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玲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湘潭411101)
關于創建學習型組織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袁玲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湘潭411101)
從學習型組織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入手,闡述創建學習型組織的意義;結合筆者所在學校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具體實踐,分析闡述了創建工作所取得的實效及存在的問題。
高校;學習型組織;實踐;思考
學習型組織(Leatning Otganization)是美國學者彼得·圣吉(國際組織學習協會創始人)在其著作《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1ine)中提出的管理概念。意指面臨變化劇烈的外在環境,企業應建立學習型組織,組織個人應通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五項基本修煉,不斷實現企業自我組織再造,以維持競爭力。
當前,創建學習型組織不僅是企業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信息傳遞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要求加速提高,高校等事業單位只有積極建設學習型組織,才能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做好公共服務工作。
學校文化是許多個體價值和標準積聚、融合的體現,構建出極具傳播性和影響力的價值體系,創建學習型組織是實現學校文化不斷進行反思和重構的重要途徑;師生對“讀書型”“學習型”的生活習慣和生存方式有極高的認同感,創建學習型組織是保持師生活力和精神面貌的有效途徑;優質的教學質量不能僅僅依賴個別教師的發展,而應依靠教師專業化團隊的組織建設,創建學習型組織是使學校資源走向民主平等、合作共享的可靠途徑。
我院擁有一支五百來人的教職工隊伍,為將這支隊伍打造成專業過硬、持續發展的先進組織,多年以來一直在開展學習型組織的建設活動。
2.1實踐成果
2.1.1多條線打造學習體系
第一條線是黨支部學習。學院黨委高度重視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新途徑,在全院營造出勤于學習、樂于學習、善于學習的良好氛圍。將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與創建全省骨干高職院、迎接第二輪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等重點工作相結合,與“三會一課”、黨員干部學習培訓等常態工作相結合,圍繞學院中心工作,創新學習載體和形式,充分利用中心組學習、學術講座、調查研究、讀書活動、社會考察、專題研討等載體,將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不斷豐富和完善工作載體,拓展學習途徑。
第二條線是專任教師學習。教師培訓堅持在職為主、脫產為輔,采取崗前培訓、崗位培訓、攻讀研究生學歷或碩博士學位、課程進修或單科進修、校內外短期培訓、參加校內外學術會議、下企業鍛煉、參加社會實踐等形式進行。鼓勵中青年教師提高學歷學位。重點抓青年教師的培養,對未取得講師職稱的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安排教學經驗豐富、教科研能力較強的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進行“一對一”指導。定期組織青年教師參加教研活動、開展教學競賽,組織他們到本科院校和同類院校、行業企業進行學習交流,幫助其提高教學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第三條線是骨干員工學習。有計劃地組織骨干教師到職教師資培訓基地或高等院校進行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培訓。鼓勵骨干教師以訪問學者的形式,到國內重點院校或科研院所脫產進修學習。選送部分骨干教師到德國、新加坡等職教發達地區學習交流。每年舉辦暑期干部培訓班以深化學校內涵建設,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廉政教育,提高干部的綜合素質和執行力。
第四條線是新入職員工學習。通過素質拓展、集中學習、崗前培訓等方法,讓年輕人快速成長,迅速融入學院的文化理念之中。拓展訓練旨在培養新進教職工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同時認識自身潛能,磨練毅力,樂觀面對工作生活的挑戰。對新進教職工重點進行師德師風教育,增強教職工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弘揚高尚師德。同時對新進教職工進行常規教學工作的指導,使新進教職工快速掌握教育教學基本方法與技巧,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2.1.2多渠道聯通學習體系
第一條渠道是項目型學習。已建有的較成熟的培育項目有國內培訓、境外培訓、項目開發、企業實踐。通過湖南省高職院校專業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高職院校專業骨干教師新技術培訓等國內項目項目,促使專業骨干教師先人一步學習現代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先進職業教育經驗、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理念。通過德國、香港等地國際交流合作等境外項目,促使訪問學者放展眼界認識國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課程體系開發、先進經驗。通過省部級縱向課題、校行企橫向項目等項目開發,促使先進教師完成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組織能力提升以及行業企業新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通過湖南建工集團、中建五局、廣東建星集團等企業實踐,促使理論教師進入企業學習先進建筑技術,把握建筑工程發展的前沿技術和應用趨勢。
第二條渠道是特色型學習。青優課比賽、青年教師“三進三學”活動、導師助力平臺的搭建、學生工作部門組織的崗位技能比武等等都是比較有學院特色的學習活動,營造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習氛圍。
第三條渠道是信息化學習。依托CRP協同工作平臺推進信息平臺建設,將各項知識進行全面共享,充分發揮出環境(時間和空間人)的開放性、資源(圖像、課件、精品課程)的共享性、學習過程(遠程協助、交流與協作)的協作性、知識學習(知識建構、解決問題的工具)的重構性等優勢和特點,為實現全覆蓋學習體系奠定基礎。
2.2創建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2.2.1協作的各類機制不完善、不平衡
與學習型組織創建相協作的機制眾多,包括培訓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監察機制等,目前這些機制要么缺位,要么就是比較薄弱,多數是由學院內部多部門組成的臨時機構承擔,容易導致權威性不夠、好人思想泛濫、應付主義激生。另外,由于學習型組織的考核指標不同于其他易量化的指標,即使確定了在考核時也難以檢查,導致激勵性在新員工身上易發揮,但對于來校2~3年的老員工來說基本會失效。CRP協同工作平臺還待開發出學習型組織信息化的專有模塊。
2.2.2創建主體和學習主體的體系構建動力均不強勁
對于創建主體而言,創建的成果能實現長效機制是其落實好這項工作的主要動力,對于學習主體而言,學習內容能幫助其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其配合學習的主要動力,而目前由于創建工作搞不搞、搞得好不好沒能讓兩大主體看到多少差別,故他們的自覺性、主動性隨之在減弱。
3.1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不同教職員工自身基礎不同,對自身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如若通過建立自修學分等量化模式,容易致使因標準失效而模式流產。要真正實現自我超越這項修煉的效能,應從源頭抓起。首先,在招聘過程中應擇優選擇具有高度自我超越意識的人,這種人能敏銳地察覺自己的無知、能力不夠和成長極限,也愿意不斷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工作需要;其次,應建立起一種開放的、不壓抑的組織氛圍,只有這種氛圍才能保持住具有高度自我超越意識的這類人員的創造性張力;再次,應充分利用存在于組織中各類微妙的沖突,實現競爭性組織環境的構造。
3.2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影響人們如何認識周圍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假設、成見和印象。在組織管理工作中,經常會有許多好的構想起步就流產,這是因為它和組織中的大眾心中已有的、對于周圍世界如何運作的看法和行為相抵觸。因此,如何將大眾心中的心智模式敲開并加以引導,是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一項重大突破。這點首先在于中上層領導人員能否感染周圍的人員,使他們勇于開誠布公地探討問題、積極傳播自己的正能量,其次在于能否及時肯定并加以鞏固這些突破行為,不是要從突破行為中挑選出拔尖的,而是要讓這些突破行為變常態,繼而轉化成學院的創新力。
3.3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五項修煉中最具力量的。學院在不斷推進《章程》、校訓、校徽、校旗等的確立工作,但僅僅以此來構建學院共同愿景還不夠,還需結合各類實踐性的活動來推進。如發展核心價值觀,將其納入組織學習的范疇;發揮高校大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參與治校,既能快速培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大學生,又能將高校教師從部分價值量小的繁重工作壓力中釋放出,以保持高校教師的活力。
3.4團體學習
團體學習是五項修煉中最快捷有效的一項。光打造項目式、集中化的學習體系是不夠的,還應讓團體學習常態化。如建立知識管理臺賬,建立獲取知識、創造知識、適應性調整的三本臺賬(記錄獲取并轉化為組織的知識、制度和措施,由創造知識演變成的本單位例行工作,由于環境或者政策變化做出的適應性調整),利用三本臺賬的建立,推動員工個人知識能力轉化為組織的知識能力,并實現知識全方位共享;讓有培訓需求的教師進入課堂學習,既能發揮優秀教師、資歷教師的優勢,又能雙方位督促授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督促學生課堂提高學習效率,還能節省培訓開支。
3.5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五項修煉中最重要的一項。很多組織對內部學習提出這方面的要求,但又往往僅對面臨的問題作了表面思考而忽視了本質思考。要促使員工有系統思考、本質思考意識,即工作中不能光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不能光要求業績指標好看而不管這項工作是否有真實開展,不能只管一項工作有無開展而不管這項工作的開展是否真正受益于組織。缺乏本質思考,會因“蝴蝶效應”以颶風般的速度摧毀學習型組織創建過程建立起來的所有“地基”。
創建學習型組織是以人為本、以學為基、實現各個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這樣一個從個體到整體的雙贏過程,可實現個人自我重新創造、組織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教育工作以學習型組織為管理導向,既可致力于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人力資源的持續優化,又可通過對教育的培養模式和建構規格的戰略性審視,促進教職員工的生命價值和職業價值的內在統一。
主要參考文獻
[1][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M].張成林,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姜玲玲.管理學基礎[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3]朱鑒斌.學習型組織理論在教師教育中的實踐應用[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6):101-104.
[4]駱燕瓊.學習型組織視角下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4):20-24.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3.134
G451.1;G648.2
A
1673-0194(2016)13-0238-02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