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鶯
摘 要:微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圍繞某一個單一的任務或是知識點,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內容的傳播。微課在數控專業教學之中的應用要重視微課內容的選擇和制作,改變教學思路,讓實訓和生產有機結合,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教學活動更具實效性。文章從兩個方面介紹了具體的微課教學對策。
一、微課的制作
微課的制作要重視多媒體技術的選擇和應用。第一,微課的信息技術選擇要考慮到微課輔助教學是將圖形、視頻、動畫、聲音等融為一體,變單一媒體為綜合媒體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PPT課件是一種新型的數字化教學輔助手段,是課堂教學的輔助產品,是教師設計美、創造美、享受美的藝術作品,是課堂教學求真、求善、求美的藝術手段。數控加工課程作為一門學習難度較大的課程,在具體的選擇過程中要考慮到微課的內容能夠連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的橋梁,可以提供豐富的情境型信息資源,使學生在媒體創設的環境中運用自己的先前經驗對問題進行嘗試性的解決,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具體的選擇內容能夠有一些豐富資源,讓學生能夠開展創新思考,借助微課來優化學習資源。第二,微課制作過程中要確保其制作的精良,因此教師要掌握數字媒體制作的基本理論,具備攝影、攝像技能,掌握二維、三維動畫制作技術,能使用非線性編輯軟件、平面設計軟件、音頻視頻制作軟件進行后期編輯制作。
二、微課的應用
1.微課的應用能夠改變機器數控傳統教學的思路,讓教學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向素質教育轉變
(1)讓機器數控教學展示形成直觀教學方法,通過在講述過程中播放微課,將數控系統的結構以圖片、動畫等形式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形象。例如:機械基礎和機械制造工藝基礎這兩門課程中所包括的機械傳動機構、機械加工方法、機械加工過程等內容,利用多媒體進行影像教學,讓學生可以比較直觀認識到機構的傳動原理、傳動特點,以及常見機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等。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學生不僅能夠充分了解數控系統各部分的功能,而且還能了解到數控系統各部分組成的工作原理,從而讓學生對數控機床的性能特點有清醒的認識。
(2)微課提供了交流的活動空間。例如:利用微課,教師可以把數控程序文件同時分發給教室里的所有學生。[1]也可以將一個或多個文件一次性傳輸到指定的學生機上,這樣就可以做到網上分發試卷或演示課件等。學生依據這些內容獨立學習,加強合作,個人的思想情感自然能夠有所增強,從而體會到多媒體網絡課件學習的優勢。這種交流能夠在學生中組成科研小組,由數控專業老師帶隊進行常規指導,并給每組下達任務進行數控研究課題的開發,及時總結研究成果,有計劃地制成VCD教學光碟,以微課教學方式供大家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使數控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微課展示的數控機器教學活動能夠利用模擬操作替代實際操作, 數控加工仿真系統采用了與數控機床操作系統相同的面板和按鍵功能,不存在任何的安全問題,學生可以大膽、獨立地進行學習和練習,也可將實驗中的經驗、教訓、收獲和問題在論壇上發布,教師則可將實驗中的不足提出來,以供師生共同探討。
2.微課的應用要讓數控專業實訓和生產有機結合
機器數控教學要讓實訓和生產有機結合,這方面在職業教育過程中也屢次強調,一些“校企聯合教學模式”“實訓基地建設”等活動也都是為了實訓教學與生產教學的有機結合。微課教學活動相比這些教學活動而言更為簡單方便,教學運用也更為快捷有效。
(1)利用微課進行網絡發放,學生就可以跟進微課內容,更好地參與實訓活動:可以在數控實訓中心參觀、現場教學,可以完成現場加工過程、加工工藝、刀具處理、程序編輯輸入演示,現場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數控加工的技術特點和應用意義。
(2)讓學生結合微課內容的指導到實驗室、實訓室里去動手做實驗,在實驗中思考工作原理、實際應用,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并能對課堂教學中一些抽象甚至有些枯燥的概念進行具體化、形象化的理解。例如:微課顯示教學內容,可放大畫面和錄制視頻,數控車床床身分系統、主軸箱分系統、刀架分系統、進給系統分系統、尾座分系統、液壓系統分系統、冷卻系統分系統、潤滑系統和伺服系統分系統等方面的展示都可以局部放大。[2]
微課教學讓實訓和生產有機結合,這種實習教學模式還適合鉗工、焊工、鍛工等專業實習教學的推廣和應用,同樣也適合技師專業的實習教學,并能充分發揮實習教學的作用,使專業知識最大潛力服務于生產和實踐,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處理數控加工時出現的問題,在實踐過程中也可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
綜上所述,微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有著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優點和便利,所以微課在數控專業教學之中的應用更要重視微課內容的選擇和制作。要讓實訓和生產有機結合,激發課堂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周俁崢.中職數控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研究[J].學苑教育,2014,(5).
[2]楊冬喆,周延東,夏 鵬.目前數控教學制約因素的調研[J].東方企業文化,2012,(18).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