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
散貨也應有散的標準
● 胡立彪
逢年過節,中國人有走親訪友互贈禮品的民間習俗。買現成的商品當禮品固然省事,也能體現檔次品味,但不如自家制的東西或地方土特產等來得更有特色,也更有人情味。不過,后者也因這種“特色”而隱含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人從老家帶了些茶葉送你,禮盒包裝精美,感覺很高大上,但打開包裝后,里里外外找不到茶葉生產廠家廠名廠址、通訊方式,甚至連生產日期、保質期都沒有。這種“三無”產品,你真的敢喝嗎?而那些被用來當禮品的自家制的東西,其質量安全問題就更難以保證了。
事實上,大多數人可能并未注意到這個問題,但這的確是個問題。自家的東西別人管不著,要是作為商品出售的土特產或其他散裝產品,恐怕就要出于食品安全考慮管管了。散裝茶葉就是需要管的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茶文化千年之久,向來都是罐盒裝盛,頂多注明品名產地、經營字號,至于具體炒制廠家、詳細月日時間,基本都簡略掉了。即使現在進入工業化時代,出現了一些大的茶葉品牌和規模化企業,但受限于茶葉自身特性,傳統方式的零散經營仍然占有不小的市場比例。既然是散茶現包現裝零售,經營者很可能自己都搞不清生產日期、廠址廠名之類,而為了降低成本,他們也不愿在包裝上花太多的錢。
以前消費者可能會默認茶葉經營者的這種做法,可是隨著人們消費安全意識的增強,產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日漸得到消費者的重視,一些消費者對于茶葉這種傳統上一直走簡裝路線甚至全裸上市的產品,也開始有了新的要求。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商家對消費者的心思摸得很準,很快找到應對之策。他們從外面購進包裝盒、包裝袋,或者提前印好日期,或者自己配備噴碼機,根據需要隨時打印生產日期。如果消費者買茶是自己消費,那么商家就拿出預先打好日期包裝好的茶;如果是送禮用,商家可能會讓消費者現選包裝,現打日期。
這么隨意處置商品,免不了會出現一些問題。像陳茶當新茶賣,過期變質的茶當好茶賣,這樣的貓膩一定有人偷偷地玩。根據《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食品經營者銷售散裝食品,應在散裝食品的容器、外包裝上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內容。同時,原衛生部制訂的《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也要求由經營者重新分裝的食品,其標簽應按原生產者的產品標志真實標注,嚴禁更改原有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限。因此,無論作為預包裝,還是后包裝食品,均應該根據國家相關法規標準的要求進行規范標識,否則,應被視為不合格產品,逐出市場。而那些玩貓膩的人,也應當受到相應處罰。
然而,法規標準雖然有規定,但監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還是會遇到一些現實問題。工商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如果預包裝茶葉存在問題,工商部門可進行查處,但是散裝茶葉屬農產品,包裝不在工商受理范圍。而農業部門負責農產品質量監管的工作人員則認為,茶葉雖然屬于農產品,但是市場交易的農產品已經進入流通環節,按照相關規定,農業部門只能對其標出的“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標識是否經過認證進行監管,對其他方面則沒有權限。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監管盲區。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對散裝茶葉的身份確認缺少相關法規標準。過去,農民收到青葉或加工后的毛茶稱為農產品;茶廠加工后的成品茶稱為食品,界限分明,管理權限明確。如今,農民或農民合作社直接將制好的茶葉上市銷售,究竟該將其看成食品,還是農產品,至今還沒有明確規定。
像茶葉一樣,還有其他一些土特產品也面臨這種市場監管缺少法規標準依據的尷尬。任何產品只要拿到市場出售,都要遵守市場法則,散貨也應該有散的標準,這是不用論證的。正基于此,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比如四川省,開始禁止銷售標識不規范的散裝茶葉。當然,一味禁止并不是最好的辦法,相關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組織應盡快針對現實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出臺更符合實際,能兼顧茶農及其他土特產品生產者、經銷商、消費者等多方利益的法規標準,讓行業市場進入良性、健康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