的辦公室,商場、公用事業空間來提出的環境評估。根據LEED-CI的建議,租戶和他的設計團隊、施工團隊能夠在他們所能夠控制的區域范圍內采取各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措施,提高室內環境。對于租賃區域的裝修和改造而言,LEED-CI是理想的綠色設計和綠色施工評估系統。
在北京CBD,這些LEED-CI認證項目,外企租戶申請的比例達到了96%。外企對員工工作環境品質的追求,促使他們希望通過認證的方式提高環境品質。而北京CBD的長遠規劃理念,正與這種跨國企業的需求目標一致。
市場的需求加速了綠色建筑在CBD的發展,因為在已獲得LEED認證的建筑中的項目申請LEED-CI認證可以直接得到一定分數,所以對于想申請LEED-CI認證的企業來說,選擇一棟已獲得LEED認證的建筑是落戶的必要條件之一。正是這些企業有LEED認證方面的需求,他們對推動LEED認證市場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市場的推動下,在北京CBD,申請LEED認證成為一種吸引高端外企入駐的發展潮流。在這樣的趨勢下,朝陽區政府也推出相應的鼓勵措施,從2014年開始,朝陽區政府對當年度通過LEED認證的建筑,按鉑金獎和金獎分別給予獎勵。據悉,遠洋·光華國際已成為CBD區域內第一個獲得該項財政補助的LEED認證項目。
今天,我們已經完全意識到全球氣候變化的起因和后果,以及建筑和建造對此造成的影響。綠色建筑,這一個興起于半個世紀前的建筑理念,在北京CBD,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實踐。北京CBD管委會參與綠色建筑運營管理、啟動CBD核心區申報LEED-ND金級預認證的工作,在運營更綠色、更節能建筑方面發揮著極其積極作用。在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的雙重作用下,具有成為全國綠色示范區潛力的北京CBD區域,向國際和國內認可的綠色生態國際商務區進一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