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以其深刻凝重的內容和生動鮮活的形式,再現了那段蕩氣回腸的歷史,傳承和發揚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深入挖掘“兩彈一星”紅色資源,拓展教育功能,發揮基地優勢,切實把“兩彈”基地建設好、使用好、發揮好,使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在幫助廣大干部群眾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在激勵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教育基地;紅色資源
一、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建設背景
2009年5月26日,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紀念館正式開館。紀念館內的五個主展廳都采用了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多樣形式的藝術表現,不僅豐富了館內的展陳,也為我們了解“兩彈一星”的艱難研制歷程提供了又一平臺;同時也為我們那些追憶緬懷在這場偉大的“草原會戰”中甘為“孺子牛”的無數革命前輩的感人至深的事跡提供了又一載體。
在紀念館歷時兩年的建設中,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在這里,就不得不提到時任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朱光亞院士。他十分關注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后的情況,聽說要把221基地建成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后,曾致信給曾慶紅副主席,詳細闡述了在基地舊址新建紀念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這封信中,他這樣說道:“我非常贊成把青海221廠舊址建成全國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一步發揮她的教育作用……事情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是,不忘過去,才能開創未來,這份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教育和激勵人們為國家的富強與民族的復興而奮斗。”其實,在紀念館建設過程當中,有很多像朱光亞這樣的愛國科學家為紀念館的建成貢獻自己的力量。特別是不少單位和個人捐獻了大量珍貴的圖片、實物和文字資料,使紀念館的館藏文物得到了極大豐富和充實。
二、多元手段打造紅色基地
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的建成開館,為基地矗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在五個展廳中,約300多幅珍貴歷史照片以最直觀的方式重現了廣大科研工作者在茫茫戈壁灘上集智攻關、自力更生的工作和生活場景。除了這一件件實物外,原子城紀念館還成立了陣地教育與陣地外教育相結合的宣講團,隨著主持人的主持引領,五位宣講人員依次輪換上場,以演講、音詩畫、現場講解等方式,以主持串詞介紹青海省、原子城的基本情況,渲染突出青海、海北元素。一次宣講一堂課,一個故事一面旗。“每一次宣講都是一次靈魂的洗禮,道德的升華,我們在感動自己的同時,也感動著別人,這就是感動的力量,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宣講人員吐露了親歷宣講的心路歷程和感悟體會。
三、紀念館紅色資源開發建議
1.加快發掘整理,建立原子城紀念館與周邊地區紅色教育資源庫。原子城是世界第一個主動退役,被地方和平利用,并對外開放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所具有的特殊性、神秘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自1995年全面退役時受世人的關注。在221基地建成到退役的三十多個春秋,共建成18個廠區、三個生活區,這些廠區到目前大部分都保存的較為完好,除了這些實物外,留在金銀灘草原上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221的動人故事,新落成的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是全國唯一全面、系統介紹中國核工業創建和發展歷程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我們應該在維護、發揮好展館作用之外,不斷挖掘其他廠區、人物故事,逐步完善展陳內容,加強史料研究、深化和延伸主題教育,最大限度保存這些歷史留給我們的生動教材,再賦予其時代特征,從而轉化為新的資源優勢。
2.深入研究闡釋,以紅色精神來武裝人們的頭腦。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要以紀念館為主陣地,同時應充分發揮各類專家、學者、協會、學會、研究會作用,著力于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成果,釋放紅色文化資源的“乘法效應”,將”兩彈一星“精神由我們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3.建好陣地網絡,豐富基地內涵,提升教育功能。原子城紀念館是傳播“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陣地,我們應跳出紀念館,擴大“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的覆蓋面,不斷改進陳列方式,創新展示手段,豐富展出內容,安排定時的有關歷史的影視、歌舞專場,直接還原草原革命工作者工作、生活的場景,融入情景再現和互動體驗項目,讓游客置身其中,力求增加“兩彈”基地的欣賞性、參與性、體驗性。
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的建成開放,打造了全省乃至全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極大豐富了紅色旅游內涵。我們將以此為契機也為挑戰,提升紀念館的管理利用水平,讓其具有的教育示范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力爭把基地打造成提升思想,洗滌靈魂,升華品格,鼓舞斗志的精神家園,真正打造成全國一流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不忘過去,才能開創未來。原子城創造了輝煌的過去,它也必將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鷹翔.兩彈一艇那些事.中國原子能出版社
[2]李成君,杜文林,王致玲,張壽川.走進原子城紀念館.青海原子城紀念館
[3]李成君,杜文林.金銀灘,中華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青海原子城紀念館
作者簡介:姓名:王秀娟,出生年份:1990年9月,性別:女,民族:藏族,籍貫:青海,學歷:碩士,單位: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