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木
?
談談《快遞條例(征求意見稿)》
文/林木
中國的雙十一已成為購物者的狂歡節,每年的這一天,各路電商紛紛大舉降價促銷,讓“敗家媳婦們”喜笑顏開。2015年的雙十一天貓交易額再創新高,突破912億元。
雙十一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網購盛事,也忙壞了國內各家快遞公司。2014年雙十一,天貓的物流訂單量達到2.78億件,2015年雙十一期間,國內主要電商企業全天共產生快遞物流訂單4.6億件,同比增長65%,全天各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1.48億件,同比增長67%。
不過,每年的雙十一都會造成快遞爆倉,即使各大快遞公司提前做好預案,額外增加人力物力,增設更多的裝卸貨場所,也不能緩解爆倉的壓力,在短時間內處理掉那些海量的快遞包裹。于是在緊張的工作場面上,不時也會出現“暴力”亂象,面對海量的快遞包裹,快遞哥的“暴力”指數飆升。有媒體報道說,不到3分鐘,一車包裹就卸完了,讓人們著實驚嘆,這哪里是卸車呀,分明是快遞包裹在飛嘛!在成都大學理工大學校園內也有這樣的場面,包裹不斷從車廂里“飛”出來砸在其它包裹上。一名快遞員發現周圍有拍照的人時,小聲提醒旁邊的人說“有人在拍照”,可是另一個人并不在意,并且大聲呵斥拍照的人,“有什么好拍的,讓他拍,繼續下貨!”隨后,三個快遞員不到5分鐘,就將一整車的快遞件從車上卸完。
其實,快遞人員野蠻分揀裝卸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媒體曾多次報道過,有關部門也曾治理過,然而雖經治理,但野蠻分揀、拋扔包裹仍層出不窮,看來欲治理必須用重典。
針對這種快遞亂象,2015年11月16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出臺《快遞條例(征求意見稿)》,就野蠻分揀、拋扔包裹的現象提出整改意見。征求意見稿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分揀作業時,應當規范操作,不得以拋扔、踩踏或者其他危害快件安全的方法處理快件。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及其作業人員以拋扔、踩踏或者其他危害快件安全的方法處理快件的,由郵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可以責令停業整頓。
終于給快遞立規矩了。不過細看條例,對當下快遞哥的“暴力”亂象雖做出了罰款規定,但卻還沒有明確的可操作性的細則。記得物流業曾經出臺過調整振興規劃,只因為缺少實施的細則舉措,鬧騰得雷聲大雨點小,很是讓物流人失望,此次征求意見稿若是仍沒有細則,恐怕也是沒有可執行性,那么治理快遞種種亂象可能就會成為奢談。
另外,治理快遞哥的“暴力”亂象確實有難度,難在哪里呢?俺以為,難在“末端配送”監督上。快遞公司大型轉運中心基本實現了實時監控,郵政管理部門可以通過視頻監測到快件處理狀況,而那些末端網點的操作情況,不可能實現全程監控。這些末端配送直接面向消費者,他們的野蠻分揀裝卸才是造成危害快件安全的禍首。曾有記者隨機采訪調查,十位受訪者中就有七位收到過破損快遞包裹,可見快遞哥的“暴力”亂象已是司空見慣尋常事了。由此看來,靠郵政管理部門監督,面對那些眾多的快遞門店,那些小的分揀中心,郵政管理部門手再大也捂不過來,監督一事只不過是美好的愿望罷了。若是靠行業自律,恐怕更是自欺欺人之談,客戶快遞的手機都敢掉包,更遑論其他了。濟南費先生爆料說,他的弟弟從西安寄來一部價值1699元的小米4手機,但是快遞收到后,里面僅有個空盒子,盒子外面的膠帶是裂開的,而快遞員說要在盒子上寫“外包裝完好,內無實物”才能拿回去調查。列位看官您瞧,明明包裝破損,而快遞員卻要求注明“外包裝完好,內無實物”,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你快遞想逃避責任也不能這樣無恥呀。這類事兒雖說是少數,但這“行業自律”能讓人放心嗎?倘若說讓消費者監督,可能更不靠譜,處于劣勢的消費者連快遞的物品丟了都得不到賠償,權益尚且都不能維護,這監督一事又何從談起。所以,如何落實對快遞監督主體的責權利,乃是落實《快遞條例》的根本。
看來,征求意見稿必須進一步完善,不能簡單以罰代治,細則化的執行條例必不可少了。再有,需要制定相關政策,進一步規范快遞市場,優勝劣汰,使快遞公司在市場競爭中靠服務來贏得生存,贏得發展,這樣才能推進快遞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招聘 梅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