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湛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而小組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正是這一思想的具體落實和良好實踐。
一、內涵
“小組合作學習”具有四個基本特征: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明確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成員相互依賴的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
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務類型或學生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生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小組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合作學習是對班級學習方式的補充和改進,它強調以集體授課為基礎,以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為主體形式,力求體現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
二、優勢
在外語教學的領域中,有朗(G.D.Long)和克魯克斯(G.Crookes)等人把小組合作學習的好處歸納為:(1)學習者使用目的語的總量增加;(2)學習者使用的目的語的質量提高;(3)學習語言的環境更輕松;(4)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另外,在學習中小組成員建立了互助意識及團體精神,形成了良好的非認知品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出現的問題
1. 在課堂教學中,隨意把學生分成幾個組,學習活動缺乏真實的情境,沒有科學的流程,實效性不大。
2. 對于組內成員,由于個體分工模糊,權責不明,導致小組成員間機會不均,合作不夠主動,時間分配不均衡。成績好的學生參與得更多,學困生都成了觀眾,不能達到學生全面發展。
3. 有時學生對于任務本身的理解難以清晰明了,學生不知道如何思考,即使有話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
4. 對于活動輸出,由于活動準備工作和操作的過程沒做好,學生對于目標語掌握的反饋難以盡如人意,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等都得不到有效的激發與培養,還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感到厭煩。
四、解決方案
在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前,教師必須先科學規劃小組,落實小組成員的職權。分組時要注意主動精神的強弱搭配與語言能力的強弱搭配,使各組實力相當。教師要對小組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分工的原則是充分利用個人的專長。教師要根據困難程度與學生的個性,判斷給予何種形式的支架(幫助),以“后面扶持、前方引導”的搭架方式來支持、擴展學生的學習。
1. 教師在確定任務前,要深入鉆研教學內容,確定所學課文的哪些地方適合進行小組討論,根據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及其與學生所要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科學把握任務的難度。
2. 精心設計討論的話題。話題應具有一定的信息差,一般應遵循多維性原則,避免唯一性。話題要有討論價值,情境真實,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 以明白易懂的語言布置任務,細化任務,讓學生清楚明確任務所要解決的問題,避免出現目標不明確而無所適從的狀況。
4.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討論活動中的進展,并隨時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支架”。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盡量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表述同一個意思,對其語言錯誤以適時和適當的糾正;另一方面還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詞匯知識,讓學生從模仿到脫開范本進行描述。
5. 學生相互討論的過程中,要增強對小組長的特別鼓勵和輔導,提高他們作為一組之長統籌全局的能力。對小組成員,要求他們學會傾聽和質疑,也要關注弱勢群體,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6. 協調各小組間的關系。在增強各組的競爭力與集體榮譽感的同時必須讓學生認識到組與組之間既是競爭對手,又存在合作的可能。
7. 小組活動結束后,要進行及時的反饋,讓小組推選一位成員出來進行匯報討論結果。這樣可以為不同的合作小組間的交流提供機會,培養學生的傾聽、協作和分享的良好學習習慣。
8. 小組學習要注意幾個原則:個體評價與群體評價結合的原則;自評和互評要相結合;注重過程性評價,讓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小組合作學習中。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