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紅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在音樂教學中為使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實踐,教師必須改變課堂教學觀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音樂學科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多種有效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得到發展。
一、自主探索,提出質疑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其任務就是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音樂素質,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根本環節。
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展示課題后,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動腦、動眼、動口、動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問題。例如在新授歌曲學唱“旋律”這一環節中,向學生展示歌曲、聽完錄音范唱之后,不是按老一套,學生一遍一遍地跟唱,而是讓學生自己視唱旋律,在視唱中發現問題,并把自己覺得較難的旋律做上記號。教師在一旁及時發現和了解學生的視唱情況,其中80%以上的學生所找出的難題就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從而旋律中的易難點不需老師點明就已清楚,為下一環的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二、自主學習,解決質疑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當然在教學中學生發現問題后,教師應不急于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實踐體驗,讓質疑在學生的自主體驗中得到解決。例如,在教授《搖籃曲》一課中,學生掌握歌曲后,怎樣才能讓學生唱出《搖籃曲》的情緒特點是本課的難點。教師不急于介紹“搖籃曲”的特點,而是把三段歌詞分別用以下三種不同的速度、力度、情緒演唱:
第一段強(f),稍快歡快地 ;
第二段中強(mf),中速舒暢地;
第三段輕柔(jp),緩慢親切、溫柔地。
讓學生體會三段歌詞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情緒演唱所表現出的不同效果,又讓學生欣賞不同題材的“搖籃曲”,再讓學生自己討論得出結果:搖籃曲的特點——節奏平穩、速度徐緩、力度輕柔、旋律優美抒情、情緒親切溫柔等。這樣,學生對經過親身實踐體驗得出的結果理解透徹、記憶深刻。
三、自主創造,拓展質疑
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要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給他們探究問題、探尋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質疑、積極思考、勇于創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積累學習經驗,形成能力,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托蘭斯說過:“要使創造教育成功,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生掌握知識后,教師可使用一定手段激發興趣,拓寬學生的思路。用語言、幻燈、視頻等方法設置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進行想象、加工、創造、提升。教師描述的語言要形象,制作的視頻要生動,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融入音樂情緒中,激發創造熱情,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在歌曲《久不唱歌忘記歌》教學中,播放一些與歌曲內容相關的視頻,把學生置放在音樂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民族文化知識和節奏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歌曲創編配合適當舞蹈動作,完美表現歌曲情感;或創造適當節奏,自由地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這樣,學生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既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歌曲處理得到提升,又活躍了課堂。 在這一創造過程中,教師盡可能放手,多給學生選擇的自由,讓學生多“動”,在“動”中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自主評價,反饋質疑
所謂評價,是指評定價值高低,即對事物價值的判斷,不同的評價標準、依據、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評價觀。而教學評價在教學中既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對教師教學及其結果做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又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幫助教師改進教學的功能。
長期以來,傳統的評價觀念根深蒂固,忽視人本主義,為評價而評價。長此以往,教師教無靈性,學生學無自主、無創造,嚴重制約著人的全面發展,與素質教育格格不入,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因此,只有構建評價多元化,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 在教學中,反饋即是評價,是學生獲得自我評價有關信息的重要方式。教學中信息反饋越及時,教學效果就越好。為了便于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要在適當的時候,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告訴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把目標分層次地逐個實現,并安排一些針對性的練習,幫助學生自我調控,以求得知識的融會貫通,取得系統的學習效果。在評價活動中,教師應珍視學生在評價中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表揚評價中有獨特見解的學生,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強化成功體驗。另外,教師要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思維進行評價。這樣,組織學生參與評價反饋,促使學生在自主實踐活動中得到發展。
總之,自主實踐的音樂課堂教學是以尊重、信任和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為前提,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過程中去。只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給學生留下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說、去做,就能培養學生音樂自主實踐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城關中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