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一個新生命在新津縣萬和鄉石福村誕生了。據說其哭聲清脆響亮、氣脈十足,許多鄰里都前往朝賀。他便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劉紹禹。
劉紹禹,名懷銳,四川新津人,他的父親是前清秀才劉長跤。劉家可謂是書香門第,劉長跤自然也非同一般。他曾經參與過反清活動、加入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并捐資創辦了本鄉的歇馬殿小學。可見其是一位熱心教育、尚學愛才之人。出生在書香門第身為劉長跤之子的劉紹禹,從小耳濡目染,深受父親的影響。小學時段,劉紹禹先生就讀于縣立高等小學學堂,他在一篇以“弭兵論”為題的作文中寫到:“當前中國最緊迫的問題是富國強兵,只有改變貧弱的狀態,才能不受列強欺凌,怎能空談‘弭兵”(弭兵,即平息戰爭,平息戰亂,求和)。當時便受到老師的贊賞,稱其“少年英雄,可愛也!”。并將他的文章傳閱全班。劉紹禹先生那時年歲尚少,面對當時動蕩的時局,卻能如此正義凌然地揭露現實,慷慨激昂地鞭撻“弭兵”思想,這該是何等的眼界與氣魄!
民國3年即1914年,劉紹禹先生從成屬聯中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于民國11年即1922年畢業。之后被派送到美國格銳乃爾大學,學習教育學。第二年,轉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心理學專業。民國13年即1924年,學士畢業,并在芝加哥大學研究院繼續深造,研究“比較心理學”。那時的芝加哥大學是“機能派”的研究中心,由杜威和安吉爾領導。當時劉紹禹先生受芝加哥學派安吉爾的繼承者卡兒的指導,三年期間,劉紹禹刻苦鉆研,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遠赴歐美考察,最終寫就《年齡與學習的關系》作為博士論文,并在美國《比較心理學》上發表,并獲得博士學位。美國留學期間,劉紹禹先生得到了美國心理學家卡兒的賞識,在劉紹禹先生畢業這一年,經卡兒介紹,加入全美自然科學家協會。雖然劉紹禹先生在美國留學多年,但他并沒有忘記大洋彼岸的祖國。在面對導師執意挽留和不可多得的深造機會時,劉紹禹先生婉言謝絕了。因為他不忘初心,不忘留學深造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建設和報效祖國!他深知祖國更需要心理學!
民國16年即1927年11月,在異國他鄉獨自留學的劉紹禹先生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踏上了這片熟悉的土地,開始踐行振新中國教育、推進祖國心理學發展的承諾。應成都大學校長張瀾的聘請,劉紹禹先生任成都大學心理學教授。在任期間,劉紹禹先生開創了四川心理學的教研工作。教學上,他不辭勞苦地編寫教材,開設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統計學、應用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系統心理學等課程,并親自擔任“比較心理學”、“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的任課教師。雖然肩負了多項任務,但劉紹禹對課堂教學可謂毫不含糊。他將顯微鏡帶上講臺,親自指導學生觀察白鼠腦切片顯示的神經原和突觸,并教學生學會切片和染色等技能。1929年劉紹禹先生創辦了名為《現代教育》的學術刊物,并發表了名為《現代心理學之派別》文章。1930年,劉紹禹先生改任為中華基金董事會設在成都大學的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1931年,成都大學、成都師范大學和四川大學合并成為四川大學,劉紹禹先生任心理學系主任,對教育系的體制進行了大幅改革。規定學生從三年級起,分為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材教法、中小學教育4個組。通過這樣的改革,專業劃分更為明細,更具針對性,研究方向更加明確,在每個領域研究也更加深入,大大促進了教育系的發展。民國24年即1935年,借助中華文化基金會的贊助,劉紹禹先生先后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進行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再度回國時,還代四川大學購置了心里實驗儀器和設備,并且創建了教育心理實驗室,為西南地區培養心理學專門人才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后,川大校長黃季陸曾3次邀請劉紹禹先生擔任教務長,但從小就被稱“少年英雄”,堅持正義、敢于言表的劉紹禹先生斷然拒絕,他堅持不茍同于反動派。為了避開渾濁的政治環境,劉紹禹先生甚至移居至遠離學校,條件較差的川大獅子山農場。即便遠離校舍,劉紹禹先生仍全力支持學校師生的進步活動。在聽聞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消息后,劉紹禹先生憤然走上講臺,怒斥蔣介石集團的暴力行為。作為一個公民,劉紹禹先生敢怒敢言。作為一名教師,劉紹禹先生也盡其所能去愛護學生、興辦教育。在1947年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和1948年的四川大學罷教斗爭中冒險掩護學生,以免學生受到傷害,同時還出資捐建了“桂溪中學”。1935年劉紹禹先生雖在美國,但仍心系學生,與葉麟商議設置自主四川青年中的清貧者的助學基金。
建國以后,劉紹禹先生分別擔任過四川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的職位,四川師范大學院長。并發起籌建了四川心理學會,擔任理事一職。劉紹禹先生對工作可謂勤勤懇懇、一絲不茍。直至1980年退休后,劉紹禹先生仍繼續關注著國內教育發展以及學生的相關情況。他始終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
出生于書香門第,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先進知識教育的劉紹禹先生,不僅在其學術研究領域有一定建樹,家庭教育也有其獨到之處。20世紀30年代,劉紹禹先生提出了17條家庭教育原則:
1.不要過于夸獎孩子,孩子做事不差,略表贊許就可以了,過度夸獎,容易養成沽名釣譽的心里。
2.不要太關心孩子,否則很容易養成孩子過度的自我中心的心里,結果便成為自私自利的人。
3.不要賄賂孩子,父母有時為比門面孩子一時的攪擾,往往拿金錢物品給孩子,這是不應該的,這等于獎勵他們的攪擾,養成他要挾的習慣。
4.應明察孩子的稟賦,不應勉強他做才力不相近的事,不要以自己的主見為孩子決定所學。
5.讓孩子充分自由活動,只要他的行動沒有超出常規,不要去干涉他,因為活動是一切學習之母。
6.不要騙孩子,孩子發覺受欺騙后對父母師長的信任感就會消失,以后父母師長的話就不會發生效力了。
7.不要恫嚇孩子,如果只嚇而不行,以后一切告誡都無效。
8.不要在孩子面前爭論懲罰,如父母主張不一,孩子就無所適從了。
9.孩子的活動偶越常規時,宜代之以良好的活動,直接阻止反不易收效。
10.不要對孩子太嚴厲,免得他養成過度畏懼的心理,或面善心非的性格。
11.宜幫助孩子去分析他的環境,衡量他的行為,幫助他解決困難,孩子越大,更應自己料理事務,父母師長更不能越俎代庖,品格的養成與體力的增進,均由練習而來。
12.訓誡孩子的時候,應力求鎮靜,尤忌借孩子以發泄憤怒。
13.不要勉強孩子做他不能勝任的事,孩子的自信心,大半由做事成功而來,是孩子做太難的事,可能摧殘孩子的自信心。
14.不要時常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與其告訴孩子哪些事不該做,不如告訴他哪些事該做。
15.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讓他們與其年齡相同的孩子一起生活,然后才能學得與人相處之道,若時刻與成人在一起,其依賴或自卑心里就很難打破,將來走入社會就會感覺孤獨無助。
16.不要給孩子他想要的一切東西,孩子從小應該知道權力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17.不要在其他孩子面前當眾批評或者嘲笑自己的孩子,免得他養成懷恨或害羞的心理。
以上17條家庭教育原則是劉紹禹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提出的,距今雖已有將近半個世紀了,但于現今的家庭教育仍具有一定地指導作用。
劉紹禹先生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擁有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肩負著以教興國的使命,秉承著培養于社會有益的人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奮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然而,1981年3月28日,劉紹禹先生悄然離世,這無疑是對中國教育的重創。劉紹禹先生秉性耿介、一生清白,他沒有給家人留下遺囑和任何錢財,卻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即對祖國的赤誠、對人民的忠誠、對職業的虔誠。作為新生一代的我們,肩負著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使命,更應該繼承劉紹禹先生的優良傳統,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不遺余力地為“中國夢”而奮斗。
作者簡介:丁遠鳳(1991-),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四川師范大學,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