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明
摘 要:閱讀是習作的基礎,尤其是在學生習作起步的階段,閱讀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學期單靠教材上的十多篇課文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這就需要大量的課外文章來補充“營養”。語文教師應將習作指導由課內靈活巧妙地延伸到課外,注重閱讀指導,注意讀寫結合,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積累習作素材,才能將學生起步作文扶好。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作文是一個關鍵的門檻。在每一次的習作中,總有一大部分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三言兩語,甚至有的一見到習作就畏縮。《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重視習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那該如何指導學生來閱讀課外文章呢?
一、注重閱讀積累,豐富習作素材
許多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只關注故事情節,而不注意積累,甚至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課外閱讀。因此只有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廣擷博采并內化吸收,才能筆下生輝。
1.選擇課外讀物,推薦閱讀書目
現在,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繁多。這些書籍中卡通漫畫占了不小的比例,這類讀物對學生習作的幫助是非常少的。因此,首先要向學生推薦適合閱讀的書目,引導學生多看一些能提高語文讀寫能力的書籍。每學期初,我都為學生列出課外閱讀書單,讓學生有計劃地去閱讀。
2.課內外相結合,適時補充讀物
教師還可以采用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方法適時向學生推薦書目。如學了《回自己的祖國去》,可推薦他們閱讀科學家的故事;學完《撈鐵牛》《用冰取火》后,可鼓勵他們閱讀《我們愛科學》等科普讀物。大部分學生能運用在課外科普讀物中學到的知識寫單元的習作“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例如,有一位學生回想自己生活中遇到難題時是怎么解決時,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看到黑板上和墻壁上冒出了許多小水珠,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字就變得十分模糊了。我感覺到很奇怪,就去問爸爸。爸爸告訴我,因為空氣很潮濕,所以黑板和墻壁‘流汗了。我不滿意爸爸的答案,突然想到了不久前老師讓我們看的《十萬個為什么》中好像有介紹到。于是,我激動地找出這本書,終于在書中找到了正確的答案。”由此可見,由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得知識,還可以積累習作素材,提高習作水平。
二、注重方法引導,提高閱讀實效
雖然有些學生讀了很多書,但習作水平卻不見提高。這是什么原因呢?仔細一琢磨,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只是隨性閱讀,讀書收獲甚微,教師對他們進行正確讀書方法的指導,就顯得特別重要。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讀思結合、讀寫結合,這樣,孩子在思想認識和語言積累等方面才能有所收獲。
1.學會“略讀”,粗知文意
從中年級開始,精讀和略讀應相輔相成。略讀是一種閱讀方式,它的任務比較單一,只是為了獲取相關的信息。在教《雪》這篇自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學會略讀,再讓學生默讀五分鐘課文,然后再合上書本,用簡練的語言在白紙上寫出“你知道了哪些有關雪的信息”,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學生學會了略讀的方法并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就能高效地獲取更多的知識。
2.學會摘錄,積累語言
每學完一篇課文,老師都會組織學生根據課堂上講讀的重點來摘抄文章中的優美詞語或句子。在對課外閱讀教學方面,剛開始,我讓全班學生在同一時間段同時閱讀同一本書,并做讀書筆記。再讓學生選擇摘錄的詞語和句子,說出摘錄的理由;緊接著,我會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然后小組各派一名學生上臺匯報,教師相機引導,讓學生明白:文章中的好詞語、好句子,是需要用心領悟的,而不是隨意摘錄,更不能馬虎應付。
三、展示讀書成果,增添讀寫樂趣
為了讓學生獲得閱讀的快樂,我經常通過課外閱讀匯報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收獲,在百家爭鳴中獲得百花齊放的效果;運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的摘錄本,讓他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并把讀書感受寫得好的進行張貼展示;每次習作優秀的作品都進行展示,每學期讓每位學生上交一篇最好的習作匯編成一本班級作文集錦。通過這些方式,讓學生提高閱讀興趣,感受成功的喜悅,積累典范的語言,提高語文素養……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積極營造輕松、愉悅的習作教學氛圍,在教學中,將習作指導由課內靈活巧妙地延伸到課外,注重閱讀指導,注意讀寫結合,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積累習作素材,才能將學生起步作文扶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