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勤 張娜
摘要:文章立足于北京市,考察近三年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研究銀行業市場結構和貸款環境對小微企業貸款的影響,并與津滬渝三個直轄市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現,北京市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其他城市,但小微企業貸款在全部貸款中的比重卻處于墊底位置;北京市銀行業市場結構集中度下降,但壟斷程度仍高于其他城市;此外,法制與社會信用環境建設相對落后。促進北京市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改善銀行業市場結構外,還需加快法制與社會信用環境建設。
關鍵詞: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銀行業市場結構
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我國千萬戶中小微企業提供了萬億元的資金規模,不僅超過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租賃公司,而且也超過創業投資、股權交易市場和債券市場(史建平,2015)。正是基于銀行貸款對于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北京市,考察近三年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研究銀行業市場結構和貸款環境對小微企業貸款的影響,并與津滬渝三個直轄市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發現北京市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從而進一步推動銀行小微貸款的健康發展。
1. 小微企業貸款絕對規模比較。
(1)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比較。從絕對規模來看,上海市小微企業貸款連續三年領先,貸款余額從2012年的6 953億元上升到了2014年的8 885億元。2012年貸款規模排列第二位的是天津(2 745億元),其次是北京(2 546億元)和重慶(2 245億元)。到2014年,北京市的貸款規模上升到了第二位(5 106億元),天津(3 476億元)和重慶(3 377億元)位列第三和第四。
自2013年起,全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由高速增長轉為趨于穩定增長,越來越多的銀行從單純追求“貸款余額”增長轉變為追求“金額”與“戶數”雙增長(史建平,2014、2015)。2013年~2014年上海和重慶的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在相對平穩中有所下降。而2013年北京市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在較低基數的基礎上加速到25.88%,2014年增速達到驚人的59.31%。
這反映了競爭壓力下銀行在開發小微企業貸款時粗放的經營模式。在經濟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小微企業貸款規模如此高的增速難以持續。
(2)個人經營性貸款余額比較。個人經營性貸款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個人借款人發放的用于合法經營活動的人民幣貸款。小微企業主以自然人的名義申請貸款,只要貸款用于所在企業的經營活動,其目的與企業貸款無異。因此,以小微企業主(包括個體工商戶)為對象的個人經營性貸款是廣義的小微企業貸款中的一部分。
與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表現不同,北京市個人經營性貸款(包括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余額的絕對規模連續三年領先于其他三個城市,到2014年達到2 198億元,分別是上海(1 083億元)、天津(555億元)和重慶(1 458億元)的2.03倍、3.96倍和1.51倍。從需求方面來看,北京留學回國人員達10萬人,占全國四分之一。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在北京市政府各類優惠政策的激勵下在京創業,北京市個人經營性貸款需求可能更高。從供給方面來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銀行將小微業務與個人貸款、個人與家庭理財業務相結合而進行大零售管理。北京市作為四大國有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和光大銀行的總部,銀行大零售的發展進展更快。這可能是北京市連續三年個人經營性貸款余額高居榜首的原因。
(1)小微企業貸款與個人經營性貸款之和/GDP比較。為了更好地分析和比較四直轄市小微企業貸款規模,有必要計算廣義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即小微企業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在地區GDP的比重。在金融發展理論中,金融機構貸款/GDP是衡量金融發展深度最經典的指標(?觬ihák et al.,2012),故廣義的小微企業貸款規模/GDP可以看作是衡量各地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深度的指標。上海的GDP最高,但其廣義的小微企業貸款規模也最大,2012年~2014年中其廣義的小微企業貸款的相對規模均在40%上下。而2012年北京市廣義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GDP只有21.20%,處于墊底位置。但此期間北京市廣義的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驚人,到2014年,北京市廣義的小微企業貸款/GDP上升到34.24%,提高了10多個百分點,超過重慶(33.89%)和天津(25.64%)。
(2)小微企業貸款/企業貸款比較。另一個比較小微企業貸款相對規模的指標是小微企業貸款在全部企業貸款余額中的比重,這一指標可以反映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相對于全部企業貸款的投入,以及小微企業貸款與全部企業貸款相比的變化。上海該指標在2012年以27.68%排在第一并連續三年保持首位,到2014年已經上升到了29.19%。北京市該項比例一直是四個城市中最低的,2012年為9.49%,僅為上海市當年水平的三分之一,此后雖有所提升,但到2014年也只有13.75%,約為上海市和重慶市同年水平的一半左右。
北京市小微企業貸款在企業貸款中的比重連續三年低于其他三個城市,說明近年來北京市銀行的主要貸款資源用于支持大中型企業,與其他三個城市相比,北京市的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的支持遠遠不足。
銀行業市場結構對于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有重要影響。小微企業信息不透明的特征及中小銀行在處理“軟信息”方面的優勢使之有更大的激勵發放小微企業貸款,而大銀行由于更加復雜的組織結構導致更高的代理成本,對小企業貸款時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的問題(Berger & Udell,1995;2002;Stein,2002;李志赟,2002)。因而,高度集中的銀行業市場不利于小微企業貸款的發展。為此,有必要探究四地銀行業市場結構的特點及其與小微企業貸款之間的關系。
1. 國有商業銀行市場份額比較。資產的市場份額是傳統的銀行業市場結構的指標。而小微企業信息不透明、貸款成本高等特征還要求銀行離小微企業盡可能近。中小銀行機構數量太少、市場份額太低則意味著它們距離小微企業的太遠,貸款成本過高對小微企業貸款造成不利影響。此外,小微企業貸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收集和處理各種渠道的軟信息,即使銀行開發基于供應鏈的小微企業批量貸款模式,也仍然需要一定的人力在后臺對信息進行核實。如果中小銀行從業人員數量不足、市場份額太低,也不利于小微企業貸款的發展。
2012年~2014年,四城市五大國有銀行機構和從業人員數量的市場份額均呈下降趨勢,其中北京市五大國有銀行機構和從業人員的市場份額分別下降4.74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前者降幅居首位,后者降幅僅次于重慶(3.37個百分點)。此期間北京市中小銀行機構和從業人員的市場份額快速增長,對于推動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橫向比較,由于五大國有銀行中有四家總部設在北京,因此,北京市銀行業的集中度仍然比較高。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五大國有銀行機構的市場份額為41.45%,僅次于上海(42.29%)。而從業人員數量仍占據了銀行業市場一半的份額,比位居第二的天津(45.10%)高出5.13個百分點。
從資產總額的市場份額來看,2012年~2014年間除上海外,其他三個城市五大國有銀行的市場份額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北京五大國有銀行資產的市場份額下降2.5個百分點。但橫向比較,北京市銀行業市場集中度仍然最高。
綜合以上三點可知,無論以機構、從業人員,還是以資產的市場份額來衡量,2012年~2014年期間,與其他三個城市一樣,北京市的銀行業市場集中度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銀行業市場的集中度仍然高于其他三個城市。
2. 城市商業銀行市場份額比較。城市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城商行)作為我國銀行業的“第三梯隊”,以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地區經濟為市場定位,它們的戶均貸款規模多在100萬元以下,不僅遠遠低于國有銀行千萬元的水平,而且也低于股份制銀行數百萬元的量級,真正服務于更多以小商戶、小業主為主體的小微金融受益群體(史建平,2014、2015)。因而,城商行市場份額的提升有利于小微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貸款的發展。
2012年~2014年,無論機構、從業人員或是資產的市場份額,城商行市場份額排列前位的均是天津,到2014年,天津市的城商行在機構數量、從業人數和資產三個方面市場份額分別達到10.70%、12.14%和17.76%。同年,上海城商行機構與資產的市場份額排列第二,重慶城商行從業人員數量的市場份額排列第二,而北京城商行機構與從業人員數量的市場份額排在第三位,而資產的市場份額則排在最末。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三個城商行的市場份額基本呈增長態勢不同的是,北京城商行從業人員和資產的市場份額卻分別下降了2.05和0.74個百分點。
自2006年中國銀監會放開城商行跨區經營限制以來,一些在總部城市具有良好表現的城商行紛紛開始在其他重點城市、特別是四個直轄市設立分支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入駐城市的銀行業市場結構,也促進了當地小微企業貸款的發展。根據各城商行官方網站提供個數據計算,截至2014年底,已有11家異地城商行在北京設立82家營業網點,占北京銀行業營業網點中的市場份額僅為2.07%,低于上海和天津。北京市城商行市場份額不高,與異地城商行引進數量不足有關。
1. 地方政府改善貸款環境的舉措比較。在改善貸款環境方面,除了按照中央的部署將擔保公司分期分批接入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體系外,各地方政府還建立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完善抵質押物評估機制。但四直轄市政府工作的重點和推進速度有顯著的差異。北京市除了推動相關部門為融資性擔保機構擔保業務快速辦理各類抵押物和質押的登記外,2011年還提出推廣中小企業信用報告,2012年要求整合工商、稅務、海關等部門的基礎信息,建設中關村信用信息平臺和科技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2014年再次提出加快建立小微企業評級發布和信息通報制度。
天津市從2010年開始就建立地方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實現信用信息的全面共享。2013年底開始小微企業信用評級工作,2014年市政府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重點用于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公共服務平臺、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上海市更是制度建設先行。早在2010年就出臺了地方性的知識產權評估標準,對知識產權評估師的基本要求、職業責任、評估操作程序、評估方法、評估參數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規范,為促進銀行向科技和文化創意產業小微企業貸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外,上海市有關部門按照規定可向社會公開的企業信用信息,都向各類融資擔保機構開放,支持融資擔保機構開展與擔保業務有關的信息查詢。同時也于2014年初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對象,試點開展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工作,將信用評級與開發信貸產品相結合。而重慶市于2012年依托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和市工商局建立惡意欠款人“黑名單”制度,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借款人征信服務。
綜述所述,在改善貸款環境的舉措中,北京市沒有像上海那樣著力建設知識產權評估標準,在地方小微企業信息系統建設方面也落后于天津和重慶。除了在中關村高科技園外,北京市在全市小微企業法制和社會誠信環境建設方面并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2. 小微企業貸款環境比較。為了量化和評價京津滬渝四直轄市的法制環境和社會誠信環境,我們利用王小魯、余靜文、樊綱主編的《中國分省企業經營環境指數2013年報告》中的數據。其中的“法制環境”由“司法公正與效率”、“經營者合法權益的保障”兩個指標組成,衡量地區司法系統執法過程中的公正程度及效率水平;“社會誠信環境”指適合企業經營的地區社會誠信環境。數據來自對全國4 000多家企業的問卷調查,評分以5~1表示(數值越大表示該方面表現越佳)。
天津市在法制環境和社會誠信環境兩方面均表現優異,分別以3.63和3.56分位列全國首位;上海市法制和誠信環境分值分別為3.36和3.42,均排在全國第二位;重慶和北京的法制環境分別排在全國第四和第五名,分數為3.33。社會誠信方面,北京以3.31分排在天津、上海之后,位列全國第三;而重慶社會誠信得分為3.17,排在全國第11位。通過比較可知,北京市的法制環境與其他三個城市相比較為薄弱,而社會誠信環境也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綜合來看,當度量從正規金融部門融資難易程度的指標(包括從銀行貸款的難易程度和除貸款利率外的額外費用兩個分項指標)時,北京市的得分只有3.02,排在全國第16位,不僅低于天津和上海,而且低于重慶。
總結全文,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首先,北京市小微企業貸款規模高速增長,2014年絕對與相對規模僅次于上海。但北京小微企業貸款在全部企業貸款余額中的比重一直低于其他三個城市,銀行的貸款對小微企業的支持遠遠不足。其次,北京市銀行業市場結構集中度下降,但壟斷程度仍高于其他城市,中小銀行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最后,北京市法制與社會信用環境建設相對滯后,小微企業從正規金融部門融資比其他城市更難。
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改善銀行業市場結構、提高中小銀行的市場份額。除了鼓勵在京中小銀行發展外,還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在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方面技術先進、業績突出的外地城市商業銀行加以引進,并支持已經進入北京市場的外地城市商業銀行增設營業網點,以強化它們的示范效應和鯰魚效應,進一步推動北京市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發展。
第二,進一步完善法制環境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盡管任務艱巨,但一旦完善,則可促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為此,應將完善法制環境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放作為各項工作的重點。可以借鑒上海的經驗,制定《知識產權質押評估辦法》和《知識產權質押評估技術規范》,從評估對象、知識產權評估師的基本要求、職業責任、評估操作程序、評估方法、評估參數等方面制定知識產權評估標準,使知識產權質押的評估有法可依,促進高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小微企業貸款的發展。還應該進一步整合金融、工商、稅務、法院、海關、質檢等部門信息,建立北京市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網,實現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并擴大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圍(例如:可作為政府招標采購時考慮的一個重要標準),構建完善的失信懲戒、守信受益的信用約束機制。更重要的是,完善融資擔保公司的考核機制,制定P2P平臺的考核管理辦法。對于違規、跑路和詐騙的擔保公司和P2P平臺,其法人代表和高層管理人員一律列入“黑名單”,終身禁止在京進入金融業。
第三,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考核、鼓勵差異化競爭和精細化管理。應該更注重小微企業貸款質量考核,注重貸款筆數、戶數、貸款期限和實際需求的匹配程度,鼓勵銀行主導“下沉”客戶對象,并進行精細化管理、規范競爭。
參考文獻:
[1] 李志赟.銀行結構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2,(6):38-45,94.
[2] 史建平.中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報告2014[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3] 史建平.中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報告2015[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
[4] 王小魯,余靜文,樊綱.中國分省企業經營環境指數2013年報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