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李冰漪
?
“新常態”時期的“新物流”
——“十三五”物流業展望
文/本刊記者李冰漪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走入“新常態”,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創新成為核心驅動力,隨著“十三五”規劃的實施,物流業也迎來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那么,“十三五”規劃都涉及到物流業的哪些方面,并使其出現哪些變革?本刊記者采訪了有關人員并對相關材料進行了梳理,希望能對業內有所啟發。
“一帶一路”作為我國的國家物流戰略,是國家有意識地打造陸地與海上物流,從而實現中國國際貿易的“一體兩翼”發展——一體式以中國的國際貿易為主體,兩翼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一體兩翼”能夠促進我國多種物流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指出,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多位業內專家也表示,“一帶一路”作為內需增長點的重大戰略部署,必將在“十三五”規劃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趙磊看來,“‘一帶一路’打通國內國際兩大市場,讓投資、消費、出口三者重新獲得動力,得以良性循環,并實現互聯互通。”“‘十三五’規劃,會對中國企業提出更高要求,要向高附加值轉型。”趙磊認為,“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要在基礎建設方面發力,還應當在管理、運營、后期服務、金融支持等方面發力。他指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沿線互聯互通的合作競爭中把握機遇,找到自己的方向。中國企業轉型,如果不上路,就不知道自身的問題是什么。”
中央改革辦常務副主任兼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穆虹表示,“十三五”時期是“一帶一路”建設從起步到提速的關鍵階段,必須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扎扎實實的進展。而“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他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主要包括四項任務。首先,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大通道建設,共同建設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其次,加強能源資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第三,共建境外產業集聚區,推動建立當地產業體系。此外,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衛生、環保等領域合作,造福當地民眾。
從物流業角度來說,清華大學工程管理碩士教育中心執行主任、博士生導師劉大成認為,“一帶一路”本身就是解決流通中的資源配置優化問題,通過中歐兩個主要經濟體的流通建設和與沿路國家的合作,讓我國制造業與全球的供應鏈更好地結合,這對物流行業有天然的促進作用。“一帶一路”輻射的國家和地區,除了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合作外,也更趨向于貿易互通。
他指出,“一帶一路”促進了經濟平衡和制造業的發展,更給物流企業帶來了戰略性的機遇。一是積極培育了物流產業集群。目前來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各省市正致力于對物流節點城市和區域性國際物流樞紐的打造。其規模化和集聚效應,也使得更多的物流企業參與進來,在不斷的競爭中,更易促成專業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二是各地在契合“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依托當地資源,充分發掘比較優勢,發展產業集群,進而形成特色的物流園區,有助于特色物流企業的發展。三是在“一帶一路”發展過程中,現代產業鏈推進了整體供應鏈乃至金融業的發展,實現了資源和資本的聚積,例如亞投行和金磚銀行等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布局和投資,從資金面和市場面來看,也應充分利好物流企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三次提到“物流”,其中,在拓展發展新空間方面,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前不久,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再結合此次《建議》的豐富內涵,不難看出,“十三五”期間,在“大物流”格局下,實現“互聯網+快遞”、打造智能物流、加快“走出去”步伐都將是物流企業的發展方向。
智能物流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貨物運輸過程的自動化運作和高效率優化管理,提高物流行業的服務水平,降低成本,減少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消耗,它通過條形碼、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在信息處理和網絡通信技術平臺實現,具有智能化、一體化和層次化、柔性化與社會化的特點。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國智能物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近年智能物流保持了較快速發展。2014年,中國智能物流市場規模中國超過1800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達到近年來的最高點。這主要是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一、互聯網技術升級了傳統物流服務產業,使其成為智慧型信息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務;二、生鮮電商崛起,生鮮物流需要智能物流降低運送成本;三、跨境電商促使物流企業構建覆蓋全球的國際智能物流的高效服務網絡,從而打造中國物流產業智能化、區域化、國際化競爭的新優勢。
由此可以看出,“十三五”時期,物流智能化還將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由于物流是一個線上操作與線下操作緊密聯合的行業,發貨方、物流公司和卡車司機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失,具備完整的物流O2O閉環企業更具備競爭優勢。而目前大部分物流O2O的線上平臺都沒有形成壟斷式的規模,因此需要線下平臺培育物流服務標準化,并將線下流量導入線上,培養用戶習慣。
《建議》中還提出: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這方面對發展綠色物流提出了要求。
對此,中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王昌順指出,交通運輸是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重點領域。“十二五”以來,中國在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步。但是,當前中國物流行業運行成本高、效率低的矛盾仍較為突出,物流行業節能減排任重道遠。“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全面推進綠色物流發展,完善節能減排配套政策,貫徹落實一系列重點舉措:加快推進物流大通道建設,優化物流空間布局;健全城鄉物流配送體系,提升末端物流效率;促進物流運輸裝備標準化,提升物流組織水平;推廣應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進一步整合物流資源。
交通運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不久前指出,“十三五”時期,交通運輸將以安全發展為前提,以服務民生為根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進各種運輸方式協同競合、加強有效銜接,努力完善基礎設施網絡,提升運輸服務品質,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譚小平表示,“十三五”交通發展的思路是,以集約、高效為根本出發點,以打通運輸鏈為主要著力點,把握國家推進三大戰略機遇,抓重點、出亮點、見實效。在任務方面,有八大重點任務。第一個是打通物流大通道,第二是發展多式聯運,第三是普及甩掛運輸,第四個是推進車型標準化,第五個是暢通城鄉配送,第六個是推進海運強國建設,第七個是智慧物流,第八個是構建誠信體系。
他分析說,這其中,多式聯運對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多式聯運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同運輸方式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造成效率不升反降。如半掛車標準運載單元國內還處于空白階段。在“十三五”期間,我們要發展多式聯運,需要解決基礎設施、運輸裝備、運營組織、信息平臺法規制度、體制機制等的一系列的問題。他透露,目前,交通運輸部與國家發改委聯合開展一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的建設,政府搭建一個平臺,鼓勵企業積極創新,逐漸形成一次托運、一票到底、一個費率、一次保險、一個聯運經營人。
而普及甩掛運輸則是發展多式聯運的基礎。譚小平認為,普及甩掛有幾個要點。第一,要促進掛車作為標準化運載單元的廣泛使用。第二,通過掛車池提供零倉儲服務。第三,通過多掛汽車列車進一步提高綜合效益。
此外,推進車型標準化也是今后一個重點,譚小平說,我國現在有2萬多種車型,跟發達國家十幾種車型比起來,簡直是天文數字。我們要加快推動《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和質量限值》的修訂,同時,還要研究規范在用車輛的維護使用,如何通過財政扶持加快淘汰非標車型等問題。

不久前召開的“國際海運年會2015”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指出,根據“十三五”規劃建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中國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堅持開放發展,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將為世界航運企業帶來商機。
鄭新立認為,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將新建、擴建同國外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亞投行等金融機構將為國際性大通道建設提供資金的支持,其中,跟國際航運業比較密切的有幾件事。首先是通過西南、西北陸路、鐵路和公路的建設,打通中國內地同孟加拉、緬甸幾個港口之間的通道,中國商品可以直接通過鐵路、公路運到這些港口,進入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國外的商品也可以通過陸運進入中國國內。其次,中國同中南半島的聯系會更加密切,將重點建設中線、西線鐵路,未來人們將可從北京坐火車直達新加坡。三是未來國際合作、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潛力非常大,可能會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優先考慮的重點地區。未來5~15年,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對外貿易和投資,這種開放的局面還會保持下去,商機將屬于全世界所有的航運公司。
我國“十三五”期間將對航運業提出更全面、更高的要求。對此,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表示,這種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適應國家安全對航運的需要;二是提高航運服務質量,適應可持續發展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需要;三是我國的需求增長為航運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推動航運業向安全、便捷、高效、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
他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航運業應調整結構,深化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航運體系,適應國民經濟安全運行和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形成航運強國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一是航運業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海運服務貿易出口位于世界前列;二是航運業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引領性作用顯現。
賈大山認為,到2020年,我國航運業競爭力將明顯提高,海運服務貿易出口世界地位進一步提升,進出口均衡性明顯改善,形成若干有規模和有實力的航運集團公司。我國航運企業結構將更加合理,經營集中度特別是散貨運輸經營集中度明顯提高,并將形成幾個有規模和品牌的經營干散貨、液貨、集裝箱、滾裝和特種船船隊的大型航運企業。屆時,將實現干散貨船隊經營企業地位穩定,世界集裝箱船隊和特種船經營者規模地位鞏固,兩家企業進入液貨船隊經營者前十位、一家進入前五位的目標。海運船隊載重噸規模有所提高,并保持世界前三位。海運船隊船齡結構得到改善,特別是國企船隊船齡結構明顯改善,與世界平均船齡相當。結合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閑旅游需求的增加,大型滾裝船、游船運力規模明顯擴大,大型豪華郵輪船隊經營實現規模性突破。
“十二五”時期,中國快遞業迎來第一個百億時代,“十三五”時期快遞發展靠什么?對此,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提出,“引導快遞業務由‘1+1’向‘1+3’轉變”,從服務電商擴容,把服務制造業、農村地區和國際市場等新業務打造成行業新的增長極。
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快遞企業也在轉型升級中尋找著新的發展空間。跨境轉運、倉配一體化、融入社區商業、滲入生活服務,代收貨款、冷鏈、數據收集等,快遞產業鏈條的附加值越來越大。“快遞企業在向上下游產業延伸業務觸角的同時,創造了新的消費觀念、新的流通渠道和新的商業模式。”國郵智庫專家楊世忠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快遞業協會會長高宏峰認為,快遞行業這種爆發式的增長勢頭能延續到“十三五”時期。他預測,“到2020年,預計年快件量將超過700億件,目標產值達到1萬億元左右。一些規模較大的快遞企業,其業務量將覆蓋所有省會城市、省轄市和大中城市,鄉鎮覆蓋面也將達到95%左右。同時,他也期待,在“十三五”時期,中國能夠出現五六家年產值超過500億元的快遞企業,希望打造兩到三家年產值千億元級規模的跨國快遞公司,打造一到兩個國際化的快遞航空集散中心。
提到電商,商務部電子商務專家組成員、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副院長李鳴濤表示,從政府角度講,其對電子商務的重視程度是在不斷加深的,這一趨勢將延續至“十三五”時期。“十三五”時期,電子商務將會和實體經濟實現更深度的融合。“十三五”時期我國整體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新的增長點正在加快孕育,電子商務正是這樣一個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我們在制定電子商務“十三五”規劃時最基本的一個出發點就是考慮電子商務會對整個經濟發展目標帶來什么影響。
李鳴濤說,電子商務“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應該聚焦這些問題:首先是“互聯網+”下實體經濟的電商化;其次是三農電子商務與電商扶貧,這一塊需要補短板;第三是“一帶一路”下的跨境電子商務和電子商務“走出去”,重點是結合“一帶一路”戰略為電子商務走向沿線地區提供機遇,規避風險;第四是品牌問題,這也是短板,應當考慮對電商品牌的營造。此外,還有電商人才的培訓和供給;可信交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如電子發票、征信、簽名、單證等;信息數據安全、服務標準和規范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