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一
?
打擊樂三重奏《三支鼓》的解析與演繹
趙 一
(山西省群眾藝術館,山西 太原 030001)
摘 要:《三支鼓》是納波莎·奇洛克維奇個人的第27號作品,這首作品一共是分為三個樂章。本論文通過對這首音樂作品的解析,以及對演奏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剖析,解決了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的弱點及難點,讓演奏者對音樂的作品的理解和詮釋更加立體化,切實解決演奏員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從而能夠演繹出完美的音樂作品,已達到給觀眾集可聽性與可視性融為一體的精彩演奏。
關鍵詞:打擊樂;三重奏;單擊滾奏;復合跳;配合
《三支鼓》是一部精彩的打擊樂作品,作者充分的利用了大鼓的鼓框、鼓邊、鼓中心以及小鑼演奏出的金屬打擊樂器等音色的變化,使得樂曲變化性非常強,給聽眾造成了聽覺上的強烈沖擊。演奏員們之間相互以眼神作為交流的工具,充滿默契,傾心傾力地演奏全曲。在密集地鼓點聲中我們清晰地聽到了色彩分明的節奏和一些清脆的金屬聲,二者相互交融,造就了集可聽性與可視性融為一體的精彩演奏。在整個的演奏過程中,三位表演者們的全身心投入,幾乎都造成了演奏員們自己的“錯覺”,好像感覺自己不是在表演而是和一群朋友們在一起玩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那種隨心所欲的快感。《三支鼓》這首曲子格外的吸引人入耳,恢宏的氣勢、強烈的節奏感,把觀眾推向了一個已狂熱到無可自拔的境界。
《三支鼓》這首作品將交響樂中屬于伴奏聲部的打擊樂器作為這次演奏的主要樂器,讓人們對于這個陌生的領域有一定的認識。作品將西方的打擊樂樂器大鼓、邦戈鼓與中國打擊樂器小鑼結合,能夠更直觀的使得聽眾感受到中西方打擊樂樂器的異同。
首先,想要很好的演繹這首樂曲,就要對作者的這首作品進行了解,并較熟悉的掌握,使我們更能很輕易的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作品表現的內容。下面我就對這首作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三支鼓》是納波莎·奇洛克維奇個人能的第27號作品,他的這首作品用分為三個樂章,而此次演奏的是他的第三樂章,三個人共同敲擊一面平放在地面的大鼓,每一位演奏員還需要一大一小的二片小鑼和一對邦戈鼓,此曲借用了古代的祭祀儀式展現了打擊樂的原始、狂野之美。
(一)結構
1.引子
在曲子的開始,節奏比較整齊,單一。作為曲子的引子部分,通常曲目這一段必須給人一種先聲奪人的感覺,但此并曲沒有一開始就給人強烈的感覺,而是通過三人演奏員齊奏和曲子中的強弱變化來展現。在節奏方面也必須配合重音的大起大落、這樣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并愿意聽下去。在這一段中,重點應放在節拍的變化中由開始時是4/4拍、9/8拍、12/8拍最后回到4/4拍這樣的整體節拍。所以速度方面不好掌握,剛開始需要演奏者們放慢速度,并在變化節拍后控制全曲。這一段主要是在大鼓的鼓框、鼓邊、鼓中心進行演奏,鼓框聲音清脆嘹亮,容易引起聽眾的興趣;鼓邊聲音強弱變化明顯,結實而有質感;鼓中心是曲子重音突出的地方,以凸顯節奏的特點,聲音比較厚重結實,干脆利落具有爆發力。通過在鼓的不同方位感受大鼓的音色變化特點。
2.中段
這一段屬于全曲最為華麗的片段,節奏相對于比較復雜,和引子部分相比,這一部分的節奏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前面工整的十六分音符及三十二分音符的基礎上,出現了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和前八后十六分音符,使這部分的節奏有了抑揚頓挫的感覺,并且有了弱起的節奏,使得這一段樂曲每一句之間都有很好的銜接。這種巧妙地節奏設計,既能表現曲子的停頓感,又能表現曲子的連貫性。在演奏技巧方面,這一段由于需要在不同鼓上演奏,所以演奏相當復雜多變,同時也使這段樂曲的音色更豐富。這一部分最大的特點就是三位演奏者能夠把握整體,不能因為節奏的復雜變化而自亂陣腳。在這一段,主要突出在三人齊奏后進入到自己的即興表演當中。
3.末端
這一段就是屬于全曲的結束的段落,節奏又基本回到剛開始的整齊性。雖然在節奏上沒有變化,但是在音色及演奏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這一部分的演奏大量的使用了復合跳的演奏手法,這種演奏手法能使音符從我們的手中跳躍出來,這種手法也使演奏者更方便表達這部分樂曲的情感。并且這一部分的演奏開始加入銅器樂器——鑼。鑼的加入使得樂曲有了高音,音色更加豐富。這鏗鏘有力,熱情飽滿的金屬音色,再加上帶有跳躍性的復合跳演奏手法在邦戈鼓和大鼓上的演奏,讓這段樂曲在繼中段后掀起第二次高潮。那種氣勢宏偉的感覺,給全曲的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二)節奏與音色
1.節奏對位:節奏性打擊樂的重奏樂曲,最大的特色就是節奏的對位,這種特色在這首樂曲中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引子部分,帶重音的六連音演奏,把三個聲部的演奏融為一體,每個聲部的重音敲在大鼓中間,給人一種感覺像是一個人在敲,這樣就出現了聲部重疊,大鼓中間是一個聲部,而敲擊的鼓邊又是一個聲部。這樣的演奏使得樂曲有了豐厚的織體層,就像是旋律樂曲中的和聲,使得樂曲的演奏有了立體感。
2.音色對位:在樂曲的末端部分,鑼和邦戈的演奏頻繁的出現,三個聲部音色的對位,使得鑼,邦戈各自形成一個聲部,在鑼這個聲部,形成了切分、前十六后八分等節奏型。這一部分的對位演奏,讓樂曲的聲部更豐富,音色更飽滿。
(一)團隊合作演奏的問題及解決
合奏不同于獨奏,是需要每位演奏員之間有很強烈的團隊意識和默契精神。所以在每個人練習好自己的聲部的同時,還需要三個人在一起不斷地磨合,不斷地處理曲子中間出現的問題。演奏過程中,或許會出現一些節奏不穩,或者強弱不同等問題,所以必須將各個不同的聲部拿出來分開進行單獨的演奏,剩下的成員為其打節奏,找原因。逐小節,逐段的排查,直到各個演奏員都能很好的合在一起。在練習剛開始的時候,應當放慢速度,把握全曲的整體性。再對曲目完全了解和掌握后,逐漸的加速練習,直到大家能夠完整的合在一起的時候,最終達到曲目規定的速度。
(二)作品處理方面的問題及解決
這首曲子的開頭引子部分,這一段的主題資料基本是有十六分音符所構成,節奏音型有三十二分音符,曲子由開始的mp貫穿開頭,給人一種無限延伸的布局。為了使得曲目的整齊完成,開始練習時演奏員練習單擊滾奏,單手滾奏相對是一種基礎性的演奏技巧,但是在弱奏時,難度就會增加,主要表現在鼓槌的控制方面。練習時手腕應當放平,將自己拇指和食指作為一個支點進行敲擊。為了使得曲目能夠穩定進行,一定要放慢速度,讓手與手指得到充分的放松,并配合手腕來提高速度。在演奏時,十六分音符與伴有重音的三十二分音符的交替,也為演奏增加了難度。即要保持力度的整體平衡,又要強調三十二分的音符,卻又不現突兀。給整體作品帶有一種緊張的感覺。
如圖所示:


這一段落里有很多的標有重音記號的地方在里面,如何能把重音表現的更好,不是單一的將重音記號里的音敲得特別地強,而是需要對弱音進行控制。在這里不好掌握的是弱拍中出現的重音記號,在演奏過程就需要將速度慢下來,跟著節拍器或者一起數拍子去反復的練習。
如圖所示:

再一個問題就是在全曲末段部分,加入鑼、邦戈鼓的地方,節奏型依舊是由十六分音符的組成,但是由于樂器擺放位置的需要及重音演奏的需要,這時演奏員需要用復合跳的演奏技巧來演奏。在單、雙跳同時嫻熟后,加入復合跳來練習就容易的許多了。下面這段譜子,每一個聲部都需要頻繁的用到復合跳的手法。用第二聲部來舉個例子:這個聲部用到RLRL RRLR RRLR RRLR和RLRL RRLR LLRL RLRL的演奏手法。這樣的演奏手法,能使在大鼓上敲擊的鼓點變弱,這樣更能突出鑼和邦戈的音色。使得這首樂曲中音色和節奏的對位表現的更明顯,更能體現這首樂曲所表達的韻味。
如圖所示:

綜上所述,納波莎·奇洛克維奇的《三支鼓》作品,這首曲子,氣勢宏偉、動聽,并帶有強烈的節奏感。在實踐中,演奏者們通過鼓框、鼓邊、鼓中心及金屬打擊音色的變化演奏,強而有力的展現給大家一種別具一格的感覺。通過演奏員長期的練習磨合,可以提高演奏者節奏的穩定性、強弱的鮮明對比、對音樂的作品的理解和詮釋更加立體化以及三人默契程度,演繹出完美的音樂作品,已達到給觀眾集可聽性與可視性融為一體的精彩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