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
摘 要:文章主要從端正家長的認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創造良好的班級讀書氛圍,引發強烈的閱讀興趣;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這三方面探討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若干策略,以供參考。
冰心老人說過:“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我認為,從“讀書好”到“讀好書”,應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讀書好,有了讀書的欲望,才可能去多讀書,而只有廣泛涉獵各類圖書,才能產生興趣,培養閱讀能力。
一、端正家長的認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目前,許多家長目光仍具局限于孩子的學習成績,認識不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家長將課外閱讀“一棍子打死”,擔心讀“亂七八糟”的書會影響孩子學習成績。因此,幫助家長端正認識是開展課外閱讀的首要工作。
要做到這點并不難,我們可以利用家長會及個別交談的形式宣傳課外閱讀的意義和影響,與家長探討教育形式與教育目標,探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我們可以要求家長盡量做到:①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投資,建立家庭圖書庫。每天盡可能地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讀書并交流,創造家庭讀書的氛圍。②周末帶孩子到書店或圖書館,選擇合適的圖書購買或閱讀,幫助他們盡快地熟悉并學會利用這些資源搜集信息,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③配合班級開展的讀書活動,督促孩子完成相應的讀書任務,并將孩子每天的讀書時間和篇目如實記錄。④在活動初期,對孩子的閱讀活動切忌“揠苗助長”,在圖書的選擇上尊重孩子,可結合孩子的興趣,以娛樂性、故事性為主,內容宜短小精悍,語言應通俗易懂。明確本階段的目標是培養興趣,在學生有了興趣以后,幫助引導他們選擇一些高層次、高質量的圖書。
二、創造良好的班級讀書氛圍,引發強烈的閱讀興趣
(1)以“讀好書”主題活動為契機,在教室的布置上優化讀書的環境。教師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搜集有關“讀書”的小故事及格言、警句,在語文實踐活動課上進行交流,并集體參與,將教室布置成一個“理想書屋”,使學生能安心讀書、熱心讀書。如教室的前后墻可張貼學生喜愛的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利用黑板報、手抄報辦一些有關讀書的故事或內容。設立新書推介欄,設置一個圖書角。如此一來,布置的教室令學生耳目一新,獲得感官上的強烈刺激,因而,很容易激發起讀書興趣。
(2)略施小計,引“魚”上鉤。孩子都愛聽故事,都有探究新奇事物的愿望,還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略施小計,引“魚”上鉤。如教師有意識地抽時間挑選一些精彩生動的兒童故事和學生感興趣的其他文章講給學生們聽,當他們聽得津津有味時,戛然而止,從而引起學生迫切想知道結果的愿望。也可讓個別學生以這種形式向同學推薦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然后告訴學生這本書的書目或題目,并讓他們知道閱讀是知道結果的唯一途徑,也是最好的途徑。
(3)巧用教材,牽一發而動全身。語文教材匯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華,融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情操美于一體。教師應巧用教材,帶領學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延伸、拓展,課前鼓勵學生收集查閱資料,課后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課文有方向性地選擇讀物。如在學習《長征》這首詩時,讓學生搜集有關長征時期的故事資料,學生搜集的興趣很高,搜集到的資料也很多。我充分利用課內資源,有力地結合課外閱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
(4)開辦“每日讀書30分鐘”活動。即每天課外閱讀時間至少要達到30分鐘,其主要目的是讓讀書活動“習慣成自然”。在課外閱讀上,我們不妨以尊重興趣為主,以強制手段為輔。如每天閱讀30分鐘,內容不限,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圖書閱讀,并設計一個讀書小本,讓家長簽名,如實記錄讀書時間和篇目,由組長或老師監督。這樣一來,時間長了,自然形成了習慣;書讀多了,自然就感受到了讀書的興趣,也提高了品位。
三、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
我們可以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采用多種形式上好語文實踐活動。如定期組織故事會、讀書交流會、成語接龍、班級辯論會、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平時同班級開展的“值日班長負責制”配合,每天下午課前,由值日班長進行演講,并定期組織開展語文知識競賽,評出“讀書大王”。如此一來,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既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又大大激發了他們的閱讀熱情。學生閱讀熱情提高了,閱讀習慣養成了,其結果是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觀點,從而也獲得了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啟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做好學生的領航人,引導學生“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吧!
(作者單位:山東省蒙陰縣聯城鎮常馬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