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博大精深,夏朝開始就有其萌芽狀態,歷經各朝各代,直至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新儒家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與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融合,象征著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儒家化的完成。在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過程中,除儒家思想外,法家和墨家思想也被吸納其中。
【關鍵詞】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禮法;仁;農耕;征戰
所謂封建正統法律思想,是指初于融合夏商時期的神權法思想,后經春秋戰國時期對于諸子百家思想的吸納,最終匯集形成采諸各家的儒學新思想而被封建統治者所推崇的用于維護封建大一統局面且更為廣泛地為眾多思想家所認可的主流官方的法律思想。該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統治中起主導作用。
一、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形成的原因
人類為了生存而采集和狩獵,后來逐漸學會了圈養捉來的野生動物和在可控的土地上耕種,穩定下來以后形成了部落氏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燦爛的農耕文化。但部落的繁衍推動了人類擴張土地的步伐,擴張帶來了連續的征戰,部落之間互相吞并,強大的部落地域廣袤,進而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演變為國家。我們的封建法律正統思想正是基于征戰而取得的疆域和農耕文化創造的經濟條件而產生的社會的精神產物。
1.以血緣為紐帶的農耕文化
農業歷來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勞動者必須長期居于某一特定的區域,以形成一個可以固定地不斷進行生產的單位,這期間需要不斷進行農耕經驗的傳授和勞動力的更新換代式的接力,于是有了家庭單位的產生。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決定了我們骨子里對“家”的執著和依賴,這起源于最初的農耕文化,為家庭而付出的勞動成為了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而這種對社會基本單位的依賴性也成為了政治統治的核心,成為整個民族得以延續發展的根。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我們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中有諸多順應人性的因素,為什么主張“仁”“德”“禮”[1]這些人性中美好部分而彰顯著大愛的儒家法律思想主導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
2.為開疆拓土而征戰的傳統
我國封建社會的大一統的君主專制是通過戰爭實現的。在人性野蠻和物資匱乏的年代,較強一方會通過發動戰爭來滿足物質需要和擴張疆域,戰敗者服從于戰勝者被視為天經地義,最早的刑就是開始于戰爭,用于對戰敗者的懲罰和統治。為了生命的延續和對和平發展的渴望,人們希冀于一方絕對強大的力量能結束戰爭取得統一。
綜上,征戰是為生存,同時也從根本上深刻影響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
二、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是非所在
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中,儒家思想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新儒學思想更是標志著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最終形成。竊以為,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在中國法律發展史中存在諸多是是非非。
首先,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對于中國的法律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是維護封建統治穩定的產物,對于中央集權的加強以及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正統法律思想沿襲了夏商時期的君權神授和宗法制,吸取了秦時“酷刑”與暴政的教訓,糾正了漢初的無為而治,使得法律體系日益完善。“德主刑輔”[2]的思想強調了統治者的道德感化,以“德主刑輔、禮法并用、原心定罪”的主體的封建社會正統法律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亦可追溯到遠古時人類的農耕文明與征戰生存之本性,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內容也得到了大大的豐富,形成了綜合治理國家的法律體系。它影響了漢朝以后的整個封建時代的法律實踐,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立法和司法活動有重大的影響。以史為鏡,這對當今的法制建設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五倫本是圣人概括出的可追溯于人性根源的善與愛,卻在經歷董仲舒的“修整”之后變了味[3]。一種作為統治者教化與掌控民眾的工具之論談何成為人最虔誠的信仰,于是我們在歷史洪流的推動下舶來了自由的追求與解放,自然也識破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中的糟粕所在,“人生而不平等”“特權猖獗”“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些違背人性的悖論被揪了出來,被批判和推翻,順帶著“儒家思想”也被幾乎要連根拔起,涉及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這些溫暖的情感的典禮稍稍有過便被徹底否決。倘若不孝,便可拿“愚孝”作借口,如此這般點滴早就了如今連老人倒了都無人扶的悲哀局面。原本的儒家思想認為基于血緣親疏的身份等級關系是不容置疑的,同時也是溫情脈脈的,因為這本源于人的本性,源于內心之愛,不需要外力去捍衛和強制,這種等級是將人視為人,蘊含著渾厚深沉的人文關懷,與法家、墨家所推崇的單純以外部準則劃分人的等級的標準并不相同,也與荀子后來對儒學的演繹不同。
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當下,只有正確把握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過程以及是非所在,才能不步歷史后塵,改善社會圖景,為當下法治發展提供可借鑒之處。
【參考文獻】
[1]葉孝信.中國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朱勇.中國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懷效鋒.中國法制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李媛媛(1991-),女,漢族,山東濰坊,法律碩士,學生,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