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農村道路對農村地區的交通運輸的便捷性以及運輸成本的高低有著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農民收入,而加強道路建設與養護則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農村道路是最具公益性的公共基礎設施,是典型的公共品,是農村生產生活、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1.建立健全養護管理制度
以建養并重的原則,切實糾正道路重建輕養的傾向。根據目前的情況,制定相關的激勵機制,制定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及考核細則,政府每年從財政撥付資金為鄉村公路養護專項資金,此項資金用于支付農村公路養護工補助資金和道路維修補助資金,由交通局年終對各鄉鎮驗收,鼓勵在農村道路養護上下功夫的單位,對農村道路養護好的給予重獎,對不重視養護管理工作的單位給予經濟懲罰。
2.加強宣傳教育
加強道路養護的宣傳教育,讓農民真正意識到修建養護道路是惠及自身的民生工程,并讓農民認清自己的“主體”地位,取得他們的支持并號召他們主動加入修路養路的隊伍。同時,政府應意識到,道路養護只有在農民參與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路為民所用、路為民所有、路為民所愛,才能在修路、養路、護路、集資、出力等全過程中得到廣大農村居民的擁護。在決策過程中,只有保證信息公開,真正做到讓農民參與,才能盡可能多的實現農民的利益訴求,才能使不利于社會穩定的事件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3.建立起完整的養護機制
建立一個完整的養護機制,對管理內容以及運行體制進行明確規定,以縣級單位為主,通過統一的領導分級負責來開展工作。建立一個良好的道路養護隊伍,明確其工作職責,加大監管的力度。通過對農村養護隊伍的機構進行建立,職責進行明確,對機構的設置以及人員的配備進行科學的管理,并對管理工作所需要用到的工具和設施進行配備,并對其工作進行定期的考核。地方道路管理站負責對鄉道養護、村道管理養護進行技術指導、監督檢查和考核工作;路政大隊增設路政中隊,負責鄉道的路政管理工作,監督檢查村道的路政管理工作。
4.加強農村公路養護透明化
為全面推進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真正落實管養責任、機構人員、確保養護質量,實現管養能力、路況水平、服務質量。建立健全農村公路養護“七公開”,對納入公路統計范圍的農村公路,全部建立起長效養護機制,在每條農村公路的兩端或公路相交處等顯著位置規范設置養護公示牌,便于社會監督。公路養護公示牌內容需載明路線名稱、路線標號、修建年限、養護里程、養護單位、養護負責人及養護責任人姓名、監督單位和監督電話等項內容。
5.做好農村道路養護管理培訓工作
要全方位、多層次對路政管理人員、養護技術人員和施工作業人員進行培訓,特別是要加強對鄉鎮農村道路管養人員的培訓。由于目前農村道路養護管理人員大多是非專業人員,因此必須加大對現有的養護管理人員組織培訓,使其迅速地掌握一些農村道路養護的基本知識,如道路的基本知識、橋梁的基本知識、道路基本數據的采集和路況的評定等。以盡快適應農村道路養護工作的需要。加強有關部門對農村道路建設的指導。建立農村道路建設領導小組,協調各職能部門,統一規劃農村道路建設,指導跨村、跨縣道路建設問題,打破縣、鄉、村的界線,進行統籌規劃,防止畫地為牢,造成邊緣村、鎮互不聯結,無法實現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在農村道路建設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下,各職能部門應加強橫向聯動,打破部門間互不聯系、各自為政的局面,從而保障道路建設符合宏觀政策的要求,使道路建設與通信、電力等基礎建設的相協調。
6.建立健全的農村道路養護管理隊伍
建立一支養護管理專業隊伍,負責對道路建設和養護管理,路政、路產維護工作的組織、監督和指導。通過承包方式解決農村道路養護的散、差、亂現象。逐步打造一支過硬的農村道路養護隊伍,盡快推進農村道路養護真正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7.總結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不均衡,導致各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道路建設問題多、制約多的特點,農村道路建設一度非常困難。然而道路是連接地區間、城鄉間的橋梁,道路不僅可以為農村居民帶去更多的物質文明,而且還能極大地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使得城市反哺農村變為可能。因此,農村道路建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不容忽視。
(作者單位:165000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農村公路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