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兆海
曾幾何時,許多人或許情有所鐘、甘為人梯,如愿以償地走進了學校;或許由于陰差陽錯,還未真正想清楚是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地走進了學校;或許是因無別的道路可以選擇,迫于無奈而不得不走進學校……
現在擺在面前的事實只有一個,自己已經成為教師。那么,對待現實的愿望與信念也只能有一個,那就是:
“當好______教師!無愧于這一職業與稱號。”
“當______好教師!無愧于這一事業與人生。”
當今時代,市場經濟,物欲橫流,人浮于事,各種誘惑撲面而來,無孔不入。此情此景使多少人浮躁不安、怦然心動;又使多少人面對名利不知所措、誠惶誠恐;亦有多少人利欲熏心、不擇手段甚至鋌而走險……那路在哪里?相當一部分人渾渾噩噩、茫然一片,不能清醒地把持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追求什么、怎樣去生活、怎樣去工作,這樣何談真正為事業而奮斗?
網絡媒體、報刊上登載的或在同事當中聽到的很多是怨聲載道、悲觀失望之論調,無外乎談的是:教師,首先是清貧,其次是苦累,再次是無奈,最后是不離不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甚至是想當和尚而不愿撞鐘。如此種種!
誠然,教師的薪水不是很高,教師的物質待遇亟待提高,教師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和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條件。但是如果我們過分迷戀金錢,一味沉醉于物質享樂與追求,那就失去了教師求真務實、勤勉節儉、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本色。教師的工作即生活,生活即事業,事業發展需要教師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因為“身為人師,任重而道遠”“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如果沒有堅定的從教從業信念和堅忍不拔之毅力,沒有甘為人梯、誨人不倦、安于本職的高尚道德情懷以及愛崗敬業、真誠奉獻的職業美德,教書育人和為國家、為民族教育事業貢獻力量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國人常說,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不無道理。
教育之振興首先在于扎根教育事業、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教師隊伍的實踐行動。而他們的實踐行動源于正確的指導思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目光遠大、高瞻遠矚、立足實際、開放自我,在競爭中成就事業,對教師及教師的明天和未來充滿希望、充滿信心;正確地、科學地、客觀公正地看待“教師”這一美好的職業。立足當前,展望未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教師的明天,大家就會有另一番心境和另一種姿態:
第一,教師職業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學生在創新中成長、成熟,其知識在教師的指引下不斷地更新。看工資,此月和上月相比,還是那么多,相差無幾,但是師生的知識總量在學習中不斷地增長更新,精神文化素養在不斷地提升和完善,學生因為教師的辛勤付出,知識才干和發展潛能與日俱增,將來會創造無盡的財富,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一旦作出貢獻,其回報是任何行業都無法比擬的。因此,教師不應目光狹隘短視,不要急功近利。教師胸懷要博大,眼光要長遠,懂得今天的耕耘是為了明天有更豐碩的收獲。大家用“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一語來形容教師,其實說的是教師職業的長遠意義和永恒性、持久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正是教師人生內涵的真實寫照。
第二,教師職業充滿競爭與活力。當代教師不再是高墻之下四角天空范圍內的“井底之蛙”,校際之間、區際之間、國家之間的教育教學交流合作與互動,使教師面臨激烈的競爭與挑戰,教師在強大的壓力之下生存與發展,壓力迫使教師去奮斗,奮斗使壓力成為機遇,機遇中充滿無限的競爭與活力,這一切使教師有了廣闊的自由空間,足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正因為如此,人生的小空間拓展為教育競爭浪潮中的大舞臺,任憑小小的教師個人釋放萬丈豪情,縱橫馳騁,施展無盡的抱負與理想,“天高任鳥飛”。用今天的辛勤努力及持之以恒的付出去鑄就明天的輝煌。
第三,教師職業穩定而有規律。現實中,各行各業無不充滿艱辛與風險,而教育大業作為民族之根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大環境欣欣向榮、蓬勃生輝。教師職業在其中猶如大樹之下乘涼,穩定而自在,加之它的日常旅程又是極其有章可循的,按規律做事,勞逸結合,何其樂哉!將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政治、經濟及科技等各方面突飛猛進之發展與人類社會日新月異之進步,教育將會引起國家、社會、民族及全人類前所未有的重視,教師職業將自然會成為全社會最受歡迎和尊重的職業。因此,我們必須放眼未來,為教育和教師的美好明天而奮斗!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苦的不是教師職業本身,而是教師的職業理念和價值取向守舊而落后,導致相當一部分教師由于心境之苦,而身心疲憊不堪。教師在忙碌的工作中往往用悲觀低沉的格調去衡量和評判自身的職業價值,或人云亦云,或隨波逐流,就像“籠中之虎”羨慕野外之獸的自由灑脫,而未看到它們勞碌奔波、艱辛無奈的那一面,平白增添苦衷和煩惱,“庸人自擾”用來描繪一部分失落者一點也不為過。而教師中的絕大部分樂觀自信、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教師,讓我們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吧!身為當代教師,我們是幸福的,我們的事業是偉大而光輝燦爛的。展望未來,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單位: 甘肅省環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