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摘 要: 《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要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到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小班幼兒由于其年齡和生理心理特點,尤其喜歡游戲和運動,而數學由于其學科特點,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和枯燥,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和游戲運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動中學,既可滿足幼兒的游戲和運動需要,又可很好地實現計算教學目標。
關鍵詞: 小班數學 隨機學習 日常生活 游戲運動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和生理心理特點,尤其喜歡游戲和運動,而數學由于其學科特點,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和枯燥,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和游戲運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動中學,則既可滿足幼兒的游戲和運動需要,又可很好地實現計算教學目標。《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要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到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開展小班數學活動時,我著手進行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和游戲運動相結合,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遠比單純的數學集體活動和操作活動效果要好。
一、日常生活中隨機地學習
讓幼兒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感受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加強數學的應用性,培養幼兒用數學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隨機引導幼兒學習數學,能使幼兒在沒有思想負擔的情況下,自然、輕松、愉快地獲得粗淺的數學知識,從而有利于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方位存在著的,如皮球是圓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長短粗細是各不相同的,等等,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1.餅干變變變。吃餅干的時候,啟發幼兒動腦筋讓餅干“變魔術”,一會兒變成三角形,一會兒變成圓形,一會兒變成正方形。這樣,在吃餅干這一生活環節中,小朋友們關注的就不再僅僅是吃,同時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培養了幼兒動腦筋的習慣,還避免了浪費餅干的現象。
2.分餐具時的點數活動。在分餐點的時候,我請能力強的孩子幫著分餐具,這時孩子就學著點數已經學會的數以內的數,分小勺的孩子就看桌上有幾個碗,每個碗放一把小勺,學習一一對應等。吃點心時,教師可以請幼兒數出自己盤子里點心的數量。有一次吃小西紅柿,我先請幼兒數出自己盤子里西紅柿的數量,然后問他們每人有幾個,再給1個是幾個。
3.游公園時認識“許多”。教師可以讓幼兒數數公園里有多少朵花、多少棵樹,當幼兒無法數清時,可以教他們用“許多”表示,并請他們尋找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有“許多”,如有許多的圖畫書、水彩筆、小碗、毛巾、玩具等。
4.餐點后折紙巾認圖形。孩子在吃完餐點時,喜歡去玩餐巾,餐巾隨便丟。針對這個情況,我就留段時間讓吃完的孩子玩餐巾,但是不是隨便地玩,而是采取了看樣學樣的方式。跟著老師把餐巾折成三角形的形狀,有時折成正方形,有時折成長方形,等等。慢慢地,孩子不僅養成了疊毛巾的習慣,而且樂此不疲地創造折疊的方法。當孩子們的方法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就把毛巾分成幾個小筐,每個筐是一種折法,孩子選擇喜歡的樣式跟在后面學。這樣有趣的游戲不僅美化了使用后的毛巾,更激發了孩子對圖像變化的興趣。
5.早晨入園時的數學活動。早晨幼兒陸陸續續來園,在人數較少時,讓孩子們數數來到班上的孩子,來了幾個,誰是第幾名。孩子們總喜歡圍在我身邊問:“老師,今天我第幾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數數,同時他們學會了簡單的序數。
6.午睡時的數數活動。午睡穿脫衣服時,可引導幼兒數數自己穿了幾件衣服、幾條褲子,從中滲透數數的內容。
二、游戲運動中融入數學教育
1.游戲中融入數學知識,增加了游戲的難度,更受幼兒的喜愛。如小班幼兒喜歡擺弄“娃娃家”的餐具,教師就可以趁機引導幼兒區分碗的大小,把碗和杯子分類擺放。在拼圖游戲中,教師可事先拼好簡單的圖形,制成一張張樣卡,然后讓幼兒尋找相應的圖形片放在樣卡上,并引導幼兒數數、比較多少。在娃娃家里,我設計了“喂豆豆”,引導孩子給數量、顏色、形狀不同標志的娃娃喂不同的東西,讓孩子學著分類。在乘車游戲中,我設計了不同形狀的車票,并在車的座位上貼上相應的形狀標志,幼兒在買完票乘車時,就要拿著票找相應的位置,在乘車過程中學會了對應。
2.體育游戲中融入數學知識。如在“拍皮球”體育游戲時,我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及3以內的點數,在原來的游戲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等,讓幼兒練習邊雙腳跳邊回答:“跳一下”、“跳許多下”、“跳三下”。又如在揪尾巴游戲中,我制作了長短不同的尾巴,孩子們揪到了別人的尾巴,還要和自己的尾巴比一比,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幼兒在活動中,既鍛煉了躲閃能力,又學會了比較長短,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