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紅
摘 要: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后操縱木制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皮影戲的一對姐妹花,可以稱為現代動漫電影的始祖。木偶戲,這一中國的傳統藝術,相信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與創新,一定會發揚光大,它將不僅是中國藝術之瑰寶,也是世界藝術的寶貴財富。
關鍵詞:木偶;皮影;傳統藝術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5-0286-01
現代人認為,“傀儡”不是一個太好的詞。依稀還記得,以前常有嘲諷某某是誰的“傀儡”。 其實,“傀儡”是木偶的古稱。木偶戲就是由演員在幕后操縱木制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木偶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普遍的觀點是:"源于漢,興于唐"。隨著經濟的發展,木偶戲自清代以后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范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等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主要可概括為: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四種。
杖頭木偶,我國分布最廣、最主要的木偶表演形式,由表演者操縱一根與頭相連的主桿和兩根手桿進行表演,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傳統偶頭以木雕,現在改革為紙糊,內藏機關,使五官可動。表演時人高舉木偶,人站在布幕下面。它又依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種。
提線木偶,木偶全身各個部位用提線相連,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其全部的動作,依靠提線控制,表演時細膩傳神,技巧高超。它與杖頭木偶相反,人站在上部操控,木偶在下部表演。它因其操控技巧高超而倍受稱贊。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主要流行于閩南晉江、漳州等地。其特點是木偶形體擺脫線索的控制,而全靠人的五個手指操縱,可一人分飾二角。其構造必有一個布袋式的內套,連綴木偶四肢,外著服裝,演員把手套進布袋里,在套內進行活動。它以淳樸的藝術風格,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在國內外藝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鐵枝木偶流傳于粵東、閩西,屬于杖頭木偶的一種,體形較小,其主要特點是這種木偶靠三根鐵枝操縱表演,主竿置于偶人背部中間,側竿分置于左右兩臂,由藝人在幕后操縱。近年來,又加高了偶身,調整了扦位,有些被制作成熒光鐵枝木偶,運用于黑幕戲表演,使其出現了新的轉機。
除此之外,還有“水偶”、“人肉偶” “藥發木偶”等形式流行于民間或海外,構成豐富多彩的民間表演藝術。
皮影戲也是一門傀儡藝術,它是由演員操縱著用紙板、獸皮或化學片雕鏤繪制而成的影人貼在燈光透射的屏幕上進行表演故事的。它和木偶戲的一對姐妹花,可以稱為現代動漫電影的始祖。中國幾千年文化積墊而成的木偶戲和皮影戲,為如今風行世界的動漫產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不論是中國的動畫片、流行的日本動漫或美國迪士尼的大制作,仍然是分成以皮影為基礎的動漫形式和以木偶為基礎的立體卡通形式,有些甚至就是木偶戲的電影版本。當人們如癡如醉、耳熟能詳的沉浸在迪士尼、日本動漫的時候,驀然回首,動漫精妙之處,卻早已在老祖宗那里星光璀燦、博大精深。
在動漫、卡通尚未出現的年代,木偶戲就以其夸張的偶人造型藝術和藝人的精彩表演吸引著廣大觀眾,《武松打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經典傳統木偶戲中角色造型,聽爺爺說,爺爺的爺爺時就己是非常喜歡。在木偶造型設計的創作中常運用變形和夸張的手法,夸張的作用還在于它可以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形象的特征,從而深刻或單純地揭示它們的本質,使觀眾得到鮮明而強烈的印象,領悟到藝術的感染力。我們可以通過夸張角色面部的某一部分去體現人物的性格,如表現貪吃的角色,就可以將人物的嘴巴設計到耳根;表現貪酒的角色,給它一個大大的酒糟鼻子;擅長歌唱的角色,配上一張艷麗的紅唇和長長的脖子等等不一而足。有人認為木偶戲成敗的第一要素就是木偶造型,因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