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
小學三年級是個重要的過渡期,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備受重視。我們想到了目前被教育界所接受的“讓學”這一課改理念。“讓學”,意為“讓學生學”,即教會學生自己學習。當下的語文教學,越來越多的教師贊同走向生本,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心甘情愿地“讓學”,讓教師的“教”為學生更好地“學”服務。
一、讓準備,前置自學找靈感
1.擷取素材有技巧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孩子不知如何觀察入微,這就需要教師做出有效的引導和方法的鋪墊。
2.謀篇布局很關鍵
有一定的寫作素材后,我們就需要考慮怎樣更好地去構思文章,也就是文章的謀篇布局。對剛進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教會他們布局謀篇很重要,但我們的要求不能太高,提綱質量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學生會去思考,會安排結構。讓他們先積累、模仿,再進行自我創作。
3.用“腳手架”學走路
“腳手架”,就是在學生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搭臺階,不同的習作由于其性質不同,在習作前需要提供給孩子的“腳手架”也是因文而異的。
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的課余生活》可以選擇給學生提供一些好的開頭,供學生模仿參考;第二單元《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可以給學生搭個梯子——圍繞總起句,把一段話寫完整;第五單元《走進傳統文化》可以提供一個表格讓學生在習作前去收集資料,了解文化。
總之,教師要做到由扶到放,讓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真正去體驗習作進步的尊嚴感和幸福感。
二、讓熱愛,幸福由衷而發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教師要對孩子的習作多鼓勵,降低習作的要求,使學生感到習作很容易、很快樂、很輕松,這樣才會讓學生愛上習作。在教學時應該肯定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發現閃光點,激發創造想象的能力。要積極去引導學生的想象和創造,讓他們享受想象帶來的快樂,愛上習作這條幸福的“不歸路”。
三、讓實踐,走在前進的路上
(一)就地取材,順水推舟
仍舊以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的課余生活》為例,這是進入三年級學生的第一篇習作。課余生活很多,每樣都要寫嗎?課余生活看上去每天都類似,要怎么寫才好?基于孩子們的困惑,我先讓他們自制表格回憶近期課余的活動,再集體來觀察學校的籃球大課間活動,并到課堂做一個范例的指導。
有了集體的觀察和材料,只欠下筆成文了,重點指導某同學拍球的情景:
一開始,我的球就像活了似的,東逃西竄。每一次我都要去地下撿,左撿右撿,沒一會兒工夫,我就累得氣喘吁吁(動作描寫)。可男生隊的小杰就不一樣了,球在他手里就像馬戲團里被馴服的小動物,可溫順了,真是令人羨慕,我突然很氣餒,臉一下子耷拉了下來(神態描寫)。就在這時,小杰走過來,對我說:“樂樂,別氣餒,我一開始也不太會打的,練多了自然而然就會了。”(語言描寫)我將信將疑,但還是照他說的做了,果真,練了一會,還真有進步!
有了適時的實踐做鋪墊,再加上教師的細心指導,接下去的習作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二)一針見血,有的放矢
習作批改是讓學生第一時間獲得反饋的關鍵點,它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在習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明確努力的方向。習作起步階段,學生往往會在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教師耐心指導,我拿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愛秋天》和第四單元《觀察日記》來說明。
1.出言無序
三年級學生在一開始寫作的時候,總是語言結構無序、混亂,詞語運用錯誤或是表達不夠恰當。比如描寫秋天的桂花,有同學這樣寫:
桂花雨
炎熱的夏天過去了,校園里很多花都開始搶鏡了,最閃亮的莫過于桂花了。
我走到班級里,有香味。我吸了一口氣,好香啊!我走到座位上,啊,看見桂花開了,有黃色的,有白色的。
桂花越來越香了,桂花的花瓣小小的,有很多都灑在了地上。
我回到家,也看到桂花開了,好香啊!
桂花是一串一串的,一陣風吹過,像下了雨一樣。桂花的葉子是綠的,桂花躺在媽媽的懷里,為我們散發著香味。
此文最大的毛病就是結構模糊、語言凌亂。習作前已經列過提綱,但寫時卻沒有好好利用,因此再修改就要叮囑學生從提綱出發,把思路理清,話語才能順流而下。經過修改后的文章就顯得胸中有提綱了:
飄香的桂花
金秋時節,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句歌詞“八月桂花遍地開……”,不錯,不起眼的桂花此時正是香氣逼人的時候,讓人不容忽視。
你聞,早晨一走進校園就聞到了芳香,我忍不住朝花香的方向走去。站定在一課大桂花樹下,抬頭望去,它的頂端接近教學樓的三樓。這是一棵金桂,橘紅色的花簇擁在一起,在綠葉間,在枝頭上,微笑著,一陣風吹來,紛紛揚揚地灑下,像極了一場桂花雨!
傍晚,回家的時候,一進門就聞到了一股濃濃的桂花香,原來媽媽正在曬桂花花瓣,用它泡的茶可香了。有心的人還可以把它做成桂花糕、桂花糖呢!
正值桂花飄香時節,很多人也都喜歡在飯后茶余,約上幾位好友去賞桂花、聞桂香,整個城市也都浸潤在桂花香里。
這是一個金黃的秋天,也是一個香氣濃郁的秋天。
2.有骨無肉
找秋天
聽過找春天,你聽過找秋天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出去找秋天!
我們來到校門口,我找啊找,找啊找,秋天藏在銀杏葉里。
我們來到植物園,我找啊找,找啊找,秋天躲在芭蕉葉里。
我們來到湖邊,我找啊找,找啊找,秋天的味道在桂花香里。
最后我們來到錢塘江邊,我又繼續找啊找,找啊找,大家都找到了很多。
今天我們找秋天,找到了很多快樂。
這篇文章的結構還是相當清晰的,骨架干凈清爽,就是缺少實實在在的血和肉,若能把內容充實,將會出彩不少。可以指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同學們怎么去找的?找到了什么?找到的東西有什么特點?大家的反應如何?
通過反復修改和潤色,最終作文如下:
找秋天
找呀找呀找秋天,走,跟著我們一起去找秋天吧!
我們來到校門口,看到了幾棵高大的銀杏樹,風一吹,樹葉就飄下來了,像一只只蝴蝶。原來秋天就藏在飄落的葉子里,真漂亮!
接著我們來到植物園,這里的植物真多。有冬青樹,有菊花,還有芭蕉樹。這時,有人大叫:“這里有一顆芭蕉果!”我們趕緊過去看。果然,很大!不過老師說這個不能吃。走著走著我突然看到一片掉在地上的芭蕉葉,像極了鐵扇公主的扇子。原來秋天藏在芭蕉果和芭蕉葉里。
然后我們來到湖邊。湖邊種滿了桂花樹,聞著滿滿的香味,秋天的味道在桂花的香氣里彌漫。
最后我們來到錢塘江邊,望著茫茫江水,幾只大雁飛過,秋天就在大雁的叫聲里!
找秋天,我們也找到了很多快樂!
3.言之無物
《觀察日記》里有很多學生會拿秋天的一些代表性果實來寫,但是寫來寫去,還是不著重點。以下是一位學生的作文:
我愛吃毛豆
我最愛吃的就是毛豆了,它不僅長得好看,還好吃。
毛豆很香、很硬,肉鼓鼓的。媽媽給我買了毛豆,我就吃,吃了很多很多。吃完了,我還要吃,媽媽又給我買,我們全家又在一起吃。
毛豆是毛毛的、綠綠的。毛豆可以炒著吃,蒸了吃。爸爸喝酒喜歡吃,我也喜歡吃。媽媽每天都給我們燒,毛豆真好吃。
……
我愛吃毛豆。
這位學生的習作,毛病很明顯,語言雜亂,說來說去就是說毛豆好吃,反反復復,根本沒有什么內容。經過了他的思考和實踐,整合了我給他的意見,他這樣改道:
纖維之王——毛豆
身子毛毛的,外面有個綠帳子,里面躺了綠娃娃,這是什么呢?對了,是毛豆!
早上,媽媽叫我一起到陽臺上剝毛豆,我開始仔仔細細地觀察這小東西。
毛豆外面的殼硬硬的,殼上有許許多多的毛,摸上去麻麻的,不管毛豆有幾節,它中間都是凹進去的,我開玩笑說:“原來它的腰還很纖細。”
剝開來一看,里面躺著數量不一的綠娃娃們。它們硬邦邦的,清脆可愛!
毛豆的吃法很多,可以帶殼煮著吃,也可以去殼蒸著吃、炒著吃,老了變成黃豆,燉肉吃,那個味道是絕佳!
毛豆的營養價值特別高,它所含的纖維是所有蔬菜中最高的!
嘿,剝完毛豆中午就有炒毛豆吃了!
(三)關注需求,多元評價
在學生習作后,我們應該關注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來開展習作的科學評價。傳統的作文評價都是教師一個人“主宰”的,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評價的欲望和熱情,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用耳傾聽,用心交流,也是學習的一種手段。“讓學”的習作評價應該是多元的。
學生的優秀習作或是有待改進的習作,都需要及時在課堂上展示,讓大家一起探討并且修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自己需要的角度去習得方法和技巧,明確方向。還可以定期在班級進行習作的展示,讓學生和家長都能隨時參觀,甚至還可以推薦給各級各類報刊刊登,以增強學生自信。
步履在“讓學”這條路上,努力挖掘學生寫作的一些“讓學”元素,用理念為實踐服務,用實踐升華理念,我們不斷實踐著、反思著!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談詩意地棲居[M].丹明子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吳劍鋒.“讓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然追求[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2,(7).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聽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