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煒光
?
減稅的經濟學原理
文/李煒光
法國庸俗經濟學創始人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經濟學概論》中,提出了一個供給自身可以創造需求的理論。他指出:“僅僅鼓勵消費并無益于商業,因為困難不在于刺激消費的欲望,而在于供給消費的手段。我們已經看到,只有生產才能供給這些手段。所以,刺激生產才是明智的政策,而鼓勵消費則是拙劣的政策。”
在薩伊看來,經濟一般不會發生生產過剩的危機,也不會出現就業不足。如果市場上某一種商品出現過剩,那一定是可用來購買這種商品的另一種產品生產過少所造成的。解決的辦法只能是增加該商品的生產:“在一切社會,生產者越多,產品越多樣化,產品便銷得越快、越多和越廣泛。”人們把薩伊的這個理論稱為“薩伊定律”(Say's Law)。
薩伊定律在100年之后被凱恩斯所否定。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他指出,一個社會,只有當總供給的價格與總需求的價格基本相等的時候才能達到充分就業,這時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他說,薩伊理論所闡述的不管什么情況下兩者都是均等的定理,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實際情況是,受消費傾向隨收入增加而下降的規律的影響,有效需求總是表現為不足,致使總供給價格總是大于總需求價格,供給過剩的恐慌因而發生。因此,凱恩斯主張通過赤字預算、通貨膨脹、擴大財政支出等政策,以解決供給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但是凱恩斯主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被證明已經失效,于是人們又回憶起薩伊,并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流派——“供給學派”(Supply-SideEconomics)。他們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稀缺社會,一切經濟資源普遍地存在著稀缺性,需求沒有辦法一廂情愿地創造自己的供給。凱恩斯理論的假設完全忽視了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如果存在閑置的資源或設備,那么一定是由于價格太高,而不是沒有用途;如果出現商品過剩,那么一定是生產了無法適應市場需要的東西。那些一心注重需求的企業很少創造新產品,因為它們的注意力不在那些尚未被人們所熟悉的新產品的研制開發方面,只能繼續生產過時的陳舊產品,其結果只會導致社會的創造性力量被腐蝕和日益枯竭。理論上說,只有那些能夠創造有效需求,并保證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以實現的供給,才是有效供給,也才有助于經濟的增長。供給學派的結論是:稅收政策只需排除對生產的阻礙,刺激生產增長,需求就會自行上升,于是,減稅便成為經濟波動時期政府的最佳政策選擇。
供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瑟·拉弗對稅收與經濟增長關系作出了新的解釋。他曾經用一條駝峰型曲線闡述了以下經濟學原理:當稅率提高到某個點后,如果繼續上升,稅收收入不僅不會繼續增加,反而會開始下降。因為超過這個限度,人們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納稅的熱情就會降低,企業也會因為利潤下降而減少投資,接下來,政府稅基就會縮小,能征到的稅就會減少。“拉弗曲線”也可以從另一個方向來理解:邊際稅率的降低不一定會減少政府的稅收量,如果稅率降低某個百分點而引起經濟增長上升一個更大的百分點,政府的稅收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
凱恩斯主義也主張減稅,認為減稅可增加產量和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就業和也會因此而增加,總需求就可實現增長。問題在于,由于資源具有稀缺性,長期總供給是相對不變的,總需求的增加就只是提高了價格水平,而難以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供給學派則認為,企業家從事經營活動,其所關心的是減去各種稅費負擔之后的報酬或利潤凈額。短期內,減稅可以提高收入水平而不會提升價格水平,而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只要低稅負政策是持久性的,收入的增加也將是持久性的。在減稅問題上,供給學派的特點,一是明確反對稅收成為納稅人的負擔,二是主張持久性地實行低稅負政策而不是一種短期的宏觀經濟對策。
稅收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減少消費、限制總需求擴張、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時,也打擊了供給。當這種打擊使供給下降的幅度大于稅后可支配收入增長的幅度,從而使得邊際消費傾向下降時,需求大于供給的情形就會出現。而決策者此時最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大量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4萬億之類)。接下來的情形是,需求的擴張并沒有得到預期的牽制,反而由于供給的大幅度減少而依舊相對增加,于是穩定經濟的目標也就很難實現了。這是對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國經濟長期刺激需求方而不得其果、被迫轉向供給側調整的原因和過程的大致描述。

剪穗 梅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