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我國的動畫藝術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卻極為迅速,其美學特征曾經在世界動畫界引起轟動,并被譽為“中國學派”。相應的,研究我國動畫藝術,特別是期間經歷的流變,就不可繞過“中國學派”。此外,對我國動畫藝術的討論,雖然基于美學闡釋的角度展開,但是從哲學角度來看,所有社會現象終究是歷史的產物,所以對動畫藝術的研究必須要對動畫美學的歷史根源進行分析,以歷史的和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動畫美學的發展特性與建構過程。總之,以“中國學派”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美學的、歷史的角度對我國動畫藝術的之美展開多角度闡釋,不僅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也能給當代動畫藝術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一、 傳承與融合:我國動畫電影的民族風格形成與發展
雖然我國的動畫事業起步較晚,但是建國后還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并促使動畫電影民族風格的形成。[1]
動畫電影作為人類的精神家園,通過斑斕的色彩闡釋理性,并用以開啟歷史的隧道,因此人們均傾向于以發展的視角審視動畫的出現于發展。動畫電影傳入我國之后經歷了兩次發展高峰。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的動畫電影藝術家懷著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崇高理想齊聚上海,以極高的創作熱情,直接促發的我國動畫電影的第一個發展高潮。這一時期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也成為高品質民族動畫電影的代名詞。特別是當時的著名導演特偉明確提出“探尋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之后,民族化就成為我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方向,我國動畫電影界的“中國學派”雛形初具。
而文革之后的80年代,脫離政治束縛的動畫電影藝術經歷了第二個發展高峰。雖然歷經20年的停滯,但發展基礎尚在,因此這一時期的國產動畫電影可謂百花齊放,優秀動畫電影層出不窮,內容豐富多樣。雖然我國當時已經處于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西方文化業已開始對我國動畫界產生著越來越多的影響,但是堅持民族風格仍舊是廣大動畫電影創作者的共識。
總之,動畫藝術進軍民族化的共識一旦形成,便成為我國動畫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的自覺追求。在建國后的動畫藝術發展中,動畫創作者無論是在民族內容的挖掘上,還是民族形式的借鑒上,都付出了重要的實際努力,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無論是剪紙片的問世還是水墨動畫的誕生,無不印證了動畫藝術民族化方面的銳意進取。尤其是我國首創的水墨動畫,將我國傳統的水墨畫元素與動畫藝術相互融合,形成了極具東方文化神韻和審美內涵的動畫藝術形式,一度在世界動畫界引起巨大轟動。正是由于動畫藝術“民族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才促成了動畫藝術界“中國學派”的誕生。
動畫的本質是一種文化,“中國學派”的動畫電影由于結合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核之后,便產生了巨大的力量和成就。[2]中國學派的動畫電影不僅是一種創新藝術形式同時更是一種文化傳播媒介,因此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就成為其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也正是由于中國學派的動畫藝術家認識并踐行了這一責任,才成就了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民族性。中華文化向來是兼容并蓄的,動畫電影也不例外,中國學派的動畫電影在堅持民族性的同時也注重與現代高科技的結合,進一步成就了中國學派動畫電影民族性前提下的世界性,并為中國動畫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二、 淡而有味的審美風格
我國的動畫藝術起源于對美國鬧劇式動畫的模仿,但這種與中國審美傳統格格不入的動畫形式隨即便被揚棄。[3]伴隨著我國動畫藝術民族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逐漸形成了淡而有味的審美風格。
首先,在動畫敘事上,中國學派的動畫電影與迪斯尼動畫的鬧劇式設計有本質的區別,動畫設計著眼于生活本身的戲劇性挖掘,通過情節的內在張力來塑造極具人文意蘊的喜劇效果。從敘事上看,中國動畫喜劇無論在情節設置上還是細節編排上,都不鬧騰,即便是《大鬧天宮》也并不“鬧”。[4]在整體情節設計上,這些動畫藝術作品往往只有影片結束前設計的一個高潮點,與美國迪士尼動畫情節跌宕起伏、高潮不斷的情節設計有明顯區別。中國學派的動畫電影的細節編排,不以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畫面和人物取勝,極少利用造型怪異、行為夸張爆笑的人物形象以及動作性極強的群毆群斗來塑造戲劇性效果,但是憑借豐富思想內涵的含蓄表達,使動畫片具有一種思想領域的深度美。
其次,從情感表達方式上來看,煽情策略在美國迪士尼動畫中大行其道,迪士尼動畫可以利用一切手段,將某種情感渲染到極致,從而使觀眾情不自禁的卷入作品的情感漩渦。相比之下,中國學派動畫電影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與熏陶,在情感表達上注重“中庸”之道,在感情表達上講究節制和適度,將“樂而不淫”的效果作為情感表達的重要原則。這種點到即止、隱喻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僅可以使觀眾與劇中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又不至于深陷其中,在保持清醒的狀態下作出自己的判斷。
最后,在動畫的喜劇性營造方面,西方動畫電影的商業性特征十分突出,為了滿足觀眾的“俗”趣需求,而呈現出明顯的娛樂化特征。反觀中國學派動畫電影則更多體現出“陽春白雪”式的典雅,并依此為導向達到“雅”趣塑造的藝術創新旨歸。與迪士尼動畫追求局部與細節上的娛樂性特征不同,我國動畫藝術崇尚整體藝術效果的塑造。無論是利用對比手法進行喜劇性暗示,抑或利用委婉的諷刺和幽默來進行喜劇性的表達,都顯示出中國學派動畫電影重過程、輕結果的美學表達理念。可以說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喜劇效果并不是特別直白的突然爆發,而是一種需要細細品味的逐漸累積,“正劇化”的特點較為突出。
三、 動畫電影視覺語言的人文關照
中國的傳統藝術注重通過藝術形式傳達內在的人文精神,并籍以提升創作者與接受者的思想境界與道德水平。[5]“中國學派”作為我國動畫界對傳統藝術繼承的代表性群體,必然會受到上述美學思想的影響,使創作的動畫電影承載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與道德內涵。
“中國學派”的動畫藝術家認為要創作出富有生機的動畫藝術作品,不僅需要創作者本身高超的藝術造詣,還需要其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這不僅是動畫藝術技巧的學習與積累,更是心靈涵養的不斷提升。“中國學派”的動畫電影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如此高的創作水準并獲得世界性的認可和評價,與老一輩動畫藝術家自身的高尚品格是分不開的。在動畫電影創作中,動畫創作者本身的世界觀、藝術觀和責任感被融入動畫作品傳遞給每一位觀眾。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的精神境界獲得了進一步提升,而觀眾的認可又進一步磨礪了藝術家的藝術品性,從而獲得了一種良性循環。
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核心,儒家強調藝術要“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的功能,這種“文以載道”的思想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學派”作為動畫電影界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倡導者,在動畫電影創作中一直秉承和貫徹這一思想,在視覺語言中融入發人深省的人文內涵,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教益。例如,動畫電影《魚盤》就利用傳統的審美形式表現環境污染問題。
“中國學派”注重利用生動有趣的視覺語言,體現“文以載道”的藝術理念,注重將道理蘊藏于一片歡聲笑語之中。在傳統理念中,動畫片是給兒童看的,即使如此,“中國學派”在藝術表達上也沒有絲毫懈怠,不用教條、甚至訓導的方式進行思想灌輸,而是以兒童易于接受的審美視角和審美形式進行作品創作。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中國動畫將思想內容與視覺形式緊密融合,寓教于樂的特征才得到最佳體現。
四、 內容與形式方面的不足
動畫藝術發展不僅要依靠形式上的創新,同時還需要內容上的不斷探索。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發展的一個主要缺陷就是“新曲彈舊調”,這種利用動畫形式詮釋傳統喜劇的做法,注定在內容方面的探索有所不足,這也是我國動畫藝術的形式創新能夠產生世界性的轟動,而內容上卻鮮有印象的主要原因。
首先,中國學派動畫電影多為循規蹈矩的改編之作。我國的優秀動畫藝術作品,幾乎都改編自民間故事、神話和童話等傳統文學作品,而且在動畫改編中基本停留在原著的主題層面,并沒有在思想和內容上進行深度挖掘和創新,因此難以適應當前的時代背景,更不必說在跨文化傳播中獲得全世界觀眾的接受和喜愛了。
其次,中國學派動畫電影創作偏于民族性,疏于世界性的特征較為明顯。關于藝術創作中的民族性,國內藝術評論家們一直喜歡引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論斷,但卻不知魯迅先生提出這一論斷時的社會文化語境,如果拋開原有語境,這句話無疑就顯得有些片面。片面民族性的堅持使我國動畫形式創新有目共睹,但民族動畫內容乏善可陳,面對上述現狀我國動畫形式和內容的不盡協調也是就不足為奇了。
最后,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缺乏對時尚性的自覺追求。在消費者語境下,動畫要獲得觀眾的認可和接受,就必須善于提供“時尚”,只有動畫藝術成為社會時尚一部分,才能使消費者獲得引領時尚心理滿足,從而激發消費者的觀看欲望。反觀我國動畫藝術,仍然停留在以民族性標榜的陳舊與老套之內,缺乏對時尚性的主動追求,這已經成為新世紀動畫藝術發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結語
中國學派動畫電影基于傳統文化沉淀基礎上的厚積薄發,造就了一部部動畫藝術傳奇。反觀近年來的我國動畫創作,盡管產量之大令人咋舌,但終究掩藏不了缺乏藝術精品的那一絲尷尬和苦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動畫創作存在藝術傳承和代際傳承的斷裂。誠然,傳統的并不一定是優秀的,但是徹底拋棄傳統而全盤向日美動畫趨同,卻使我國的動畫作品逐步向文化快餐和文化垃圾沉淪。雖然舊的“中國學派”業已成為不可再現的歷史,而現在需要做的是彌合裂痕、重塑傳統,以完成新的“中國學派”的創建,為我國動畫電影事業譜寫新的藝術篇章。
參考文獻:
[1]楊槃槃.眾聲喧嘩與艱難起步:中國動畫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電影藝術,2014(6):39-42.
[2]陳茂濤,任龍泉.中國剪紙動畫將再放異彩——關于中國剪紙動畫未來發展的思考[J].電影評介,2007(1):18-19.
[3]陳峰.“中國學派”動畫色彩運用中的視覺隱喻現象及啟示[J].當代電影,2015(7):158-161.
[4]李三強.中國動畫喜劇的創作傳統及其現代闡釋——以“中國學派”為例[J].中國電視,2010(9):53-58,1.
[5]屈立豐.“中國動畫學派”的名實之辨與當代意義[J].電影藝術,2011(2):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